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通货紧缩的特殊成因及缓解对策

时间:2022-10-13 11:20:52

当前我国通货紧缩的特殊成因及缓解对策

目前,我国通货紧缩形成的原因比较复杂,它虽然有着深刻的全球背景,但却是我国经济、金融运行中深层次矛盾在新形势下的集中反映。如我国长期以来盲目投资、重复建设造成的生产能力大量过剩;转型时期供给结构不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出现结构性供求矛盾;国有企业长期经济效益低下, 亏损严重,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不高等都是通货紧缩发生的原因。只有全面分析其形成根源,才能做到对症下药,制定出相关化解对策。鉴于理论界对我国通货紧缩的一般成因及解决对策已经进行详细论述,本文仅对我国通货紧缩的特殊成因 及缓解对策进行专门分析。

一、我国通货紧缩的特殊成因

我国近年来产生的通货紧缩现象,除了受国内市场转型和国际经济形势不景气等因素影响外,还受到我国一些特殊因素的影响。正是由于这些特殊因素,进一步打压了市场应有的活力,加剧了我国通货紧缩局面。

(一)银行信贷政策的错位是加剧我国通货紧缩的政策原因

在我国经济相对过剩必然导致通货紧缩的情况下,如何缓解经济过剩和通货紧缩的压力,需要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配合,但从我国实际执行的结果来看,却存在着大量与拉动国内需求和缓解通货紧缩压力相冲撞的政策性内容,如对银行金融机构以存款规模评价其经营业绩的政策,导致了银行信贷的自身政策冲撞,一方面国家试图通过降低银行存款利率,阻挡民间储蓄存款,鼓励民间投资和消费,另一方面,各银行金融机构为了取得经营业绩,又会想尽一切办法吸引民间储蓄存款,产生削弱民间消费和投资的客观效果。国家为了防范金融风险而控制银行不良资产的初衷是好的,但仅仅将限制银行不良资产作为一种单项政策出台,又会出现“卡死一头,放活一头”的政策不配套现象。近年来我国银行金融机构所以出现“惜贷”与广揽存款现象,虽然控制了不良资产却增加了负债损失,其根源在于我国各项信贷政策的不配套和导向上的偏差与错位,这也是加剧我国通货紧缩的主要政策原因。

(二)政府公共经济的错位和融资流程受阻是加剧我国通货紧缩的体制原因

1、政府公共经济的错位。按照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我国公共经济投资存在严重的“越位”与“缺位”并存现象。近年来这种现象虽然有所改变,但仍然未能从根本上纠正公共经济的投资“错位”问题。政府投资于一般竞争领域形成的投资越位,一方面加重了政府压力和财政负担,另一方面也在客观上造成了政府与民争利和对民间投资的“排挤效应”,这种现象在短缺经济时代还不十分突出,但在过剩经济条件下,不仅会降低经济发展效率,还会压缩民间投资空间,打击民间投资的积极性。政府对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和高新技术领域的投资缺位,一方面无法为市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上游环境,导致经济发展的推动力不足,另一方面也无法为市场经济发展开辟新兴产业发展道路,导致经济发展缺乏应有的拉动力。我国近年来民间投资领域狭小和民间投资的动力缺乏症,不仅与我国经济成长所处的特殊阶段有关,也与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的经济体制有关,公共经济投资错位,制约了民间投资和消费,加剧了我国通货紧缩现象。

2、融资流程受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国民经济实质是一种贷款需求型经济。亚洲金融危机后,使我们认识到高负债借贷型经济的危险性,为了降低金融风险,我国在对银行体制进行改革和采取措施加强信贷监管的同时,对融资渠道进行了重大调整。主要内容有:进一步发展资本市场,允许发展股票和基金投资项目。这就开拓了“国民收入―资本市场和居民直接投资―企业投资”的直接融资渠道。然而,直接融资渠道的拓展并不十分理想。首先从资本市场角度看,上海交易所和深圳交易所容量有限,证券的场外交易和资本地区性的一级半市场因监管问题而无法拓展;深沪两市股票的价位已经很高,新股和基金在有限的市场内上市过多过急,会导致股市下跌;上市公司总体上效益欠佳,使居民投资于股市的兴趣下降;基金投资在我国刚刚开始,缺乏精明的基金经营管理者,盈利水平不十分理想等。结果,通过资本市场使储蓄转化为投资的流程受阻。再从居民直接投资于企业看,由于职工内部持股的诸多限制,股份合作制的诸多问题以及私营企业的投资需求适应不了供给对需求的要求。这样,虽然国家数次降低存款利率想从银行分流出较多的储蓄进入直接融资渠道,但效果并不十分明显。

