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程视野下的高中择校现状分析

时间:2022-10-13 08:01:10

社会工程视野下的高中择校现状分析

作者简介:张惠(1990.4-),籍贯:山西阳泉,单位:陕西青年职业学院。

刘焕焕(1989.9-),籍贯:吉林四平,单位:沈阳化工大学。

摘要:社会工程学是一种独特的分析问题的学科视角,它避免了学科的单一性和视角的孤立性。运用社会工程学的方法,从国家、市场、社会、家长、个人五个层次上对择校问题的形成原因,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对策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社会工程;择校;资源分配;教育公平

一、概述

社会工程是关于社会发展模式设计和实施管理的活动,是研究具体的社会结合形式并建构社会活动规则的活动,是研究和探索社会发展各种具体模式的理论和方法,以社会问题解决为指向,以具体社会关系模式建构为内容,以社科理论与方法为指导,探索社会发展模式的一般理论和方法。基于对社会工程的理解,意图使用一种综合性的学科思维,多视角,多维度的探析高中择校问题。

我国经济发展迅速,但是教育资源状况未能跟上经济水平的提高而扩大,九年义务教育的实施,造成人们对初中以上的第一个阶段即高中教育的渴求,尤其是优质高中教育资源的渴求更是与日俱增。当择校政策使教育作为一种民众最基本的必需品转化为可高价购买的奢侈品,教育机会公平问题就出现了。

根据文献整理、实地调查,将从国家、市场、社会、家长和学生五个层次,运用社会工程学的方法,对高中择校问题的原因,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对策予以概括和分析。

二、择校形成的原因

(一)国家基础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优质教育稀缺。高中面临着向国家输出高质量生源的重要使命,但是国家经济对高中的投入并不能满足所有高中的需求,因此造成了不同高中在基础设施、教育配备、师资力量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别,优质的高中教育会增加进入高等学府的筹码。因此,国家基础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合理和我国优质高中教育的稀缺是高中择校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

(二)市场化造成的不同层次教育的收益相差幅度过大。改革开放以来,市场成为我国主要的分配方式,市场化趋势加大人力资本的份额,而人力资本目前主要的考量机制是教育程度和教育质量。据调查,名牌大学与普通大学的学生的工资存在差距,同类型教育之间不同层次的预期收益亦完全不同。重点高中是进入名牌大学的可靠的保障,因此市场化造成不同层次教育的收益相差幅度过大是择校问题产生的重要原因。

(三)学历社会的出现致使社会环境对各层次教育褒贬程度不同。所谓学历社会是指根据“学历”决定一个人一生当中在社会上所处地位的社会。目前社会对“学历”的重视已经悄悄演变为对“高学历”和“高校历”的追求。这种“文凭中心”与“学历至上”的社会环境造成人们对各类层次的教育评价不同,而高中择校问题就是唯学历现象的直接体现,因此学历社会造成的氛围是择校问题产生的外部原因。

(四)家长不合理的教育观念导致择校竞争的加剧。这些即将进入高中的孩子的父母,对知识的重要性有着深刻的体会,加上现在大多高中学生都是独身子女,父母更是倾尽全力去培养,加之像“再苦不能苦了孩子,再穷不能穷了教育”的教育理念,必然导致对优质教育的盲目追求和崇拜,不惜以高额的择校费为子女换得一张入场券。

(五)学生自身对高层次教育的需求加剧了择校问题的产生。根据我国现行教育体制,高中教育属于教育过程中有选择性的阶段,国家不可能为每个学生提供这一阶段的教育资源。所以,对于学生自己来说,能进入高中阶段学习变得非常珍贵。进入高中之后,学生自身怀有进入高等学府的梦想,所以对重点高中的亲睐也是必然的。为了能够比别人更加容易进入大学,满足自身对更高层次教育的需求,除了尽力提高分数之外,就是合理应用目前的规则,去参与择校。家长和学生自身是择校现象产生的内部原因。

