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鲁迅小说《狂人日记》中的阿Q之死

时间:2022-10-13 02:55:54

也谈鲁迅小说《狂人日记》中的阿Q之死

内容摘要:鲁迅塑造的阿Q这一艺术典型,有着特定的时代特色,充分揭示了国民的劣根性――精神胜利,作为炎黄子孙能充分理解认识这一点,这无论是对我们,还是后代都有着伟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关键词:阿Q 精神胜利 意义深远

鲁迅先生的代表作品《阿Q正传》,自从1912年在《晨报副刊》上发表以来,主人公阿Q既受到人们的嘲笑、斥责、怒骂,也受到人们的同情。阿Q的一生是可悲可笑的一生。

一、为何再论阿Q

1、全面而深入细致地理解认识这一典型

当阿Q出现在那典型环境中的时候,他是一个一无所有的雇农,一个患有严重的“精神胜利病”的游手之徒,一个受尽剥夺和压榨的文盲,最后又被当作抢犯随便杀掉,含冤而死。阿Q这个典型,其实早就为许多论者进行过深入的研究,而且得到的成绩也很大,如阿Q的“精神胜利法”“国民性”等问题,基本上可以成为定论。然而,就我所见到的论文来看,对于“阿Q之死”虽然有人分析研究过,但我以为尚未做到全面而深入细致。例如,陈涌的《论鲁迅小说中的现实主义》一文中指出:

但辛亥革命的根本的致命的弱点也就在这里,它对于已经动了起来的农民,对于农民已经燃烧起来的自发的革命的热情,不但没有加以发扬和提高,相反的是被当时在农村占着支配地位的反动分子和投机分子加以排斥,这个革命是以资产阶级和封建萘Φ耐仔而结束的。……而恰恰对于革命曾经抱着热烈的希望和幻想的阿Q却终于成了牺牲品。阿Q的悲剧,在这里便多少反映了辛亥革命的悲剧。

2、阿Q比起鲁迅其他小说中主人公的悲剧具有极大的典型意义。

虽然,《孔乙已》中痴癫而死的孔乙已,《伤誓》中被家逼死的子君,《祝福》中走在末路上的乞丐祥林嫂,《故乡》中喊“老爷”的木偶人闰土,他们的悲剧结局与阿Q不同,但他们与阿Q“同是天涯轮落人”。我们通过阿Q之死亡的分析,便可以进一步清楚了解产生他们那悲惨结局的根源。

3、阿Q之死至今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 浅探一下阿Q之死的社会原因

中国近代历史上半封建统治脱胎于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在各方面都保留着从娘肚子里出来的痕迹。经济上,封建地主阶级占有着土地对农民进行盘剥,逼迫农民交租、纳税、服役。劳动的主人是广大人民,劳动的果实的主人却是封建地主。而维护这种封建剥削制度的权利机关是封建地主阶级的封建国家,这样的情况自周秦以来就是如此。但是,当人民无法生活的时候,常常是聚众反抗,铤而走险。而我们的阿Q不也是其中的一员吗?他虽然“摆脱”了土地的束缚,但他始终没有摆脱被剥削和被压榨,相反,对于他被剥削被压榨的程度是加深了。

同时。我们知道经济是基础、是前提,阿Q既然在经济上被搜刮得一贫如洗,那么在政治、文化等其他意识形态方面,也同样受到封建统治阶级的迫害和压仰。

另外,我们从文化等其他意识形态方面,也可以看出阿Q受到的愚弄。这也是阿Q之死的一个原因。“愚民的发生,是愚民政策的结果。”历代统治者为了防范人民懂得革命、造反,其措施之一,便是防止人民懂得更多的文化知识,况且广大劳动人民又被剥夺得食不填饥,衣不蔽体,根本无法读书学习,大都成为无知识的“睁光瞎”,再加上其他社会意识形态方面,如宗教,儒道等封建传统思想和学说的影响,正象鲁迅所说,它们象“细腰蜂”一样毒害民众。中国国民就是因为这细腰蜂的刺激,所以麻木、呆滞,愚弱、昏昏然已几千年。那目不识丁的阿Q当然是其中的典型,他对于革命起初是麻木不仁.综上所述,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里,地主阶级不但在经济上,而且在政治、文化等其他意识形态方面都使阿Q沦为绝命之地。可是,在这里我们也不能不看到除了封建地主阶级的剥削压迫而外,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也是阿Q之死的一个重要原因。

值得注意的是,帝国主义还在文化等意识形态方面,以传教、办学堂,派谴留学生等各种方式,给中国人民的肌体注入了一支支的精神鸦片针。这里我们也可以从假洋鬼子的一言一行中找到答案。他崇洋,可谓五体投地,从他口里吐的洋文到“文明棒”,从他跑进东洋学堂到剪去辫子,满脑子的崇洋思想,而这样的思想更集中的表现在他不准阿Q革命,并和封建势力赵白眼,赵太爷之流勾结在一起,将革过一阵子命的阿Q送到阎王那里去。

三、阿Q典型具有深远的意义

《阿Q正传》已发表近百年了,它象青松一般具有无限的生命力,是一盏文学长河中的明灯,照亮前程,给人以启迪和教诲。阿Q虽然“断子绝孙”了,但我们常常也应当不妨联系自己想一想,问一问:自己身上可有阿Q精神?有多少?“由此开出反省的道路”,切不可“一下子就推诿掉,变成旁观者。”或者象阿Q忌讳说头上的癞疮巴一样,忌讳说自己身上还可能有的阿Q主义。这对于帮助我们从封建愚昧状态中,从夜郎自大,自欺欺人中解脱出来,提高中国人民的思想水平是有益的。从这个意义上说,阿Q仍然是我们每个人的一面照“妖”镜。

(作者单位:四川邛崃市职业教育中心)

上一篇:《柳林风声》的美学分析 下一篇:中日非言语交际对比研究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