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布局 民生为本

时间:2022-10-13 09:44:49

【摘要】在陕西省政府大楼上,一条红色的横幅在黄色楼体的映衬下显得格外醒目,上书的“坚定信心、统筹兼顾、拉动内需、实现我省经济持续较快发展”24个白色大字,在这个金融危机肆虐的冬日...

经济布局 民生为本

一方面是经济的迅猛发展,一方面民众却感觉与东部“差距增大”。

“经济结构的不合理、不完善!”这个观点却是得到政府和学界共识的。

必须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步伐,让更多的民众共享发展成果――陕西省正在用科学的发展观不断校正着前进的方向……

金融危机汹涌来袭,“调结构”已是大势所趋,而陕西早已在行动……

步入持续较快发展轨道

在陕西省政府大楼上,一条红色的横幅在黄色楼体的映衬下显得格外醒目,上书的“坚定信心、统筹兼顾、拉动内需、实现我省经济持续较快发展”24个白色大字,在这个金融危机肆虐的冬日,则令看到的人格外振奋。

“持续较快发展”,已成为外界评价陕西经济发展的统一认识。

“陕西已经初步形成了在经济上行通道持续运行的发展势头!”在2008年11月11日召开的全省经济工作专题会议上,陕西省省长袁纯清为陕西经济发展下了如此“结论”。这让与会人员兴奋不已。

来自陕西省统计局的一组统计数据则为袁纯清的“结论”做了更为详细的注脚:

1994年以来,陕西GDP增长速度令人刮目相看,尤其是2004年以来,陕西省已经连续5年保持了12%以上的增长速度。2007年增长速度更是创近19年新高,增速在全国居11位。而2008年前三季度增速也达到16%。

将时间再往前推,让我们看看,改革开放30年来,陕西究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008岁末,陕西省统计局推出了《改革开放以来陕西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在第一篇《数字里的辉煌》中,我们能够清晰地看到这30年来三秦大地的巨变:

30年来,陕西经济总量从不足100亿元到突破5000亿元,比1978年增长16.4倍。经济学家分析认为,在“投资、消费、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投资是推动陕西省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30年来,陕西省财政收入实现了重大飞跃,人民群众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实惠。

“以前工资每个月只有几十块钱,全家人的生活全靠这点工资!”55岁的强先生是西安市长安区一名公务员。“那时,人一年到头才买一身新衣服,过年才割点肉,不像现在,大鱼大肉吃得大家都腻了。”强先生说,现在每个月能拿到2000多元工资。据统计,30年来,全省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增长。2007年,全省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存款比1978年增长了406.9倍。

以西安为例,让我们去感受那些能够看得到的变化。

十几年前西安二环外还种着麦子,现如今,秦岭脚下的长安区也成了一片开发的热土。30年来,西安城市发展的承载力明显提升,人们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水平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过去,家里有一辆自行车就算是高档产品;现在,电脑、空调、等离子电视早已走入寻常百姓家……

剥离这些抽象的数字,30年纵向对比,陕西的发展成果无疑令人顿生自豪感。

“从今后的发展趋势看,陕西既有充足的资源,又有巨大的潜力,尤其是在科教文化上优势明显。无论是基础设施,还是重点产业,无论是经济项目,还是民生项目,我省都有条件加快发展。而且我省西部大开发以来积累了持续发展的基础。”展望未来,陕西省长袁纯清自信地表示,“综合分析,我省已经初步形成了在经济上行通道持续运行的发展势头。”

“结构”成最大“瓶颈”

但与官方统计数字相矛盾的是,很多普通民众却不断提出质疑:为什么经济发展了,我们与别人的差距却越来越大了?特别是近几年自身感受却并不明显。

2008年10月29日,网友“楚汉”在其博客中发表了《废都文化是陕西没落的根本原因》一文。随后,该文被各大网站及论坛纷纷转载。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举例说明: 2007年全国各古都城市的人均GDP和生产总值GDP,北京:55151元、9006.23亿,南京:44179元、3275.00亿,洛阳:25160元、1595.50亿,西安:20915元、1737.10亿。2007年被认为是陕西省19年来发展最好的一年,但西安在地级以上100城市排名(按人均GDP)中居96位,在“四大古都” 居然不如地级城市洛阳,更遑论南京和北京了。

作者在文中发问:陕西,一个根本不应该落后的地方,但它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却缘何一步步地落后了?

