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防洪排涝规划中存在问题及对策

时间:2022-10-02 05:26:56

城市防洪排涝规划中存在问题及对策

摘要:水灾是阻碍城市发展和破坏城市建设的最主要灾害之一,当前中国城市水灾在发生频率和破坏程度上有加剧的趋势。城市规划作为城市建设和发展的总体指导方针应在城市防洪减灾中发挥先导性作用。文章主要分析了城市防洪排涝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及影响,从而提出解决城市防洪排涝问题的对策,以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 城市防洪排涝生态补水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2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近年来,我国一些大城市沿海地区常年受到洪水灾害的威胁。经历多年抗洪抢险的实践,人们开始意识到在城市化的进程中,需要重新考虑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往人定胜天的思想应向和谐共处的思想转变。因此在目前城市化进程中,老城改造和新城区的建设,应将城市防洪排涝与城市规划统一起来,减少能够避免的灾害发生。

1城市防洪排涝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及影响

1.1存在的主要问题

(1)河道上下游疏挖治理不够,淤塞严重。城市防洪标准低,超标准洪水无出路,洪灾风险大。

(2)防洪排涝设施不配套、基础差。主要是市政排水管网设计标准低,排涝能力不足,部分道路没有铺设雨水管道,无法排水或泄水速度慢,一遇暴雨,会形成积水点。

(3)城市上游区现有的水库工程作为城市防洪安全的重要措施,目前不同程度地存在安全隐患,制约其防洪功能的发挥,并构成新的安全威胁。

1.2 规划中对城市的影响

城市防洪工程建成后,可能对城市微气候、城市自然景观、市区河流水质和河床等造成不利影响,同时城市防洪工程还要挖压占地,造成移民问题等。

(1)对城市微气候的影响。城市防洪工程对城市微气候的影响主要来自上游蓄水工程和市区堤防工程的影响。城市防洪堤防高出地面太高,可能因挡住了城市的通风口而影响城市的微气候。上游修建蓄洪水库,水面扩大,也会影响城市的微气候,但主要集中在城市的上游郊区,一般对库区周边微气候产生气温极差减小、库区湿度和风速增大等影响,但总的来说,这种影响一般不大。影响较大的是水库大坝和市区堤防。当大坝和堤防高出地面较多时,影响空气流通。

(2)对城市自然景观的影响。城市是人类的杰作,城市内江河、湖泊、花草、林木、房屋、路桥、植被等构成了城市独特的自然景观。城市防洪建筑物的随意插入以及防洪堤对景观的分割,如果建筑物外形、颜色与城市自然环境不协调,则将改变原来的自然景观因素的协调性构造形态。

(3)对城市土地占用和移民的影响。实施城市防洪工程,需要一定的土地占用、房屋拆迁和移民,安置移民会对城市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造成重大影响。如果处置不当,甚至会影响移民的正常生活,以及城市的社会安定和发展。

2 解决城市防洪排涝问题的对策

防洪排涝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城市防洪减灾更是如此。因此,必须确定城市排涝的主要标准,合理地规划与布局城市用地,注重城市生态补水,以及加强排水措施等等,逐年解决一些应急问题,不断提高城市的防洪除涝能力。

2.1确定城市排涝的主要标准

(1)自排。是指提防外江不涨水或水位低于防洪排涝闸关闸水位时,堤防保护区内设标准下的暴雨洪水能及时通过防洪排涝闸自流排出堤防外。对于自排标准,虽然城市排涝各区域流的地形及出口高程不相同,但是自排主要在堤防与支流出口设闸,其孔口尺寸的大小对工程量及投资影响不大,因此一般自排标准取不低于堤防标准的年最大24h的设计暴雨量,根据排涝区不允许淹没的范围、调蓄区溶剂及排涝区表面硬化情况,计算确定自排流量。

