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难土地生长着的坚硬文学

时间:2022-10-13 12:41:24

苦难土地生长着的坚硬文学

中国西部文学作品,特别注重主题的厚重,读起来总有一种沉重感。作家刘志成的散文集《一条歌的河流》就非常典型地体现出西部文学的这种主题特点和文化特质。如果说,作者在为这片有着如此深厚文化底蕴而又如此贫穷的土地唱着一首歌的话,那么这一定是一首深情而沉郁的歌。可以说,这就是这部散文集鲜明动人的思想情感基调。

苦难的描写显然是这些作品的主要内容。作者就是在这片贫瘠土地上生长出来的作家。从散文集的许多篇什里我们知道他的贫苦出身,在西部农村的苦水里泡大,经过了许许多多生活的打磨,体验过人生的许多苦痛。这样的生活积累和命运决定了他有一天成为一个作家,成为一个生活歌者的时候,不能不直面苦难和不幸的人生,于是就有了《待葬的姑娘》这样让人惊心揪心的作品。这篇散文写了一个病重的姑娘,本来是买来当陪葬品的,但由于她生命力的顽强,没有一下子死去。在这些日子里,她过着猪狗不如的生活,只能与死老鼠为伴。她就用这点快乐,支撑起她的生命。我们很难相信,在人类进入21世纪的现实生活中,还在发生这样愚昧悲惨和惨无人道的事情。但是,确实存在着。虽然,这是一个很极端的事情,但被作家捕捉到,几近残忍地描写下来了,就成了西部人生的一个缩影。我们会指责作家,你为什么会这样真实地展示这么悲惨的人生,但同时,我们又会感谢作家,没有粉饰生活,没有回避苦难,我们才看到了生活的真实,才真正感受到这片土地苦难的本质。这篇作品,被编排在这部散文集的第二篇,一下子就奠定了整部作品的基调,让我们不得不带着异常沉重的心情进入对整部作品的阅读。

当一个作家,能够写出《待葬的姑娘》这样的作品,其他题材的处理就显然会从容许多,对苦难的认识与描写也更带有普遍性,也就更具真实性。《怀念红狐》可称散文精品,那种人道情怀一直伴随着对整部散文苦难的描写,支撑起思想的信念。在《舞蹈在狂流中的生命》《踏过驼峰上的黄昏》《遥远的秃尾河》《灵魂中的另一种疼痛》《殉葬的童婴》《行进毛乌素》等篇,都以作家特有的良知与同情心描写了西北高原生活的艰辛、文化的愚昧、思想的无知、精神的困顿、人生的无助以及一种生存的渴求。如《舞蹈在狂流中的生命》描写了在铺天盖地而来的洪峰中,农民前赴后继,抢夺大炭的场景和过程,触目惊心,悲壮高亢,如一首英雄悲歌。生命在这里如此渺小,生存如此重要艰难,都被描写得淋漓尽致,可感可叹。这篇作品应该是中国当代散文创作中的优秀作品。在其他作品里,作家写了高原的文化历史、高原上的风土人情,高原上有风景,都一直和苦难这个主题丝丝相扣。如在《燃烧的高原》中,描写了如火的“恐怖”的太阳,写了这严酷生活,也写出了人内心的焦虑与无奈。

实际上,在描写苦难的作品中,《三轮车上的岁月》系列特别重要,值得关注。作家从一个挣扎在生活贫困线上的普通人的视角,讲述了西部普通老百姓的故事,非常真切,非常动人。那个抱着哈巴狗的有钱妇人,那个请人跟踪自己男人的妇人,那个经常被负心男人打,而又精心照料食物中毒丈夫的女人,那个被派出所所长迫害的女人都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其间,蒙古族蔚琳花的故事更是写出了生活在底层的人民的遭遇,写出了普通百姓挣扎着的生存。生活在草原上的蔚琳花虽然不富裕,但生活很平静。为了让生活更好,她离开自己的男人和孩子进城找工,结果处处受欺负,受,终于放弃了在城里生活,觉得还是回到草原好。她还有草原可以回,但对流浪歌手巴图来说,没有了任何退路,他只有往前走,不论前面有多少坎坷,不论他能不能成功。他每天吃方便面,喝自来水,每夜都睡在公园的长椅上,就为了有一天当上真正的歌手,改变自己的命运。但命运真的是掌握在自己手中吗?这一点,连作家自己也无法确定。他不知道巴图会怎么样,在这个专辑里,作者一直以这种无法掌控自己命运的心态,真实地写了这些普通人的命运,确实给人一种无边的苦难的感觉。他没有能力告诉我们,这些日子哪天是尽头,因为他自己正是这些苦难者的一员。

