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甦菁 “脑瘫博士”迈入中科院

时间:2022-10-13 03:31:59

王甦菁 “脑瘫博士”迈入中科院

37岁的王甦菁来到北京,开始了一个人的生活。

“终于独立了,我感觉一切都很新鲜,一切都很有成就感,比如自己去交水电费,自己去银行还信用卡。”王甦菁笑着说,每天早上,他会用上比别人多得多的时间穿衣服、穿袜子、穿鞋子。洗漱之后,准备早餐,即使只有一杯豆浆和一块面包,也要耗费他不少气力,但他却乐此不疲。

吃完早餐,他会扶着助行器乘电梯来到公寓楼下。公寓的电动门需要按下开关才可以打开,但这个开关却成了阻碍他前进的“拦路虎”,倘若物业人员不在,王甦菁总要付出极大的力气。他的助力车就停在大门外,放好助行器,大约五分钟的车程他就到达了自己的工作地点——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这,就是王甦菁每天早上的“行程”。

2012年7月,他从吉林大学博士毕业后,来到北京工作,原本30多年至少有一人陪在他身边的父母,权衡再三,最终返回江苏老家,放他一个人“单飞”。

“有电脑我就能和正常人竞争”

他,双腿不能直立,双手不能持物,右腿、右手基本失去功能,行走要靠助行器,坐下需要将双腿叠起以控制抖动,写字、操纵鼠标、敲击键盘只能用左手。

“因为难产,引起‘脑缺氧后遗症’,就变成了现在这样,刚出生的时候就开始抢救,家人给我起名为‘甦’,意为死而复生。”这是一个很难开口的问题,心思缜密的王甦菁直接说开了。

因为说话不是很清楚,行动不便,从小到大,不管是学习上,还是生活上,王甦菁都遇到了很多别人难以想象的困难。他通过抓象棋子、抓玉米粒来锻炼握笔写字,右膝下绑着沙袋来稳固身体,防止摇晃……

他说:“小时候,抓象棋子、抓玉米粒和不停下蹲再站起,几乎就是我全部的记忆,直到我10岁那年看到了电脑,新的世界就展开了,通过电脑我就能和正常人竞争了。”在真正接触计算机之前,他已经通过阅读相关书籍对其有了很多了解。当时电脑还没有普及,学校、单位等提供的公共电脑有限。“哪有人敢让我一个残疾人用他们的电脑啊!后来我外婆和小姨凑了一万多元钱才给我买了台286电脑。”

谁也不曾想到,1997年,由他设计的CASL汇编语言编译器问世,受到了我国第一代计算机软件教学专家、南京大学教授钱士钧的高度评价。也就在这一年,王甦菁顺利闯入中国大学生电脑大赛全国总决赛,在当时的参赛者中,王甦菁非但不是专业选手,而且还是唯一的残疾人选手。时任国务院副总理邹家华出席颁奖仪式,得知CASL汇编语言编译器也是出自他之手,专门来到王甦菁的轮椅前,握着他的手感叹道:“你作为一名自学成才的残疾学生,能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是跨世纪的人才,真是不容易。”

1998年,22岁的王甦菁以高分通过部级高级程序员资格考试,成为当时国内最年轻的工程师。虽然在计算机方面展现了“非一般”的能力,但是王甦菁也有困惑,“因为写字慢,每次都是题都会答,就是时间不够用,因此,考研考了几年都没过线。”濒临绝望之时,他抱着最后一丝希望给邹家华写了封信,表达了他想继续深造的想法。

奇迹出现了,邹家华联系了几所高校,他们愿意破例为王甦菁单设考场。最终,王甦菁圆梦来到了吉林大学读硕士。2008年,王甦菁考上吉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攻读博士学位,师从著名计算机专家周春光教授,进行计算机视觉和识别的研究。

“他是我最优秀的学生之一”

王甦菁说:“恩师很有远见,很有战略眼光,对我的关怀是无微不至的。”

博士生一年级的时候,他对“年龄估计”颇有兴趣,甚至没有听取老师的建议,就用了长达一年的时间去研究,看着执着的王甦菁,周春光没有直接打击他的积极性,而是给了他足够的时间,经验丰富的老师知道,当他做不下去的时候一定会主动转换方向的,果不其然,在他博二的时候,主动转到“流形”和“张量”的研究方向上来了。

“因为英文水平一般,我投稿的第一篇学术论文的反馈信息就是——英语能力有待提高。为了帮助我取得好的科研成绩,周教授特意联系其研究领域的学者帮我修改论文,直到达到发表的要求。”说起老师,王甦菁充满感激。

时任吉林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的周春光对自己的学生也是赞赏有加,他说:“我不该当着王甦菁的面说这些话,我怕他骄傲,但他的确是我带过的最优秀的学生之一。他是肯静下心来做学问的人,现在的学生,大多会非常现实地考虑就业求职的问题,我能理解,而找工作有些困难的王甦菁却把所有的心思都用在了研究上,他才能有今天的成绩。”

2011年10月10日,国际生物特征识别大会在美国华盛顿举行,生物特征识别技术是根据人体自身的生理特征或行为特征进行个人身份认证的技术手段,国际生物识别大会则是该领域的最高级别的科研会议。大会的博士生论坛在全球范围内邀请了10位该领域最具培养前途的博士研究生参会,这些博士生大都来自国际知名大学,王甦菁是中国大陆唯一的受邀者。