“科教大省、经济小省、收入穷省”――经济学家们用精炼的语言概括了民众的感觉,并将之定义为“陕西现象”。

统计数据显示,即使在陕西经济增速最快的2007年,经济总量居全国第20位,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居全国第26位,农民人均纯收入居全国第28位。乍一看,这似乎为“陕西现象”做了最好的注脚。

陕西省省长袁纯清也在2008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毫不避讳地指出:“发展滞后是陕西面临的基本现实。”

而“经济结构不完善”则被认为是形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这一点早已被政府和学界所认可。

陕西省发改委曾专门组织人员对此进行课题研究。在一份形成于2007年的课题文章中,陕西经济结构存在的问题被详细地进行剖析:

从产业结构看,与全国相比,陕西的二产比重较高,而一产和三产略低;从区域结构看,陕西区域发展极不平衡,关中地区发展明显快于陕北、陕南地区,大多数指标西安占到了全省的30%以上,有些指标甚至达到了70%左右;从投资、消费、出口结构看,陕西的投资比重仍然很大,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拉动,消费需求和出口还没有完全发挥作用。投资还是以国有和集体为主,民间资本和境外资本只占到很小一部分,资金来源中利用外资、自筹和其他资金和全国相比比重明显偏小,出口仍以资源及初加工和简单的机械加工产品为主。

从所有制结构看,陕西省法人单位中以内资企业为主,民间资本和区外境外资本的利用明显不足。

由此得出结论:陕西省属于经济高速增长阶段,处于以“重化工业”为主要特征,并酝酿着“高度工业化”的工业化中期阶段,需要大力推进战略性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实现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著名经济学家张宝通也认为,重工业比重过大,轻工业落后且比例持续下滑,是陕西省产业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轻重工业比例失调,是陕西省广大居民收入偏少、生活水平偏低主要原因,也是全省经济落后的重要原因。”他认为,“这同时又是陕西省产业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轻工业发展的滞后,使陕西的“三农”问题变得更加严峻。轻工业以农副产品为加工对象,其发展滞后致使农副产品缺乏深层次的加工,产品附加值低。一方面,农民出售初级农产品,获益较少;另一方面,缺乏农产品加工企业,农民无法在加工过程中受益。这既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又影响农副产品的商品化和社会化。

进入门槛低的轻工业发展的滞后,又导致了个体经营、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滞后问题。陕西省国有和集体工业的比例明显高于全国、东部、西部的平均水平,而股份制经济成分和外商投资比例很低。非公有制经济在解决农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等方面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

没有轻工业的充分发展,也会抑制对重工业产品的有效需求,从而对重工业的发展产生制约作用,轻工业的滞后拖了进一步工业化的后腿。

重工业的发展在增加人民收入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的作用远没有轻工业那么大,尽管其发展可以促进区域发展,但更多地表现在“富区”上,而不是表现在“富民”上。尤其是国防工业(在陕西省的工业结构上有突出地位),由于其属于“条条”管理体系,所以,对于地方社会经济(“块块”经济)的贡献很小。陕西省科技力量雄厚的国防工业主要集中在中央驻陕单位,是由中央各部门设置和配备的,不是为陕西省的经济发展而专门设置的;且大部分都是采用迁建式“移民”的方法搬来的,而不是在陕西省的经济建设中培养起来的。这些嵌入的产业与当地传统产业没有融合在一起。各自循环,形成典型的二元结构,没有使现代产业变成带动地区经济的增长极。

民生为本的经济布局

问题的症结找到了,如何对症下药?陕西应该如何调整经济结构,让更多的民众共享经济发展成果?