(2)抽排标准的确定。抽排是指堤防外江涨水防洪排涝闸关闸后,堤防保护区内设计标准下的暴雨洪水能及时通过排涝泵站抽排出堤防外,对于抽排标准,按《泵站设计规范》规定:取排水区建站后重现期10~20年一遇的内涝洪水位。但由于城市各个抽排区域支流的地形及出口高程不相同,所选取抽排标准应不一样;且抽排标准设计过高,抽排流量就越大,相应地装机容量就越多,投资就越大。因此,科学选取抽排标准显得十分重要,即其标准一般取某一排水区支流的排水口关闸水位,关闸后外江涨水到退水开闸此过程统一计算雨洪同期遭遇不同频率不同时间组合的设计暴雨量,再根据这一设计暴雨量和各排涝区不允许淹没的范围、调蓄容积及拍老区内表面硬化情况,计算确定各排涝区抽排流量。

2.2 合理地规划与布局

由于城市建设用地的日益紧张和决策失误,我国一些城市选址在地势低洼处或在洪水淹没线以下,还有的利用泄洪区或滨水区进行开发建设。这些不当的建设布局是产生洪灾的最直接原因,所以调整城市建设布局是城市防洪减灾的前提。

在城市总体布局上,城市新区发展坚决不能在洪泛区或地势低洼区,对于在这些不利地区的老城区要禁止大建设,同时要进行逐步改造。城市建设用地要避开洪水泛滥的区域、低洼积水区,可将这些用地作为蓄水区、生态公园、湿地等,这样不仅可以减少大量抗洪资金、降低洪水风险,而且这些生态区域对调蓄洪水、改善生态环境将发挥很大的作用。例如某水利工程位于水库下游10公里处,并且地势低洼,常年受洪灾中淹。该县为了防洪制定了“旧城逐步改造,重点建设新城”的城市总体布局原则,在老城南边地势较高的山地上新建城区。在该城市洪灾中,水库泄洪使老城区全淹,而新城区则安然无恙。这说明能够通过调整城市用地布局来减少水灾及其带来的损失。

2.3 注重生态补水

在城市生态专项规划中,要加强对城市水系的规划,遏制城市水系生态功能退化萎缩的趋势,恢复其调蓄洪水、排水泄洪的功能。生态补水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城市水体面积不能再继续减少;二是对现有水系进行生态补水恢复其应有的生态功能,建设生态型河道、湖泊。城市水体因污染而丧失自我生态修复能力,河道淤塞严重成为“死水”,这就需要进行清淤并补充新水从而恢复其生态功能。生态补水承担了防洪与生态修复的双重任务,要体现人水和谐的生态设计理念,遵循保持自然、回归自然和满足亲水的规划原则,营造出集防洪、防涝、生态、亲水、景观、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城市生态补水建设体系。

我国许多城市在河道治理中采用了生态补水和生态修复措施。例如,某市编制并实施了市内主要河流的生态补水规划。生态补水主要是利用河道分干渠,引进水库水源,补给市区河流及其境内湖、库和湿地,区域总面积约270km2。通过该工程规划,该市内水系的生态功能得到了根本性好转,主要河流基本未出现重大险情。

2.4 加强排水措施

加强城市排水措施,要在城市总体规划指导下做好城市排水规划和防洪规划两项城市专项规划。排水工程规划包括确定排水制度,排水管网的规划布局,确定主要泵站及位置,污水处理厂布局、规模、处理等级以及综合利用的措施;防洪规划包括确定城市需设防地区(防江河洪水、防山洪、防海潮)范围,设防等级、防洪标准,防洪区段安全泄洪量,各类防洪工程设施(水库、堤坝闸门、泵站、泄洪道等)位置、走向,排洪设施位置和规模以及排涝防渍的措施。如某市已经完成了排水系统升级改造:全市27座排涝泵站进行检修、清淤,60多条主次干道310km雨水管道、近20000座雨水井疏通清淤,14处立交桥等积水点增加排水设施,市区300km污水管进行全面疏通,对于易发生内涝的老城区排水管网进行更换,管径扩大到800至1000mm。这些措施提升了市区的防洪减灾能力,在今年汛期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该市基本未出现内涝。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及经济实力的增强,城市所处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其防洪排涝安全越来越重要。城市防洪排涝工程是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防洪排涝工程设计在保证防洪安全功能建设条件下,应向多功能建设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高光智.城市排水工程概论[M].北京: 科学出版社,2010.

[2]方国华,钟淋涓,苗苗.我国城市防洪排涝安全研究[J].灾害学,2008.

上一篇:浅谈土方路基施工质量控制 下一篇:浅析高层住宅建筑的外观造型设计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