现在有一种说法比较占上风,就是嫌作家们写苦难太多了,好像我们的生活除了苦难就是苦难。这种说法当然有其理由,那就是中国改革开放都三十年了,人民的生活大大改变了。应该多写那些有阳光的生活,不应该只关注苦难。实际上,“苦难”作为一种文学的内容并由此提炼出相关的主题,来源于我们民族艰辛而漫长的奋斗生活,在相当长的历史过程中,构成了我们文学精神的一种品质。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以及近代地缘政治的调整,我们民族在一百多年来的生存斗争突然变得特别严峻和特别突出。这种斗争的严峻性,除了来自地理自然生态越来越恶劣,更多来自封建主义的压迫和帝国主义的侵略。这就是我们民族生存斗争的内容,在文学上的表现就盖过了以往传统的文学主题而成为一个时代的文学精神。“苦难”就是这种生存斗争的一种表达。今天,中国改革开放就是这种民族生存斗争的延续,和我们民族“苦难”记忆是血肉相连的。没有这种苦难,就不会有改革开放的时代。就算我们今天不再有苦难,“苦难”的主题也不会过时。一个作家,要能从这样的时代精神高度去表达苦难,需要一种勇气,更需要一种思想,应该是直面现实,理直气壮,应该是一种文学精神的自觉与自信。从这个意义上说,《一条歌的河流》描写的苦难,一是真实,二是有思想,虽然写在生态恶劣的西部高原上,但主题和同族生存斗争精神一脉相承,应该得到有力支持和高度评价。

当然,我们会说,一个作家,不是为写苦难而写苦难。他要从现实的生存斗争中,反映人民战胜苦难改变命运的不屈精神和力量,让一个民族的苦难成为一个民族振兴奋进的精神财富。事实上,《一条歌的河流》正是从这个层面上,展开对中国西部最艰苦生活的描写。如果说,这部散文集的许多篇什让人有一些压抑之感,那么,在作品的第三辑《一条歌的河流》里,则一扫此前的阴霾,展露出希望的阳光,照耀着生活的河流。这样乐观的精神,集中反映在《陕北歌悠悠》这篇精心打造的优秀作品里。这篇散文写的是作家对陕北民歌的认识和心得,把生活的思考与民歌的精神联系在一起,突出了乐观向上的主题。我们知道,陕北民歌是人民生活的反映,也是人民情感的反映,很朴素,却有深沉的内涵,最为重要的是人民创造生活的坚定意志,强烈热情和乐观精神。喜爱民歌就必然会接受这样的精神。有了这样的精神,苦难的生活就有了一种生气,有了一种意志,有了一种力量。读作者这篇散文,看他那么动情地深入的感觉品味陕北民歌的精神,品味着生活的酸甜苦辣,就可以知道,在作家精神世界里,有着一片生活阳光和动力。他从苦难走来,他对苦难如数家珍,但他知道,苦终将过去,由此站到更高的思想境界上,开拓出新的格局空间。这篇散文的存在,使这部散文集有了凝聚思想的魂魄。

通读刘志成的《一条歌的河流》,会感受到一种文学的力量,我们称之为坚硬的文学力量。这样有文学生长于苦难贫穷的土地上,却开出坚硬的思想之花。当代资本的力量控制了市场,也试图控制思想。我们肯定注意到,我们的文学精神,在资本的力量面前,越来越无力,越来越软弱。现在流行的是那些软绵绵的没有思想和精神品质的消费文学。长此下去,我们的文学精神就没有了风骨,没有了力量。散文创作,也面临着这样的现实问题。我们需要坚硬起来的文学和文学精神,突破当前的困局,让我们的文学真正有力量支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条歌的河流》凸现的文学精神,正是我们时代所需要的。因为思想的坚硬,所以有力量。

木弓,本名张陵,现为作家出版社总编辑

选自《文艺报》2014年1月15日

上一篇:刻在母亲心尖上的伤痕 下一篇:藏药翼首草UFLC指纹图谱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