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城市防洪基础设施与景观有机结合的探讨

时间:2022-10-13 07:48:04

对城市防洪基础设施与景观有机结合的探讨

[摘 要]本文从城市防洪基础设施存在的问题入手,结合案例探讨城市水利基础设施与景观化相结合的方法。与途径。最后,阐述和分析了笔者在研究生期间跟随导师完成的麻径港河道景观

[关键词]防洪基础设施;景观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1-0221-01

一、传统防洪基础设施的存在问题

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人口密度不断增长,城市用地紧张,人们开始大量围湖造田或筑围养殖,致使湖泊面积不断减少,调蓄洪水能力下降,河道的行洪发生障碍;在河滩上不合理的修建阻水道路、桥梁、码头、抽水站和灌溉渠道等行为影响了河道的正常行洪;大面积的森林被砍伐,土壤水土保持能力降低,土地荒漠化严重。这些行为导致生态环境对自然灾害的抵御能力下降,当遭遇暴雨、急剧融冰化雪、风暴潮等不良天气时,江河湖泊水量迅速增加,水位迅猛上涨,河水冲破堤坝引发洪涝灾害,城市大面积房屋被冲倒,人民的生命财产受到危害,国家的经济也遭到巨大的损失。工业革命之后,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增强了人类控制自然主导自然的能力和信心,为了解决洪水灾害的影响,人类大量修筑混凝土防洪堤坝,试图将洪水阻隔在城市以外。混凝土堤坝的修建占用了大面积的水岸空间,原本生长植物的水陆交界区变成了僵硬的堤岸,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丧失了对洪水的自然调蓄能力和缓冲冲刷能力。这种混凝土堤坝在一定程度上阻隔了洪水对城市的危害,可是它也在另一方面造成了堤坝与自然的隔离,越来越多的教训告诫我们硬性混凝土防洪堤坝存在安全隐患,不能从根本解决洪涝灾害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探索寻求新的方式来缓和解决洪水对城市生命财产的危害。

二、防洪基础设施的景观生态改造策略

2. 1 生态规划技术措施

1、堤坝往后建设,为河水和河滩赢得更多的空间

堤坝尽可能的往后建设,扩大洪泛区的面积,一方面可以保证河水的自然流动空间,另一方面可以恢复被侵占的河滩的面积,缓冲区域区域的扩大直接增加抗洪的能力和稳定性。

2、雨水收集和渗透

夏季常发生暴雨天气,雨速急、下雨量大,城市居住区和工业区中的雨水通过地面和城市排水系统排入江河中,导致河水在短时间内迅猛增长,发生洪涝灾害。在城市建设中加大透水性铺装材料的使用,建立完整的雨水收集循环利用系统对居住区和工商业区的雨水进行收集利用,进行城市建筑屋顶绿化等生态景观措施都有利于延缓河水的涨速,提高泄洪能力。

3、保留潜在自然的洪泛区

河流的洪泛区土壤肥沃、水分充足,为动植物的生长提供良好生存环境,洪泛区通常具有数量庞大的生物群落。生态堤坝的建立应该保证具有足够的洪泛区空间。防洪和自然保护还对民族经济有保护作用,因此建设和利用洪泛区是不可替代的。

4、生态群落的恢复

植物的根系深入地层,具有固结土壤和净化河水的作用,对于水土保持具有显著的效果。生态群落的复杂程度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成正比,河流的生态系统越复杂,环境稳定性越强,抵抗洪涝灾害的能力也就越强。

2.2 生态工程技术措施

经过探讨研究,总结提出以下几种生态工程技术以供参考。

(1)砌石墙

砌石墙是指施作于斜坡底部以石块堆栈而成的石墙,在石块的间隙种植植物,植物的根系深入堤岸的土壤,增强堤岸稳定性的同时还起到了美化景观的作用。

另外,植物的生长又为动物、微生物的生存提供了空间,增加了生物多样性,提高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增强了抵御洪水灾害的能力。

(2)石笼墙

将铅丝编成一个长方形的空盒子之后放于施作地点,在长方体内填入10-3 5公分大小不等的鹅卵石,然后用钢丝在各个方向加固,这种工程做法叫做石笼墙。

由铅丝笼、石块堆叠而成的石笼墙较泥土堤岸更具稳定性,抗水流冲刷能力也更强,较混僵硬的凝土堤岸更具灵活性和趣味性。并且,选择漂亮的石材,再在石笼上加以植被的种植,可以达到景观美化的效果。

