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出层次,读出精彩

时间:2022-10-13 08:10:03

读是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也是贯穿整个课堂的重要环节。《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七至九年级学生在阅读方面提出的第一个要求就是:“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在七至九年级教材里几乎每课的课后练习中都会有关于读的训练要求,有默读、有速读、有表情朗读、有熟读。也有对读的结果的要求,如复述、概括等等。可见“读”是学习语文的基础,它在语文学习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课堂上学生“经验的激活、丰富与提升,知识的建构与运用,认知策略与学习策略的精进,情感的丰富、细腻和纯化,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改变与完善,技能的形成、巩固和熟练”(肖川语)大多是通过“读”来完成的。

那么我们在课堂上如何通过“读”的环节来完成教学任务,使学生读出层次,读出精彩?我想可以从这几个方面考虑:(1)默读感知(2)朗读品味(3)精读感悟。

一.默读感知

默读是看书学习的主要手段。课标要求各个学段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这个环节我们通常情况下是在预习时使用。教师应对学生的默读做具体的要求和指导。默读时要完成哪些任务?抓住哪些信息?曲龙老师有预习的七项任务:1.查字典处理字词2.详看课后注释3.标注段意和序号4.圈点勾画重要语句5.作旁批和眉批6.思考预习题和课后题7.查找相关资料。通过这样的预习,学生对课文有了初步的感知,能够初步理解课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思想,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二.朗读品味

朗读是在默读的基础上来完成的。“读”是“品”的基础,“品”是“读”的延伸。只有“品”才能将文本真正读透、读深、读广,才能“读出自我,读出问题”。《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提出阅读时要“感受语言的优美”、“品味作品中富有魅力的语言”、“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等,而这些都需要以“朗读品味”为中心。朗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只有读好,才能学好!

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走进教材,抓住关键词语、重点句子、精彩段落品味美点,从字里行间中体味语言的魅力。朗读时应该对学生做具体的指导。课标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这是一个层进式的要求,朗读时应对学生的要求提得更具体些。比如重音、停顿、语气等。品味语言时也应教给学生品味的方法。

学生在品读文章时,要对文章的语言反复诵读,理解,体味,推敲,通过删、换、增、调等方法对语言意蕴进行深入的探究,领悟其精髓,从而加深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深刻理解,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

三.精读感悟

默读、品读之后,语文学习进入较深层次的领悟阶段,掩卷沉思,用心体悟,才有所得。精读重点语句、段落,悟作者的写作意图,悟作者的感情和心绪,悟中明理。我们的课文多是文质兼美的名篇,能让我们在学到知识的同时使我们的心灵得到净化,加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认识和感悟。

在教《社戏》一课时,为了使学生能深刻感受作品中的人物美,我们精读了“送豆”部分。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假如第二天双喜钓虾时遇到的不是六一公公而是八公公,会怎么样?”学生根据文中对八公公的描写,认为他会要我们归还柴和盐的。可第二天并没有听到有关的纠葛,可见八公公也是一个刀子嘴、豆腐心的人。平桥村的人虽然性格各个不同,但热情淳朴是他们共同的特点。

课堂是激活学生思维的主要阵地,我们语文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完成对课文的教学,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大胆质疑,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最重要的步骤。在讲《敬畏自然》时,我们精读了关键段落后,引用了何祚庥的《驳“人要敬畏大自然”》、季羡林的《人与自然要对话》来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你是否认同专家学者的观点?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你有什么看法?根据是什么?记得一位哲人说过一个民族最可怕的莫过于以一种思维思考。我们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因此,教学中要重视通过不同形式的读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深入对话,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读出层次、读出精彩,从而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

于咏梅,教师,现居内蒙古赤峰。

上一篇:试论课外阅读 下一篇: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