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在高校辅导员工作中的应用

时间:2022-07-22 10:29:59

积极心理学在高校辅导员工作中的应用

党的十报告明确提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日常生活的导师,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开展工作。山东省大学生幸福感调查结果显示,50.25%的人认为自己的生活比较幸福,幸福感一般和很不幸福的占40.35%。现在的大学生是未来幸福社会的创造者,他们的幸福感如何直接影响他们能否更好地开展大学学习,为将来走向社会奠定基础。培养大学生的主体幸福观念、提升他们对幸福的创造能力是当前高校辅导员工作的重点。积极心理学作为一种新的心理学派别产生于20世纪,它主张采用积极的心态对人的心理活动进行分析,调动个体所蕴藏的积极品质,激发积极力量,主动寻求美好生活。积极心理学,对于辅导员在做好“立德”工作的同时,做好“树人”工作,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心态、提升主体幸福感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积极心理学对培养大学生的幸福感的意义

20世纪末,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塞林格曼提出积极心理学的概念。与传统的消极心理学不同的是,它从积极的维度出发,研究人本身的积极品质,挖掘个体固有的或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积极力量,帮助普通人更好地发展自我,绽放优点,最大限度地激发人本身蕴藏的潜能,最终促进个人和社会和谐发展,走向幸福。积极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在主观维度上,它主张研究个体对待过去(满足、满意等)、现在(幸福、快乐等)将来(乐观、希望等)的积极体验。在个体维度上,主要倾向研究积极的人格特质,包括对美的感受力和创造力、尊重和爱的能力、人际亲和能力、坚持性和毅力以及宽容和悦纳等,这些都是人类自身拥有的能够抵御精神疾病的潜在力量。在群体维度上,积极心理学非常重视团体和社会机构对美好公德、责任感、利他主义等方向的培养和塑造作用,认为健康和睦的家庭、关系融洽的社区、促进人全面发展的学校等组织系统能够培育和发展人的积极品质和积极力量。

积极心理学研究发现,培养个体的主观幸福感的着力点和出发点是增加积极情绪体验。情绪是心理健康与否的决定因素,人的很多疾病都与个体长期受不良情绪的影响有关。美国生理心理学家艾尔玛将人在不同情绪状态下呼出的气体收集在不同的瓶子里面,经过冷却处理后发现,人心平气和时呼出的气体成为水后,其颜色是清澈透明的;而人在情绪悲伤时呼出的气体成为水后,其颜色是浑浊的;人在生气时呼出的气体成为水后有明显的紫色沉淀。积极的情绪能够激起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让人更容易感受到爱的力量,更容易激起感恩的情绪,个体往往会表现出更大的宽容性,更容易悦纳别人,做事表现出较强的坚持性和有恒性,从而获得成功的幸福体验。个体处于负性情绪时,更容易指向失败信息并将它们进行组织,往往变得易怒暴躁,敌对性与攻击性较强,注意力不集中,反应迟钝,生活在牢骚和愤懑中,幸福感较低。

大学时期是个体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发展完善的重要时期,也是积极人格和亲社会行为养成的关键时期。大学生是国家最为宝贵的人才资源,他们是未来中国梦的构筑者和实现者,他们能否健康成长为对社会有用的人,能否担当起建设美丽中国的重任,取决于其积极心态能否形成和积极力量的储备是否丰富。高校辅导员是距离学生最近的人,工作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线,对大学生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辅导员与学生接触最多,可经常性地与学生开展谈心活动,因而对学生的基本情况了解比较全面,更容易发现学生身上的积极因素和闪光点。可通过组织校园文化活动、指导学生社团开展活动、深入开展社会实践等指导大学生在形形的思潮和意识形态中做出正确选择,科学规划人生,树立远大理想。从某种意义上讲,辅导员工作是在学生的心灵深处播种希望,对于培养大学生的积极人格能够起到春风化雨的作用。在这方面,借鉴积极心理学的理论研究成果,发掘大学生身上的积极品质和积极力量,因势利导,可帮助他们形成积极的人格、理念和行为,对于更好地完成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起到事半功倍之效。

二、积极心理学在辅导员工作中的运用

积极心理学是从积极的角度对人的特性进行积极评价,指出个体的积极人格品质和积极情绪体验,有助于个体保持最佳状态,挖掘潜力,推动自我价值的充分实现。这为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目前,大学生主体上是积极上进的,但也存在很多新的问题,如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很强、缺乏幸福感、负面情绪较重、消极悲观、对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较差等。这就要求辅导员在教育管理工作中更加注重心理疏导和人文关怀,主动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和积极因素,开展积极教育,培养积极人格,提高学生的主观幸福感。