(三)债信文化的缺失是加剧我国通货紧缩的社会原因

债信文化是一种自由交易、借债还钱、损害赔偿的理论、传统和行为规范,它在支配和调节人们之间的信用关系和信用行为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虽然实现了由计划向市场的体制过渡,但在意识形态上,与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债信文化却十分缺乏,出现了许多背信弃义、食言悔诺的行为,借债不还、欠钱赖帐几乎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它一方面造成民间严重的资金拖欠,使“三角债”的债务链条越拉越长,波及范围越来越广,资金拖欠规模越来越大,严重阻碍了我国民间资金的政党流通和运转,另一方面,民间借债不还的赖帐心理和行为,也使大量的银行信贷资金无法按期收回,产生了大量呆帐和死帐,致使银行不良资产大量增加。银行金融机构为了规避由此造成的金融风险,不得不在发放贷款方面慎而又慎,最终导致人们常说的银行“惜贷”行为,通货紧缩现象也就更显凸出。

二、缓解我国通货紧缩的相关对策

(一)搞好信贷政策协调,扩大民间信贷资金流通规模

从扩大民间信贷资金流通规模,缓解通货紧缩角度考虑,我国信代政策应该进行如下调整:一是对银行金融机构,必须放弃现行的用存款规模、不良资产额度等各种单项指标考核其经营业绩和经营状况的简单做法,改为银行盈利率等综合指标考核评价银行金融机构的经营业绩和经营状况,以充分体现银行信贷资金流动性与盈利性的内在要求,防止银行不顾盈利状况而盲目吸收存款和不顾负债损失而盲目拒绝贷款现象。二是对贷款客户,必须建立其可能面向金融系统和整个社会公开的个人(包括法人和自然人)信用档案,对其资质、资信状况及其履约情况一一记入其信用档案。这既是在整个社会建立债信制度的要求,也有利于事先防范个别贷款者偷逃债务或变相偷逃债务行为,同时还有利于银行金融机构对资质、资信和履约能力较好的客户放心提供贷款,从而克服银行贷款负责人对信贷资金贷出容易回收难的恐惧心理,真正做到择优放贷,促进银行信贷资金的正常流通。

(二)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拉动民间投资和刺激民间消费

从当前和今后时期来看,我国依靠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拉动经济增长的潜力仍然很大。一是政府逐步退出一般竞争领域,把政府兴办的非自然垄断产业转让给市场主体兴办和经营,可能调动市场主体投资经营的积极性,在保持既有产业经济规模不减小的基础上,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整个社会经济的运营效率。二是政府在退出一般竞争领域的同时,可以用置换回来的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和高新技术领域投资,从而在政府退出越位和弥补缺位的过程中,不仅增大整个社会的投资规模,还有利于优化整个社会的产业投资结构。三是通过政府财政制度改革和适当增加财政的保障支出,能够适当缩小我国居民间收入分配的贫富差距,提高社会边际消费倾向和社会整体消费水平,削除产业经济发展中的消费“瓶颈”效应,拉动经济增长。经济是通货的基础,由体制改革牵动的经济增长,同样有助于缓解我国通货紧缩局面。

(三)倡导债信文化,建立债信制度,巩固债信基础

从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中暴露出的诸多社会经济问题来看,倡导诚信文化、建立诚信制度,已经成为最紧迫的社会问题。从可计量、可操作和便于实际执行的角度考虑,债信文化、债信制度是诚信文化和诚信制度中最基本的内容,倡导债信文化、建立债信制度和巩固社会的债信基础,是解决当前社会经济问题的重中之重。倡导债信文化,就是在明晰私人产权和保护私人产权的基础上,使整个社会形成自由交易、欠债还钱、损害赔偿的良好文化氛围;建立债信制度,就是依法明确私人产权和依法保护私人产权,对于侵犯私人产权、侵害他人利益和侵害社会公共利益的欠债不还、逃避债务等种种违法违规行为严厉惩除,制止债权债务关系方面的背信弃义、食言悔诺行为。只有以债信文化为内涵,以债信制度为保障,才能形成巩固的社会债信基地,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民间我债赖帐问题,进而加速社会资金流通,缓解通货紧缩局面。

(作者单位:保定金融高等专科学校)

上一篇:内蒙古煤炭出口创汇不应再“流落他乡” 下一篇:关于国家开发银行市场定位和职能作用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