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游憩行为研究综述

时间:2022-10-13 01:49:56

国内游憩行为研究综述

[摘 要]中国城市化的高速发展带来更多城市居民的闲暇游憩机会,因而关于城市游憩行为的研究日益增多。通过对中国知网上检索到的与游憩行为相关的论文,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出现阶段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游憩者游憩行为特征研究、公园等特定场所游憩行为研究、基于游憩行为的游憩空间研究等方面的研究。最后提出了该学科领域今后发展的一些趋势。

[关键词]游憩 游憩行为 文献分析 国内

一、游憩与游憩行为

1. 游憩的概念

游憩是一个较为难以全面定义的概念,因而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游憩给出了各自不同的理解。加拿大学者斯蒂芬L.J.史密斯(1992)在其《游憩地理学》中这样的论述:“游憩是一个难以定义的概念。在实际应用中,游憩常常意味着一组特别的可观察的土地利用,或者是一套开列的活动节目单。游憩还包括被称为旅游、娱乐、运动、游戏以及某种程度上的文化等现象。”。保继刚(1999)在其所著的《旅游地理学》中提出:游憩一般是指人们在闲暇时间所进行的各种活动;游憩可以恢复人的体力和精力,它包含的范围极其广泛,从在家看电视到外出度假都属于游憩。俞晟(2003)在其所著的《城市旅游与城市游憩学》中认为:游憩是在离开居所一定范围内进行的,能够带给行为实施者生理和心理上的愉悦,有助于恢复其体力和精力的合法行为。本文中认为:游憩是在短期内(一般不超过24小时),人们离开居所一定范围内进行的,能够使自身生理和心理上感到愉悦的合法行为,且原则上不从事赚钱活动。

2. 游憩、旅游与休闲的含义辨析

游憩与旅游和休闲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在内容上都有着极大地相似性。首先,从空间上讲,游憩不包括在居所内进行的活动,活动主要在户外距离居所一定距离的场所开展;而休闲则包括在居所内进行的活动,活动可同时在室内和户外开展;旅游是指离开居住地或工作地进行的活动,可以认为是在异地进行的游憩活动。其次,从时间上讲,在闲暇时间内开展的活动都可以认为是休闲;游憩更多的是指不过夜(即不超过 24 小时)的娱乐活动;而旅游多是指人们在目的地过夜的休闲行为。最后,从目的上讲,游憩、旅游、休闲活动都是以获得愉悦而不是经济报酬为目的。可以说,不一定每个城市都是旅游城市,但每个城市都应该具有游憩功能。

3. 游憩行为的内涵

游憩行为是游憩者根据自己的思想决策,借助游憩资源进行的各项活动。这些活动是受到游憩者的心理、动机和决策行为等方面的影响的,最终目的则是为了达成某种愉悦的游憩体验。因而可以说其是一个涉地理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的综合概念。对其研究则主要是研究游憩者在进行游憩活动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一些行为方式、模式的特征,以及这些行为带来的社会影响等,从而可以为决策者在做城市规划、旅游规划、城市游憩场所建设等方面的决策时提供参考。近几年来,城市游憩行为研究的文献日益增多,有关的文献分析还很未见,本文将依据从中国学术期刊网上检索到的78篇期刊论文,对国内游憩行为研究进行综述分析,以期为该领域今后的研究起到抛砖引玉之功效。

二、国内城市游憩行为研究文献分析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加之国家有颁布了除正常双休日假期外的端午节、五一国际劳动节、中秋和元旦各三天的短假及春节和国庆节的七天长假,使得城市居民有了更多选择参加旅游或游憩活动的机会。

作为对城市游憩活动快速发展的响应,学术界开始对其进行研究,相关论文的发表数量呈现出逐步上升的趋势。根据对中国知网的检索(分别以题名和关键词为“游憩行为”,方法为“模糊”进行检索,检索后对原始结果进行了筛选,使其大致能反映总体研究的态势和状况),2001年前国内对游憩行为研究的论文极少,只有5篇,01年到04年也只有10多篇,而2006年至今则有50余篇文章问世。

从已有的研究文献分析,大致可将游憩行为研究主要概括为9个领域,当然,因为才进入研究的初始阶段,各领域发表的论文数量都还不多(表1),还不够成熟为一个完整的体系系统,但在现有的研究领域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三、主要领域研究进展

上述分析的游憩行为研究的9个领域中,只有前3个领域发文数量较多,其他则都较少。根据论文数量及研究热点方向,主要选取以下几个领域进行分析。

1. 游憩者行为特征研究

城市游憩者通常包括外地游客和本市市民,从城市旅游建设角度出发通常以前者为主,而从城市本身功能发挥的角度来讲又以后者为主,了解了游憩者的行为特征将为城市游憩业的规划、建设、发展等及其他研究提供基础。此类研究多数是采用数学方法对案例城市进行实证研究。吴必虎、黄安民探讨了长春市外来旅游者在本市的游憩行为特征。林岚、唐俊雅等通过实际问卷调查,分析了在小尺度的游憩活动中,福州市游憩者的行为属性特征及游憩流动的空间特点。马秀峰、张红菊以河北邯郸市为例,通过对调查问卷的统计分析,得出游憩者游憩行为的基本特征,探讨了城市游憩的一般规律。宋秋以中国西部的中等城市乐山为例,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法,对旅游城市居民的游憩行为影响因素,包括闲暇时间利用、出游方式、游憩动机、游憩吸引因素、游憩阻力因素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

