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教材知识提升教学效果

时间:2022-10-13 12:57:07

优化教材知识提升教学效果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1《经济生活》现行教材,2008年3月由人民教育出版社修订出版,知识体系较为科学、合理,体现了编者较高的理论水平。但智者千虑,总有一疏,该版教材存在着一些缺陷和瑕疵。随着国家经济形势的发展,党的十也已胜利召开,对教材的重新修订想必会被提上日程。值此机会,笔者结合教学体会,就《经济生活》教材存在的问题及如何完善提出一些个人看法,不揣简陋,请教方家。

一、调整教材部分知识的编排顺序,完善教材的逻辑性和科学性

《经济生活》中一处内容,一线教师在施教中大多都会作出调整,它就是第四单元第九课的“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笔者之见,原有的知识体系逻辑性欠缺,只有按照“配置资源的方式—市场经济内涵—为什么及如何通过市场来配置资源—但市场配置有局限性—应加强宏观调控及如何实现调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征”的逻辑,即围绕市场经济问题从“什么是市场经济到为什么要搞市场经济再到怎么搞好市场经济,从市场经济的共性讲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个性”的顺序进行编排,才能教师讲得顺、学生听得清,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在现行的《经济生活》教材中,编写顺序需要作出调整的内容不止以上一处,如何调整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以教材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为例,这一单元,在第七课介绍完个人收入分配后,第八课介绍了“国家的收入与分配”,是教材关于分配问题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第一框题“国家财政”有两目,依次为“财政及其作用”“财政收入和支出”,这样编排表达了教材知识的逻辑顺序:国家必须参与财富分配—财政的含义、本质—财政的巨大作用—财政收入的形式—影响财政收入的 因素—财政支出的形式—财政收支的对比关系。然而这样的知识编排顺序,存在着两个逻辑缺陷。

一是在没有介绍财政的收入与支出之前,就先说财政的巨大作用,势必使学生感到“巨大作用”抽象、空洞,效果不佳。众所周知,一切财政分配都是通过财政收支活动进行的,财政的作用需要通过财政的收入与支出得以体现,即通过对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的调整和财政支出结构、方向的调整等得以实现,在学生尚未了解财政收入和支出的相关知识的情况下就强调财政的作用,既不符合知识逻辑,也不符合认知顺序。

二是教材之所以特别强调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为了消除学生容易产生的一个认知误区:国家财政收入越多(或越少)越好。为了消除学生这一误解并使学生记牢这部分知识,讲解逻辑应该是这样的:财政发挥重要作用—但影响财政收入有许多因素—不是越多(越少)越好—应依据经济发展水平和合理的分配政策来恰当处理,从而既保障国家财政收入的稳步增长,又能促进企业持续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这样的逻辑顺序才会让学生理解更容易、记忆更深刻。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建议“国家财政”这一框题的知识内容编写顺序作如下调整:(1)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第一目标题)。具体内容可以依以下逻辑顺序编排:国家为了履行职能必须占有和消费一定的社会财富—财政的含义、本质—通过国家预算和决算实现—财政收入的含义、渠道—财政支出的含义、用途—财政收支的平衡、盈余、赤字关系。这样编排,能为讲解第二目的相关问题作较好的知识铺垫。(2)财政的巨大作用(第二目标题)。具体可以围绕两个方面展开论述:财政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着巨大作用和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

以上编排顺序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围绕国家财政依次解决了“财政是什么?”“为什么要重视财政?”“如何正确获取财政?”三个相关问题,使教材内容编写的逻辑性更加严谨。

二、对现行教材部分观点、理论进行优化,降低抽象性和概括性

受思维能力和认知水平的局限,高一新生学习较抽象的经济学理论有些吃力。以“国家财政”框题中“国家财政的巨大作用”为例,现行教材将财政的巨大作用概括为“国家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国家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国家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三个方面,本意是为了减轻学生的负担,但由于这些概括性的表述与财政支出用途之间没有明显的对应,却涉及了扩张性、紧缩性等财政政策的专业术语,教师讲得费劲,学生听得吃力,效果不理想。有鉴于此,笔者建议,可适当借鉴2004年版教材,将财政作用的内容细化为以下五个方面,以降低其概括程度,以利教学。