张宝通给出的答案是――在四个方面坚持“两个一手抓”: 一手抓自主创新,一手抓引进、学习、推广、应用;一手抓高新技术、装备制造,一手抓劳动密集型产业;一手抓国有及国有控股大企业集团,一手抓民营中小企业;一手抓中心城市作用的发挥,一手抓县域经济的发展。

陕西拥有的科教资源在全国排名前列,但一直都是在“为他人作嫁衣裳”。“今后,陕西必须在大力发展科教的同时,又要善于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做好推广应用,真正把科教实力转化为生产力。”

张宝通援引2005年全国经济普查资料告诉记者,2004年陕西经济总量由22位升至第19位,主要靠的是劳动密集型的服务业,事实证明,只有加大类似劳动密集型产业,才能真正地解决就业和富民问题,“这才是以人为本的产业、让更多人过上好日子的产业”。

陕西地方国有资产拥有量在全国居后列,主要原因是民营经济发展落后。虽然陕西民营经济近年来也有所发展,但规模和速度远远落后于其他省市。而县域经济的落后也制约了陕西经济的均衡发展。从城市空间发展看,陕西省的社会经济活动高度集中在关中陇海铁路沿线。而陕南、陕北地区中心城市数量不足,经济实力不强;从城市规模等级结构看,大城市人口规模等级结构不合理,畸形发展,而中小城市由于经济规模较小,发展缓慢,不能有效地担负起带动周边地区经济发展的重任,这使广大小城镇及农村居民处于较为贫困的境地,直接后果就是县域经济的落后。因此,必须尽快调整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建立完整的规模等级和结构合理的城市体系,逐步改变城市空间发展不平衡的状况。一方面要控制西安与其他城市之间经济差距进一步拉大;另一方面要逐步打造地区性中心城市,使之发展壮大并成为所在区域的增长极,从而推动区域经济的全面发展。

“陕西的产业至今依然是优势不‘优’,特色不‘特’,应进行科学调整。”陕西省行政学院副院长、教授曹钢认为,陕西应立足深化资源开发,发展循环经济,做大做强以能源为重点的资源开发和深加工产业,农村要按照“大集中,小灵活”的布局思路,提高农村产业化水平。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管学院院长霍学喜也向记者表示,加快经济结构转型,推进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淘汰一批“高污染、高能耗、高风险”的劣势企业,促进陕西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经济结构。对于涉及“三农”的部分,霍学喜建议,政府应增加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促进农民持续增收。要关注劳动密集型产业、城乡中小企业发展,为农村创造就业机会和为农民创造收入增加机会;关注生态、资源、环境产业发展,促进我省经济良好、有序发展。

而陕西省发改委课题组也给出了推进经济结构优化调整进程的重点:

产业结构调整方面,优化三次产业内部结构,大力发展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提高产业深加工水平;

加快区域经济结构调整,构建重点开发骨架,并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突出区域发展特色,确定不同的经济发展模式和产业发展重点,构筑具有区域特色的产业体系;

调整城乡结构,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提升农村社会文化水平,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加快农村城镇化步伐,建立和完善城镇体系,增强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

……

调整经济结构,已成为政府和学界的共识。而一些领域的调整则早已展开。

大力发展与民生息息相关的行业、产业,让更多的人共享发展成果,早已成为陕西省进行经济结构调整的目标之一。

2008年1月16日,在陕西省十一届人大一次会议上,陕西省长袁纯清代表省人民政府作工作报告时指出,“今后五年,我们要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整体推进和实施民生工程。”计划在五年时间里投入1118亿元用于教育、就业、公共卫生、社会保障、住房保障等“民生工程”的40个项目建设。

新华网对此评价称:这是我国第一个省级五年“民生预算”。

陕西省委党校陕西经济研究所所长范增录告诉记者,近几年,陕西经济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如何让广大群众感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实惠是政府需要解决的问题。而民生工程的实施,体现了以人为本、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理念,加大了陕西解决民生问题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力度,是陕西建设西部强省的具体表现之一。

“今年(注:2008年)民生工程总投资将超过330亿元。”在日前召开的陕西省第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上,副省长吴登昌报告了民生工程进展情况。他表示,预计2009年将安排民生工程总投资约400亿元……

上一篇:牛玉琴:每棵树都像我儿女 下一篇:黄土高原“种”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