城市中某些特定人群,他们或有相同的职业,或有相同的年龄、收入、爱好等等,这些相同的特征,也决定了他们有相同或相似的游憩行为特征。张岚岚的硕士论文就是以上海市的白领人群作为研究对象,遵循需求导向的方法来探究游憩者行为特征及空间选择、活动选择的关系,提出人性化、可持续的城市户外游憩空间整合建议。

2. 公园等特定场所游憩者行为研究

公园、森林公园、野生动物园等一些特定场所,是某些特定人群进行游憩活动的高频发生地,因而对这些地方人群游憩行为的调查研究成为一个热点。这部分研究成果也为城市设计更有吸引力、生命力的旅游游憩产品打下了基础。谭杏菊以北京海淀公园为例,对城市中各个游憩群体的不同行为进行分类调查,并与其他公园进行对比,得出城市公园游憩者游憩动机、行为的多样性特点。屈雅琴以重庆山地城市公园为例,分析了山地城市公园游人游憩活动特征和山地城市公园构成要素对游人游憩行为的影响,并对基于游人游憩行为的山地城市公园的规划设计进行了初步的探讨。管露露和魏园园分别对城市森林公园游憩者的游憩行为进行了研究,栾春凤和林晓对城市湿地公园中的人类游憩行为模式进行了研究,主张通过在城市湿地公园中有效组织和规范人类的游憩行为,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另外,高万辉和卢涛研究了城市娱乐场所对居民休闲游憩行为的影响,探讨了居民对城市娱乐场所的空间感知。黄向和保继刚则引进了“场所依赖”的概念、理论,并构建了场所依赖理论的CDEEM研究框架,为以后研究游憩行为现象(尤其是特定场所游憩行为)提供了理论及框架平台。虽然目前有关特定场所游憩行为的研究还多集中公园等自然环境中,但场所依赖的理论将会使特定场所游憩行为研究进入一个新高潮。

3. 基于游憩行为的游憩空间研究

对游憩空间的研究是目前国内游憩研究的热点,有关此方面的研究成果也很多,而基于游憩行为的游憩空间研究的成果也在日益增长。秦学从空间类型、空间要素、空间结构与形态等方面系统探讨了城市游憩空间结构,并以宁波市为例详细分析了其游憩物质与环境空间结构、游憩行为与需求特征、游憩行为空间分布规律等一系列要素。张安、丁登山等通过实地调查问卷获得基本数据,运用使用曲线分析技术,研究南京城市游憩者时空分布模式与活动频率特征,探讨不同动机的游憩者的活动空间。周菁和王倚天以菏泽市为例,通过对市民日常游憩行为的调查,探讨了中小城镇居民游憩空间体系的特征,对居民社会属性及其游憩地的选择进行了相关分析,为城市游憩规划提供了基本依据。

城市滨水区是城市特殊的空间,是游憩者喜爱的游憩空间。近年来城市滨水空间得到大力的开发建设,对城市滨水空间游憩行为的研究也相应出现。周晟紧扣城市市民与滨水环境的互动关系,从游憩这一角度出发,系统的研究了城市滨水区建设游憩空间在景观设计中应该注意的诸多方面,研究重点放在如何在城市滨水空间中真正做到景观设计与游憩行为的协调与统一,即如何以满足人类的游憩需求为目的,来进行城市滨水空间的景观设计。

4. 环城游憩行为研究

环城游憩带是吴必虎于2001年提出的概念,是以城市居民为主、并拉动相当数量外来旅游者参与的游憩活动和支持这种活动的游憩设施和游憩土地利用,除部分地发生于城市内部空间,更多地推向城市郊区,出现了环绕城市、处于近城乡镇景观之中、与中心城市交通联系便捷,具有观光、休闲、度假、娱乐、康体、运动、教育等不同功能,这些土地利用构成的游憩活动空间称为环城游憩带(ReBAM, Re2creational Belt Around Metropolis)。大多数大城市都有已形成或正在形成的环城游憩带,因而对城市居民在环城游憩带的游憩行为研究也成为热点。李江敏、张立明在对都市居民环城游憩行为发展原因分析的基础上,以武汉市为例对居民环城游憩行为的特征进行了调查与实证分析,并得出相关结论,提出了都市居民环城游憩行为的发展趋势及进一步发展的启示。吴必虎、伍佳等阐述了影响居民在内城游憩和环城游憩间进行选择的作用力模型,通过问卷调查,研究了杭州本地居民环城游憩的行为及偏好特征,并在调查的基础上运用统计检验总结出杭州本地居民对环城游憩产品类型、游憩时间、目的地区位的偏好规律。同时,不同时间约束条件下居民对环城游憩目的地的区位偏好也会呈现明显不同的倾向。最后,对游憩选择与偏好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彭顺生从自然属性、经济属性和文化属性三个方面分析了广州市居民出行目的,并依据第一手资料,从游憩类型、游憩设施两个方面揭示了广州市居民的游憩行为特征。还针对穗港澳居民以城市周边为目的地近距离游憩日益增长的现象,借助实地问卷调查,从比较的角度,揭示了穗港澳居民环城游憩行为存在的差异,并从政治经济制度、意识形态、经济发展水平、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分析了造成穗港澳居民环城游憩行为呈现差异的原因。