1.开展积极教育,增强幸福体验

阳光心态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基础和保障。辅导员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应更加注意开展积极教育,从新生入学开始,通过举办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引导学生展示自我、接受自我、悦纳自我,通过客观的自我分析,发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结合专业特点,实现专业助长优点、优点凸显专业的良性互动,不断增加其成功体验,积累愉快正能量。目标是方向,更是动力。积极心理学研究发现,拥有明确目标的人,更容易调动自身蕴藏的积极力量,激发内在潜力。这就要求辅导员结合学生自身的特点,帮助他们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树立正确的职业发展目标,开阔发展动力源。具体来说,一年级时,重点帮助新生初步了解职业,特别是未来所想从事的职业或自己所学专业对口的职业,加强人际交往,学会交往,学会宽容,培养亲和力。二年级时,帮助学生了解相关的职业活动,积极参加学生社团,锻炼各种能力,尝试与职业有关的兼职活动,积累工作经验,提高责任感、主动性和抗挫能力。三年级时,确定未来就业去向,考虑是考研还是求职,如果就业方向确定为求职,应当重点加强求职技能技巧的培训,利用各种渠道搜集求职信息;如果确定考研,应当了解并确定考研方向并做好相关准备。四年级时,根据求职方向,积极参加各类招聘活动,在实践中校验并不断完善自己的积累和准备。总之,就是要学生每天都在充实自己,不断接近目标,增加主观幸福感的体验,使得个人对未来充满希望和信心,实现理想自我和真实自我的和谐与统一。

2.学会情绪管理,进行合理归因

研究表明,情绪的产生需要一个载体,当一个外界刺激发生后,并不会立即产生情绪,而是将刺激直接转载到个体头脑中已有的信念,信念决定着情绪的发生方向。合理的信念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不合理的信念产生负面的情绪体验。同一个外界刺激,作用在不同人的身上,会产生不同的情绪体验。拥有更多合理信念的人,更易看到事件本身所包含的积极意义,更倾向于对事件做出积极归因,使坏事变好、好事更好;而拥有不合理信念的人,往往会对事件做出否定的假设,进行负性的归因,使好事变坏、坏事更糟。情绪不但产生于这些信念,更会因为这些信念的稳定存在而持续下去。要想管理情绪,就要改变自己的想法和观念。因而,辅导员要帮助学生学会管理情绪,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改变大脑中固有的不合理信念。不合理信念最为明显的特征是绝对化的要求、过分概括化和糟糕至极。这要求辅导员在工作中,要学会运用心理学的方法和技术,运用各种教育载体,如主题班会、挫折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帮助学生转换观念,学会换位思考,摒弃不合理的信念,客观看待事物,冷静分析矛盾,进行合理归因。

3.运用团体辅导,培养积极的人格

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指出,人的需要分为5个层次: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是幸福感产生的心理学动因。每个人都渴望被某个团体接纳,在团体中愉快成长。同时,团体心理辅导技术的兴起对于帮助学生满足这种需要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团体辅导是运用团体的形式开展的心理辅导,以某个主题为主线,发挥团体内的人际互动,个体通过活动进行体验分享,最终达到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的目的。整个团体辅导的过程是个体不断调整、改善与他人关系的过程,通过互动,个体习得了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激发个体蕴藏的潜能,增加愉快体验。例如:辅导员通过“无家可归”“相互支撑”“信任背摔”等活动帮助学生强化对集体的归属意识,认识到团体给自己带来的幸福体验;通过“30个我”“SWOT自我分析”“他人眼中的我”“面具识别”等活动,帮助学生总结自身的成功经验,挖掘自身的优点,增强自信心,坦露自我,了解自我;通过“迷失丛林”“穿越烽火线”等活动,让学生意识到团队的智慧高于个人智慧的平均组合,学会运用团队工作方法,可以达到更好的效果。只要运用得当,团体辅导能够让学生在活动中形成自尊、接纳、合群的心理品质,提高人际交往效能和自我效能,强化认同感、信任感、归属感,最终形成幸福体验,促进学生个体健康成长。

积极心理学采用积极的视野对个体进行研究,开拓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方向,对于辅导员更新工作理念,更好地贴近学生实际开展工作,提高工作效能,激发学生的积极动因,培养积极人格具有重要的意义。

上一篇:气温与气压关系的分析 下一篇:函数教学的三个关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