驶向大山的列车

时间:2022-10-06 12:51:45

丰富指数 深刻指数

文采指数 创新指数

老王是大学教授,退休后,他居然要到大山里去支教。我不知道他为什么要放弃城里安逸的生活,真的谁也想不通。

先前,我们并不知道他的这一行动。直到临行前,他才叫上我们几个朋友,坚决地表示他老早就有去山区支教的愿望,并且叫我们也去大山里转转。我听后大惊失色,说:“老王,你是不是发高烧了?”他只是淡淡地一笑,说:“不,我的体温很正常。”

席中,就数我与老王关系最铁,他一个劲儿地劝我也一块儿去,但我只佩服他的精神,最终只答应送他去山里。

汽车到了山口就不能行驶了,于是,我俩背着和人一样大的行李包,拄着木棍,一步一停地向大山深处走去。我不知道,那里面将会是天堂还是地狱。

一路上,我一直在抱怨山路的崎岖、蚊子的烦人,而老王却并没有不满,只是一边和我聊天,一边鼓励我,说:“你看这大山里的风景多美丽。”

我却不领他的情,说:“我真不该跟你一起来的,让我平白无故跟你一起受罪。”

“瞧你这熊样!路虽然不好走,但风景总是美的,比你在公园里看的美景好几万倍。”我不由得睁大眼睛,抬起头——老王没有骗我,眼前“横看成岭侧成峰”的美景在平日里的确难得一见。

到了村子里,村长、校长带着孩子们来欢迎我们。他们看到我们时,一定会觉得我们没有城里人的光鲜模样,因为,我们俩浑身是泥,狼狈不堪。

村里只有两部电话,一部在村长办公室,另一部在学校,这是他们与外界联系的唯一方法。

孩子们穿得很破旧,皮肤很黑,男孩子都是小平头,女孩子都是羊角辫。看了,让人顿生怜悯之心。

教室是几间土房,窗户上的玻璃好多都没有了。老王的办公室被大家用竹篾隔成两半,里面的一半就是他的寝室。

一个星期后,我一个人离开了这里。这真是个鬼都打得死人的地方,而老王却义无反顾地坚持留了下来,坚持他的支教工作。一晃三年过去了。三年后老王回来了,我笑着问他说:“怎么样?还是坚持不住了吧?那大山里有什么好的呢?”他没有直接回答我的话,只是把他从山野带回来的好些山珍,分了不少给我,说:“都是家长们送的。”然后说:“你得帮我一个忙。”他要我为他张罗些城里人淘汰的电脑,好让山里的孩子们长长见识。吃人嘴软,我只好把朋友们的电话打了个遍,总算凑了十来台电脑。

不久,老王又进山了,他是回城里来检查身体的。检查结果:肝癌晚期。医生告诉他,他的时间已经不多了,须住院治疗。老王拒绝了,把病历扔在家里的抽屉里,就这样走了。他对家人说:“生命的价值只在那短暂的时间里。”(看似轻描淡写,实则是本文的主旨)

他年近九旬的老母亲不知道实情,看到儿子再次踏上了去山里的路,很自豪地说:“我这从山里走出来的儿子,没有忘本,没有忘本!”

老王就像载满知识的列车,又驶向大山深处,把知识分给了孩子们。一年以后,那山村小学的背后多了一座新坟,坟头堆满了鲜花扎成的花圈,那是孩子们亲自上山采来野花,亲手编织成的,上面写着:王老师,我们永远怀念您!

感动理由

这篇高考佳作亮点有三:

一是虽然是虚构的故事,但真情动人。老王是虚构的人物,但进深山支教的故事却在现实中并不少见。在我们的社会中,不缺这样的无私奉献者,所以,故事中的人物感情真挚动人。

二是情节有波澜,故事吸引人。故事虽然很简单,但考生的构思却不简单。全文共写了三个场景,一是告别,二是进山,三是回城。这些场景把老王坚持和奉献的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

三是巧于细节描写。如结尾处,老王坟上用野花编织的花圈,寄托了孩子们对老王的感激与怀念之情。

上一篇:忧与爱(之一) 下一篇:农村职业教育校方存在认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