(3)格框挡土墙

格框是指由梁组合而成的盒子状结构,在其内部填充土壤或石块,以构成重力式挡土结构。立面上的梁分为水平形式和垂直形式,力量由接头处传递。格框可以分为木格框和混凝土格框。木格框具有很好的柔性,局部出现沉陷或者单一格损坏时不会影响整体的功能使用。混凝土格框具有很强的刚性、力学性能和耐久性。使用木格框之前材料一般需要经过高压防腐处理,为了保持材料不被腐蚀,一般不用于水面以下,需要用于水面以下的可以选用混凝土格框作为替代。

三、防洪基础设施的景观生态修复

以秦皇岛海滨景观带生态修复工程为例:

项目旨在通过多种再生设计方法,恢复受损的自然环境,将一个严重侵蚀、退化、过度开发的海滩生态修复成一个广受欢迎的场所,向游客和当地居民重现海边景观之美,并将之前退化的海滩重塑为生态健康且风光宜人的景观。展示了景观设计师如何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通过生态设计很好地重建自然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整个场地分为三个区域:

一区:将木栈道和植物群落作为生态修复的策略

设计师们针对场地的具体情况进行了改造方案的讨论,他们巧妙的提出设计一条随着海岸线蜿蜒变化的木栈道长廊,将海岸线联系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沿着木栈道周边种植适应湿地生长的沙丘草本群落、香蒲群落以及刺槐林、怪柳林和紫穗槐灌木丛,方便游客在游览木栈道的同时体验不同的植物群落景观和沙丘景观。同时,木栈道本身的建立具有固定土壤的功能,很大程度上缓解了海风、海浪对海岸线的侵蚀程度。将特别预制的生态友好玻璃

纤维基础当做容器,根据土壤的状况事先盛满沙子或者中空,然后将他们应用于木栈道的底部作为基础,使木栈道呈现出“漂浮”在湿地和沙丘之上的景象。相比于传统的建筑方法,这种创新的专利基础更容易在自然环境中安装,将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同时也能与自然环境相互协调融为一体。

二区:鸟类博物馆与景观相结合

场地在初期建设的主题公园打破了海边湿地的自然状态,公园中的建筑废弃物和垃圾遍布场地,生态环境遭到严重迫坏,生态修复需求十分强烈。由于场地毗邻被列为国家级鸟类自然保护区的潮间带,设计师提出建造一座鸟类博物馆,将湿地文化与鸟类自然保护文化相结合,寻求一种景观与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方案。设计师在受到潮间带的水坑景观的启发下萌发灵感,在废弃的建筑周边开挖水泡来收集雨水,方便植物的茂盛生长,这吸引了大量的鸟类来此觅食,形成了壮阔的景观。设计师在场地调查中观察到当地的渔民在海上捕捞时经常将锚抛到海岸上来使船体在风浪中保持稳定,受到这个场景的启发,设计师将博物馆延生入湿地中,形成了组合式的建筑环境,与周围景观融为一体。从港湾吹来的海风穿过建筑,驱散了夏季的炎热,减少了建筑制冷耗能。

三区:点状岛屿与环境友好的碎石堤岸

先前,在项目的最东边建设有一个由混凝土堤岸构成的公园,混凝土堤岸一方面保护海岸免受海水侵蚀,另一方面围截涨潮的海水来造湖。但是僵硬的混凝土堤岸单调乏味,与周边景观格格不入。在生态修复的方案中拆除了混凝土堤岸,取而代之的是环境友好的碎石堤岸;拆除了大面积的硬质铺装,取而代之的是与植物群落相结合的木栈道景观;在湖心修建9个绿岛,为鸟类提供休憩和筑巢提供场地,丰富了单调的水面景观。

四、结语:

景观与水利基础设施相结合的理念给我们带了启发,将自然滩涂与生物工程技术相结合,对防洪堤坝起到“软化”的作用,增加对洪水的调蓄能力,减轻洪水对堤坝的损害,提高堤坝的防洪效率和防洪稳定性,形成弹性高效的生态防洪堤坝系统。同时,将景观元素加入到防洪堤坝的建造过程中还可以形成整体的景观效益,对于美化城市环境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周英杰.我国城市滨水地区防洪与景观规划设计研究〔硕士论文〕.湖南:湖南大学.2011.

[2]水利部国际合作与科技司主编.河流生态修复技术研讨会论文集[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9.

上一篇:植物细胞工程在育种中的运用 下一篇:海绵城市建设规划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