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报新闻报道的通俗化表达

时间:2022-10-13 01:59:28

企业报新闻报道的通俗化表达

摘 要 本文主要讨论了企业报新闻报道的通俗化表达的重要性,及其应把握的原则和具体方法。

关键词 企业报新闻报道;通俗化;语言表达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5)133-0016-01

说到企业报新闻报道的通俗化表达,笔者不禁想起了《人民日报》海外版原总编辑詹国枢在北京大学给学生们讲新闻写作技巧时的一篇文章,其中的一句话令笔者记忆犹新,即新闻写作“最高境界是通俗”。

詹国枢认为,写文章有三个境界:深入浅出,深入深出,浅入深出。应该说,深入深出和浅入深出都不是读者对新闻报道所能接受的,深入浅出才是新闻报道的最高境界。

追求通俗何以是新闻报道的最高境界呢?詹国枢认为,“通俗则易懂,易懂则可读”。易懂是报纸新闻可读性的起码要求。读者看到一条新闻,他根本弄不懂说的是什么,也就无从谈起可读性,更不要说如何实现新闻宣传效果了。

多年来,企业报新闻报道在人们眼里是严肃有余而活泼不足,之所以造成此印象有多种原因,但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企业报特有的专业性使新闻太“硬”,专业性太强,而新闻报道的表达方式又往往是居高临下的姿态,程式化、抽象化地阐释新闻,使企业报的新闻报道显得深奥难懂,读者很难读下去,新闻报道的宣传效果也因此大打折扣。

为什么新闻报道要追求通俗化表达?以大众的视角来看,现代生活的步伐紧凑,人们生活在高度的社会工作压力之下,信息化时代的飞速发展,无数的广告、大量的信息充斥着大众的视野。因此,在这样的一个大时代背景下,大众希望寻求一个便利、通俗的信息渠道,因此,新闻报道的通俗易懂就适应了大众的要求,这也是新闻报道必须明了简单的原因。何况企业报新闻报道的专业性本身就很强,如果不把专业性报道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表达出来,如果普通读者没有相关专业知识作背景,那么企业报新闻报道的可读性就无从谈起,更别对它的宣传效果抱有任何期待了。

因此,要使一篇新闻价值高、专业知识强的企业报新闻报道让广大读者易于接受,企业报记者必须想方设法通过提炼、加工,把它通俗地“翻译”出来,即想办法用通俗的新闻语言把新闻报道表达得深入浅出。

新闻语言要做到简洁明了、通俗易懂,应把握什么原则?

用事实说话、用疑问的形式说话、用简单方便的形式表达、将信息转化成语言报道是新闻报道的实质。大众们对于新闻报道的要求就是新闻能够呈现出一种真实明了的信息,不添加任何的虚假,新闻的事实永远是那么的清晰准确。

文学语言区别与新闻化的语言表达,文学语言往往能把简单枯燥的文字通过美的形式转达并表述出来,文学语言转化的信息往往呈现的是一种新颖化的效果,从而达到大众对于美的需求。新闻语言与文学语言不同的地方在于,新闻传递出的信息需要照顾到所有读者的能力文学水平,在形式上越清晰简单越好。同时,新闻报道中的文字还要少出现生僻字汇,要使普通的文化群众能够理解报道的涵义,要将一些具有专业方向的词汇以大众理解的普通形式转化出来。从事新闻报道的记者们应该谨记一点就是,新闻的呈现是给社会的人民群众观看的,新闻报道应该是贴近群众的生活,而不是高层次的文学语言。为了能够让新闻语言更加简洁化,笔者以为,具体应做到以下几点。