此外,还有学者对游憩行为与居民幸福感的关系,“东道主/游客”休憩行为二元关系,交通与游憩行为融合对策等方面进行了研究。

四、结论与启示

城市游憩的快速发展使其相关研究日益增多,尤其是2006年以后,发文数量明显增多。对游憩行为文献的梳理,有助于了解其现阶段研究的大致状况,并可明确今后的发展方向。通过以上对检索到的论文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几个结论。

理论研究仍是薄弱环节。由于游憩的概念迄今仍无权威定义,其内涵、体系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则更少,因而与游憩行为相关的理论则几乎都还处于例证研究阶段,上升到理论高度的研究还很少见。

游憩行为研究的领域还不够广泛,除了文中对现有文章的领域分类,还有很多未涉及或涉足很少的领域等待研究。如:游憩行为与环境保护的关系问题,游憩者的受教育程度、心理状态、价值观等个别人口统计学特征与游憩行为关系的研究,游憩行为对游憩地生命周期的影响,本市市民游憩行为对游憩地、旅游区及城市文化、形象的影响,游憩行为的负面影响等等。对于一个刚刚起步发展的学科方向,希望其以后向多领域多方向发展研究,才能促进整个游憩学科体系的建立。

在研究方法上,目前使用的多为对某一城市进行问卷调查获取数据,进而以数理统计分析的方法,进行描述研究,而在模型构建方面的成果还不多。因为是对人群这个综合体的研究,游憩行为的研究显现出其跨学科、多维综合的方法和技术来进行分析的特点,这也成为游憩学科研究的一个趋势。

参考文献:

[1]吴必虎,黄安民等. 长春市城市游憩者行为特征研究[J]. 旅游学刊,1996,(2):26-29

[2]林岚,唐俊雅等. 福州市游憩者活动的行为特征[J].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19(1):103-106

[3]马秀峰,张红菊. 城市居民游憩行为特征分析――以河北邯郸市为例[J] 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7,(2):81-83

[4] 宋秋. 旅游城市居民游憩消费实证研究[J]. 特区经济,2008,(2):144-146

[5] 张岚岚. 白领阶层户外游憩行为及空间选择研究[D].上海:同济大学,2006

[6] 覃杏菊. 城市公园游憩行为的研究[D]. 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6

[7] 屈雅琴. 山地城市公园游憩行为与规划设计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7

[8] 管露露. 城市森林公园游憩林及其游憩者行为研究[D].合肥: 安徽农业大学,2008

[9] 魏园园. 游客游憩行为特点与城市森林公园旅游产品设计[J]. 林业勘察设计,2007,(1):190-193

[10] 栾春凤,林晓. 城市湿地公园中的人类游憩行为模式初探[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1):76-78

[11] 高万辉,卢涛. 城市娱乐场所感知空间研究[J]. 人文地理,2007,(6):21-25

[12] 黄向,保继刚等. 场所依赖(place attachment):一种游憩行为现象的研究框架[J]. 旅游学刊,2006,(9):19-24

[13] 秦学. 城市游憩空间结构系统分析――以宁波市为例[J]. 经济地理,2003,(2): 267-271+288

[14]张安,丁登山等. 南京城市游憩者时空分布规律与活动频率分析[J].经济地理,1999,19(1):106-110

[15] 周菁,王倚天. 中小城镇居民游憩空间体系研究――以菏泽市为例[J].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116-118

[16] 周晟. 城市滨水游憩空间景观设计研究[D]. 长沙: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6

[17] 李江敏,张立明. 都市居民环城游憩行为初探――以武汉市为例[J]. 开发研究,2004,(6):83-85

[18] 吴必虎,伍佳等. 旅游城市本地居民环城游憩偏好:杭州案例研究[J]. 人文地理,2007,(2):27-31

[19] 彭顺生. 广州市居民环城游憩行为特征研究[J]. 人文地理,2007,(1):53-57

[20] 彭顺生. 穗港澳居民环城游憩行为比较研究[J]. 旅游学刊,2006,(12):22-28

上一篇:国外社区商业发展对杭州的启示 下一篇:浅谈影响我国体育经济发展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