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扮”和“妆扮”的词义发展

时间:2022-10-23 02:22:20

“装扮”和“妆扮”的词义发展

“妆扮”一词在宋代便已出现,表示“假装”之义,见于宋代无名氏所著《大宋宣和遗事·亨集》:“莫若易服,妆扮做个秀才儒生,臣等妆为仆从,自后载门出市私行,可以恣观市廛风景。”

到了元代,“装扮”一词也出现了,仅为“假装”之义,如《元典章新集·刑部·禁聚众》:“各处不畏公法之徒,鸠敛钱物,叙众装扮,鸣锣击鼓,迎神赛社。”此时,“妆扮”又增加了“打扮”及“打扮后的样子”之义。

元代以后,这两个词的使用逐渐多了起来。在发展的过程中,二者用法趋同。作动词时,“装扮”和“妆扮”大致表示两种意思:一、乔装,假扮。(1)你这国王无道,特来借此衣冠,装扮我师父。(明·吴承恩《西游记》第八十四回)(2)出了衙门,竟到家下,与云奴说出此事,如此如此,云奴领意,妆扮停当,只等天晚,做弄狗秃。(明·西湖渔隐主人《续欢喜冤家》第十四回);二、打扮。(1)忽一日,侵早见三郎出门去了,李宾装扮整齐,径入三郎舍里,叫声:“王兄在家否?”(明·安遥时《包龙图判百家公案》第六十六回)(2)侵早,便妆扮齐整,来到钱塘江口,踅来踅去,找寻喜顺娘不着。(明·抱瓮老人《今古奇观》第三十一卷)作名词时,可理解为“打扮后的样子”。(1)那两蝶已自不见了,只见洞边一个老人家,道者装扮,拱立在那里。(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十四)(2)只见一人高冠敞袖,似是道家妆扮。(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卷十六)

此时,这两个词均与表示人的词语搭配。到了清代,“装扮”还能够与表示物的词语搭配。但是这种情况极少,见于清代无名氏的《金台全传》第三十六回:“只见二虎台搭在当中,周围宽阔,高大台上多悬响钟,匾对完全,装扮甚好,当台结着彩。”此外,二者还出现了使用的性别倾向。用于人时“装扮”无倾向,而“妆扮”开始更多地用于女性,少数情况下用于男性。这种现象似乎与妆字“从女”(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有关。在使用频率方面,“妆扮”逐渐低于“装扮”。

民国时,“妆扮”作为“打扮”的意义使用频率增高并进一步偏向使用于女性,其他两种意义的使用频率明显降低;“装扮”的“假扮”与“打扮”之义使用较多,但“打扮”的对象依旧没有性别倾向。同时,“装扮”仍然比“妆扮”使用频繁。

在当代,“装扮”与“妆扮”的差异更加明显,使用频率高低悬殊。“装扮”词义范围扩大,表现在用来修饰物的用法一般化了;而“妆扮”的“乔装,假装”之义基本消失,词义范围缩小。若“妆扮”一词作“装饰”之义用于物,应理解为拟人的用法。此外“妆扮”还呈现出专业化发展趋势:用于美容领域时专门强调人们面部、头部与手部的修饰,用于影视戏剧领域时是一种化妆与装扮手段。

上一篇:谈谈图书馆管理工作中的规划 下一篇:浅析语文名著阅读教学如何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