三、择校现象存在的问题

(一)产生教育领域的“马太效应”,扩大教育不平等。目前国家财政难以保证所有高中的建设需求,所以引入了市场手段,各类高中被允许自行进行多元化的资金筹集来满足自身的发展。为了能够获得优质高中资源,择校费便应运而生,但是大多数的择校费理所当然的流入了优质高中,造成了教育领域的“马太效应”,即优质高中的办学资金越来越多,师资力量由于待遇的提高也不断上升,而非重点中学则相反。这种现象加大了高中教育的不平等,再度扩大了高中资源获得方面的不公正性。

(二)家长之间的竞相攀比,扩大教育不公。择校政策的存在使成绩并不优秀但是社会地位较高的学生家长将自己的孩子送入重点高中成了可能。子女被优质高中录取可以为家长增光,使家长可以将自己的政治资本、文化资本、经济资本通过择校予以延续。子女进入重点高中也是父母能力的一种证明,因此家长之间会想尽办法,不惜通过“找关系”、“走后门”使自己的子女成才并且证明自己的实力。这种择校机制破坏了学校的正常录取秩序,干扰了教学环境,扩大教育不公。

(四)学生自身心理承受压力过大,不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据统计,较大比例择校生在学习中认为自己比正取生水平要差,学业能力不足,又深感愧对父母,心理承受压力过大。在教师这方面,教师将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集中在优秀的正取生上,既打击了择校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又造成正取生的一种高傲自负的心理,不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

四、择校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协调发展不同层级高中。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能使有限的资源能够得到最高效的利用。研究认为可以将高中分为优质、中等和薄弱三个层级,针对优质高中,因为其既能享受到国家大部分高中教育资金的投入,又能吸收较多的择校费,理应建立一种择校费的回收机制,将优质高中收取的部分择校费予以回收滋补薄弱高中。优质高中应注重培育新的发光点,加强办学特色。中等高中应当巩固自己的办学水平,改善自身不足,发挥自身优势,提升办学实力。薄弱高中应合理利用返还的择校经费,增强实力,吸引优秀教师,提升办学质量。

(二)提倡企业以能为先,德才兼备的考核方法。企业选拨人才应该健全自己的考核机制,从企业所需要的能力上着手,选拔员工时注重潜力培养。坚持以能为先,德才兼备的考核机制,有利于企业获得一种潜在的优质人力资本,提升员工的信心,使企业获得更好的效益和形象。企业改变人才选拔观念,会降低学生上重点高中的预期收益值,使重点高中与非重点高中学生在市场社会中的性价比值降低,缩小择校生的比例和择校费的额度。

(三)引导正确择校理念,建立合理有效监督机制。扭转偏颇的追逐文凭的浪潮,发展职业教育或者技术培训学校,这既有利于解决我国目前面临的专业性技术人员急缺的局面,又可以减轻普通高中拥挤的态势。同时,加大宣传力度,促进家长理性选择,对择校的盲目热情和行为进行正确的引导。再者,建立有效的择校费监督机制,加强对择校费收取、使用的监督。

(四)加强正取生与择校生交流,保障学生身心健康。学校应当将择校生与正取生同等对待。在编班过程中,应混合编班,促进择校生和正取生交流与学习,促进学校的整体环境和学生的健康发展,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教师也需从思想、学习和心理上对择校生予以重视,多组织一些活动和交流平台使正取生和择校生有更多的机会互相熟悉,彼此交流,保障学生身心健康。(作者单位:1.陕西青年职业学院;2.沈阳化工大学)

参考文献:

[1] 王宏波,社会工程的概念和方法,《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00(03)

[2] 王宏波,论社会工程决策的协调思路,《公共管理学报》,2005(03)

[3] 邬凌羽,高中阶段择校与教育机会公平现状的调查,《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06)

[4] 肖前玲、金绍荣,对普通高中择校费的经济学分析,《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6(03)

[5] 付卫东、唐丽静,教育公平视野下普通高中择校问题研究,《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8(08)

上一篇:关于人性的内涵 下一篇:试论中学体育课运动损伤的原因及有效预防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