其实,这已经不是王甦菁第一次受到组委会的邀请,早在2009年,他就进入了组委会的视线,只因为当时他们不给提供资金,所以搁置。而这一次,组委会主动给王甦菁发邮件提出邀请,并愿意支付1500美元的食宿费。即使这样,去往美国的路途还是有些“艰辛”,由于接到邀请函较晚,办理签证的时间十分紧迫。王甦菁电话咨询后直接乘飞机抵达广州欲尽快将签证办理下来,但是他的身体情况和蹩脚的英语使美国大使馆的工作人员面露难色,领事馆的工作人员开了两次会议,之后又和美国华盛顿方面开了电话会议,又将王甦菁的材料传回美国,才最终获准通过。 抵达美国之后,王甦菁一边忙着学习,一边忙着“赶工”。“我到了那里才知道,参会的科研成果展示分为oral(口述)和海报两种,但是我什么都没有。所以熬夜做了海报,然后花了109美元打印出来,顺利地在大会上展示了我们的研究成果。”王甦菁笑着说,“通过我们的努力,让吉林大学在国际舞台上与知名学府同台竞技,这是一件值得做的事情。

在美国,有一件事情,让他感触颇深。一天晚上,王甦菁回宾馆,因为没有路灯,他只能小心地控制着电动轮椅慢慢前行。突然,由远而近,一束灯光从他身后照亮了前方的道路。轻微的汽车发动机声音,没有催促,没有鸣笛,灯光以同样的速度跟随着王甦菁的轮椅,一直到有路灯的地方,身后这辆车才驶到王甦菁的身边,车里的人问他:“需要帮助吗,先生?”王甦菁这才知道是一位美国警察一直在用车灯为他照亮。王甦菁回答:“我很好,我是中国吉林大学的一名博士生,来美国参加一个会议,我正在回我住的宾馆,谢谢。”

美国之行最让王甦菁印象深刻的就是无障碍。王甦菁说:“此行开阔了视野,拓宽了思路,回来后还有更多重要的事情要做,并且和参会的专家学者们还有学术上的交流,这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他就是中国牌霍金”

新华社曾对他做过专访,写出了“中国牌霍金——王甦菁”的报道。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喜欢称他为“中国牌霍金”,或许,在众人眼里,他与霍金有着太多的相似之处,都是脑瘫残疾人,都是博士。但是王甦菁看知道,“脑瘫”只是媒体宣传他的一个标签,就像他身上的众多标签一样,被贴上了,甩不掉了。

很多人不知道,对于霍金,王甦菁不太了解,知道越来越多的人把他们扯在一起,他才知道世界上有一个患有严重脑瘫的残疾名人叫“霍金”。在霍金的著作里,王甦菁了解到宇宙是大爆炸产生的,黑洞是空间、时间、质量的平衡。

毕业前夕,王甦菁有些困惑和迷茫,“我想找一所好一点的高校继续做学术,但是那样的地方都喜欢招有留洋经历的人。加上我写字慢、说话慢,也没法教课,只能搞研究。最开始给几个非重点高校投过简历,都被拒绝了。”那一年的年底,他曾向吉大递交留校任教的申请,后因种种原因,最终没能留下。

就在他有些绝望的时候,他想到了美剧《别对我说谎》,剧中的Cal Lightman博士可以通过分析一个人脸部的微表情,来判断这个人说的话是真是假。

“看过之后我就在想,这到底是影视作品的科幻虚构,还是真的有科学家在研究相关的问题呢?”王甦菁读博士时的研究方向是计算机视觉和识别,使用计算机进行自动微表情识别引起了他的兴趣:“我在网络上搜索,全球范围内关于这方面的论文还不到5篇。但国内却有一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项目。”

这个项目的负责人就是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所长傅小兰,为了心中的梦想,他辗转联系上了傅小兰。在随后的交流中,傅小兰对于王甦菁在学术上的成果和奋斗经历非常认同和赏识。2012年5月,他联系了傅小兰,希望了解中科院心理研究所是否有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刚好这时傅小兰的微表情项目需要一位在计算机方面特别擅长的博士毕业生。

后来的情形就是,王甦菁通过了进站答辩,正式开始他的博士后研究工作。在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工作的几个月,他觉得十分开心。傅小兰对他的生活和工作给予了极大的帮助,“我的车可以在楼内充电,这就是导师亲自安排的。”

因为王甦菁之前的人生总是有父母相伴,而这一次“单飞”北京,心情自然有别于以往,

不要以为他是一个安安静静的“宅男”,生活中的他也是闲不住的,鸟巢、水立方、奥林匹克公园距离中科院心理研究所都不太远,他利用业余时间把这些地方逛了个遍。王甦菁说自己最喜欢的还是北京的胡同,因为小时候在外婆家长大,喜欢那些小巷子,喜欢那些挨在一起的房子和院子,邻居们互相之间很熟悉。北京的胡同很像小时候的外婆家,所以他有空就会去逛。因为和外婆的感情很好,虽然现在一个人在北京,但每隔几天外婆就会给他打电话。

虽然生活中时有心酸,时有辛苦,但他一直在乐观地向前走,他常说:“上帝之所以把人的眼睛安放在前面,就是为了告诉你:向前看吧,生活的路永远都在前方。这句话我一直将它深深地镌刻在心底,不曾遗忘。因为当我驻足眺望的时候,我总能看到那些在关爱中印下的坚实足迹,也就会更加坚信前方的道路有属于我的光芒。”

上一篇:安波 领航中国创意文化产业青年人 下一篇:论市政施工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