1 不用公文语言

公文用语严谨规范,但是,这一类的公文语言仅仅适用于专业期刊杂志的报道,而并不适用于新闻报道中,这样的形式一旦出现在报道中,不仅会使报道偏离群众的视角,还会使报道的内容大众不愿去看。但是现如今,我们会发现,这样类似枯燥的文章经常会出现在报道中,原因就是有很多记者缺少基本的职业素养,没有真正的去社会上寻找问题,一些记者为了自己的方便,经常去一些机关团体中将现有的报道资源拿到手中,稍作改动就当作新闻作报道来发表了。《新疆铁道报》在努力回避公文语言方面进行了好的改进和尝试。

比如铁路进行货运组织改革后,本报一版刊发了讲述昌吉货运中心与新疆众和现代物流公司联合开展经营项目的现场短新闻《拆除“隔心墙” 建起“连心桥”》。记者没有就联营一事进行公文式的枯燥乏味的报道,而是用通俗直白的新闻语言对现场进行了白描:在联合经营前,货场与新疆众和公司只是一墙之隔;开展联营后,他们转变经营模式,在围墙上打开了一道门,便于拉货的车辆进出,方便了企业与铁路的合作。而这篇短新闻的标题也采用了比喻、对仗的手法,生动形象地点出了联营的效果,读起来琅琅上口。

铁路第五次大提速时,本报消息《“我们离北京越来越近了”》的主标题不再用铁路专业用语,而是把新闻事实发生后旅客的真切感受直接用口语表达出来,贴近读者,贴近生活。

2 修辞手法的正确运用

修辞手法是将一句话的内容进行比喻或比拟等形式的修饰并呈现在新闻之中,但是过度化的使用修辞会出现新闻内容的失效及夸大,如果合理的运用修辞会让大众对这条新闻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正确的运用修辞,可以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比如本报记者采写的消息《行车安全管理有了电子“医院”》就是一个例证。标题的引题是“‘听诊器’信息共享 ‘专家会诊’随机进行”,主题则把铁路局自行研制的行车安全管理信息系统比喻为电子“医院”,文中把“原先分散孤立的机车监控装置、车辆轴温报警等行车安全监控系统的数据,由系统自动同步采集、报警、汇总,生成分析图表”这类专业术语,通俗地表达为“相当于原来只能由各科医生自己听到的‘听诊器’,现在得到了信息共享”。

3 多运用一些大众熟知的成语、熟语

熟语在大众的生活中经常使用,一些耳熟能详的熟语大众很喜欢,如果在新闻报道中不改变新闻事实的前提下,将一些耳熟能详、大众熟知的熟语、成语运用在新闻报道中,能够增加大众的记忆,也符合大众对于新闻传播的要求。例如本报记者在报道的库尔勒机务段推进安全风险管控体系建设的工作通讯《我的风险我防控》一文的新闻标题,就是对一句大家耳熟能详的广告语“我的地盘我作主”的巧妙转化和灵活运用。

再如新闻故事《“农夫山泉有点咸”》,就是对大家耳熟能详的广告语“农夫山泉有点甜”的巧妙改动,吸引着读者带着“农夫山泉怎么会有点咸”的疑问读下去。

4 减少生僻字的使用

生僻字是新闻报道中的禁忌,如果一篇文章的标题中出现生僻字词,虽有可能提高了本篇报道的文学素养与层次,但在大众的眼中会觉得陌生,从而吓跑读者。因此,企业报采编人员在采写、编发新闻报告时,应该自己考察大众是否能理解。

5 慎用古汉语

古汉语的使用也是新闻报道中慎用的,在进行新闻的编写时,要将古汉语经过自身的改变和大众的需求进行融合在搬入到报道中,而不是一味的硬搬照抄。并且,在引用古汉语之后,编写记者要能够做到古汉语和此篇报道完全融合,而不是显得另类。那么如何做到这一点呢?其实,有个简单的方法,即可以用耳朵来听――凡听起来生硬,明显觉得不像日常说话的,就是生搬硬套而非融会贯通;反之亦然。

上一篇:浅谈农村小学生口算能力的培养 下一篇:灵动生成 对比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