一是国家通过财政可以有效地调节资源配置。如果完全由市场配置资源,会导致某些行业地区的资源严重不足,影响经济、社会的正常运行和协调发展。财政是实现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经济手段之一,对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二是国家通过财政可以促进经济的平稳发展。通过国家对财政收支数量、方向的控制,有利于实现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平衡及结构的优化,促进国民经济的平稳运行。

三是国家财政可以有力地促进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的发展。科教文卫属于事业单位,它们或没有经济收入,或经济收入有限,必须依靠财政的大力支持才能得以发展和提高。

四是国家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财政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缩小收入分配差距,促进社会公平。财政通过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和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等,保障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五是国家财政是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和巩固国家政权的物质保障。公共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需要财政的投入与支持。国家财政用于行政管理和国防的支出,保证国家职能的行使和人们当家做主政权的巩固,维护国家和社会稳定。

以上是笔者的细化建议,属一家之言。但无论怎么改,有利于中学生树立国家财政具有重大作用的意识,并了解财政为什么有这些重大作用即可,而国家如何通过财政发挥重大作用等内容可不作为重点要求,以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要求。

教材中急需降低其抽象性和概括性的知识点还有第四课第二框题“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该框安排“我国生产活动的经济制度背景”这一内容是必要的,但内容过于抽象,距中学生的生活较远,一直是全册教材的教学难点。于是,教师讲解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学生听了还是云里雾里。笔者建议,细化教材部分知识,如“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从而降低知识的抽象程度,提高教学效果。

三、对现行教材所使用的部分素材、数据进行更新,强化其时代性与典型性

现行教材于2008年修订后,经过多次印刷,但都没有对教材的素材与数据进行更新,不少材料和数据已不适用于当前教学。例如,教材第65页为了说明国家是怎样运用财政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在探究活动框二中安排了一个素材:“镜头一:为了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导致的外贸出口增长速度大幅度回落、国内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度不够等问题, 1998年中央果断决定实施扩张性财政政策,增发了1000亿元长期国债。”此素材不算不典型,但它离当今中学生的现实实在是太远了,理应及时更新,以免素材形同虚设,失去教学资源的意义。为了弥补教材的缺陷,笔者在教学中将此素材更新为最近几年的新材料,诸如为了应对由美国金融危机导致的外贸出口大幅度下降、国内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度不够等问题,2009年,我国政府实施了适度扩张的财政政策,减少税收,发行2000亿元政府债券,出台了财政投资规模4万亿元的扩大内需、促进增长的一系列措施,使我国经济在保持较稳定增长的同时率先实现经济形势总体回升向好,等等,效果就很好。

另外,教材第65页的探究活动框一,为了体现财政的巨大作用,在设置的探究情景中引用的数据是2003年到2007年全国财政用于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的支出情况,以体现财政支出向民生倾斜的观点。然而,这些数据距今也已有一段时间。为了更贴近“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笔者认为,此材料可更新为2006~2010年(国家“十一五”期间)的相关数据。[1]

因学科的特点,数据和素材使用的滞后性在《经济生活》教材中较为普遍存在。如其中的数据都是2008年之前的,无法更紧密地贴近时代的缺点非常明显。当今社会,经济生活日新月异,国家有关部门对经济有关宏观数据都及时、定期作出统计和公布,因此,每次印刷时对教材数据或素材作出更新和完善既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总之,教材编写者应与时俱进,通过优化教材内容,及时更新材料和数据,呈现给师生最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知识内容,提升教材资源的利用率,更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办公厅. 财政支持保障改善民生基本情况[EB/OL].

上一篇:浅谈反思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下一篇:关于数字化校园网建设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