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微学习生态系统

时间:2022-10-13 10:10:55

构建微学习生态系统

很高兴看到来自网络论坛的网友们对微课程问题调查的积极回答,他们对微课程有认可的,有反对的,有认为是炒作概念的,有对微课程还不甚熟悉的甚或从没听过的。微课程,仅仅是炒作的一个名词,还是对教育教学确实有帮助呢?我也有些疑惑,因此,让我们听听来自深圳、天津和上海的老师们的心声,看他们是如何看微课程的,微课程又给他们的教师培训和学生学习带来了哪些改变。

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教师进修学校近年来提出了“三微”研究和微学习生态系统的概念,并针对微型课程的基本要求、制作线路图、技术和技巧,向全区新教师和骨干教师展开了培训,让老师们慢慢爱上了这种自动播放,只呈现文字、音乐、画面的表达方式。两年来,共开发电影微课程,策略微课程、教师微课程、故事微课程、家长微课程、图书报刊微课程等500多门,极大地丰富了微课程远程学习平台上的学习资源。通过在平台上点播观看微课程,全区近5000名教师受益。

微型课程这个术语最初出现在美国教育文献中,是由美国依阿华大学附属学校于1960年提出的。从其内涵及其实践的发展来看,它最初主要是作为学科课程的“补丁”在中、高等教育阶段发挥其独特作用的,但随着课程多样化趋势的日益彰显,特别是随着信息技术的日益普及,它已冲破学科微型课程的局限,并以基于信息技术的、更加多样化的内容与形式广泛运用于从初等教育到高等教育乃至教师培训的各个阶段与各个领域,成为现代课程体系中的一种新的课程形态。

我们主张开发和实施的微课程是一种在线教学视频文件,主要针对教师专业发展,内容直接指向具体问题,关注“小现象、小故事、小策略”,主题突出,一课一事,层层剖析。由文字、音乐、画面三部分组成,它没有解说的声音,在优美的轻音乐中,静静地阅读文字,欣赏画面,进而引发思考。一集微课程长度在5分钟左右,所谓“5分钟完成一次学习,300秒经历一次思考”,可最大限度地利用零碎时间学习。微课程利用了网络传送的便捷与录影重复利用成本低的特性,同时它的使用方便,除了网上学习,还可利用手机、微博等方式学习,也可以用于学校例会、研讨会观看或讨论。微课程每一集内容相对独立,它可独立使用,也可嵌入学校任何课题,还可以独立成系统,综合使用。微课程是以主题模块组织起来的相对独立与完整的小规模课程,主要包括策略方法类、故事类、现象类和影视类等。

“三微”研究模式——基于微问题的教师成长新范式

1.“三微”研究模式的内涵和特征

一般认为“科研引领、自我反思”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但对于大多数一线教师而言,课题研究门槛太高,自我反思缺少载体。为了真正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我们在教师培训中,创造性地提出了“三微”研究模式——针对微问题,开展微研究,形成微成果,以此来促进教师的成长。微问题是指在研究内容上强调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有价值的细小问题;微研究不需要高深的理论作支撑,而是遵循发现小问题—想办法—解决—梳理的过程,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微成果则以微课程为主要表现形式。

2.“三微”研究模式的实践与解析

一节美术课,老师布置完绘画任务后,要求学生30分钟完成。当时间到了的时候,教师让学生上台展示自己小组的作品,于是便出现了问题:展示的同学在上面讲,下面却没有多少人在认真听讲,他们为什么没听讲?怎么办?

这种课堂现象是典型的“微问题”。

在教师培训时,针对刚才提出的美术课堂上出现的现象,许多老师指出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学生不注意倾听、发言学生声音小、讲课的人语言不生动不吸引人、听讲的人没有参与进来等。随着实践和研究的深入,老师们思考问题也变得有深度起来,就有许多老师提出了新问题:学生没有按时画完,说明时间管理还不行,缺少时间概念,做事前松后紧,教师没有注意这个问题,把问题推给学生是不对的,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时间管理意识。研究不能只关注表问题,而且更要注重背后的真问题!感觉又深了一步,老师们继续在实践中研究。当再次把这个问题拿出来讨论时,老师们有了更高层次的认识:学生缺乏时间管理,教师要教会学生管理时间。

微研究正经历着“研究—实践—反思—再研究—再实践—再反思”的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过程。教师们的研究水平和能力也在不断地成长。同时,做微研究不但要“做得好”,还要“写得好”,如何把老师们在实践中提炼出的好经验、好策略进行归纳、汇总和传播,让更多的教师受益?显然,作为“草根化”研究,成果表现形式不能让老师们写长篇的报告和专业论文,利用PPT,把教师们的微策略、微故事以叙述分析、配以音乐的方式呈现出来,将这些成果“课程化”,“微课程”就产生了。

微课程是一种供教师学习的“课程”,一个借以成长的工具,更是一种教师自发的“草根”的教研方式,因为,微课程的提供者正是一线教师自己,这里没有多少高深的理论,不用依靠“专家”,每个教师都是学习的主人,都可以通过简单的培训而转变为微课程的开发者,让自己的作品为同行提供借鉴和启发。

构建微学习生态系统——基于微课程的教师培训新模式

有效的培训应该是双方互动式的,要符合信息化时代成人的学习方式。在培训过程中,要满足教师学习的碎片性和交互性,就要构建即时互动的学习社区,方便学员实时在线交流,实现信息沟通,构建学习共同体。因此,我们在“三微”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微学习生态系统”。

1.微学习生态系统的构成

微学习生态系统主要是通过项目合作,由我们区教师进修学校建设起一个“微课程远程学习平台”,通过专家团队的引领,使教师既是微课程的消费者,也是生产者,形成了生产与消费双向循环、开放性发展的“微学习生态系统”(如下图)。

在微学习生态系统中,学习者(全区教师)受惠于微课程远程学习平台上的学习资源,获得知识增长——学习者获取、吸纳、内化学习资源中的知识营养,作为学习资源的消费者,从而形成自身的知识能力和学习体验。学习者(全区教师)通过参加相关培训活动逐渐成长为骨干教师,他们在引领者(专家团队)的指导下,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开发出有针对性的微课程,不断创新和丰富微课程远程学习平台上的学习资源。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者成为知识资源的生产者,众多学习者共同反哺学习资源,从而优化学习资源。

2.微学习生态系统的特征

第一,互动性。我们建立的微学习生态系统为参与学习共同体的教师们提供了一个自我表达的空间,一个和专家获得连接的空间,一个讨论和对话的空间,营造了相互尊重、信任、民主的互动环境,从而建构了一个能够激发、保护学习者自主性、能动性的学习氛围。通过交互使全区教师获得自己兴趣领域里更多的资源连接、人际连接,使他们反思和确认自己对知识、对教学的理解,从而使学习更有效的发生。

第二,开放性。我们创建的微学习生态系统同生物生态系统一样都是开放系统,这个系统与外界每天都进行着信息的输入和输出。在微学习生态系统中,知识创新不是教育专家或者研究者的专利,而是一种学习方式,我们区的每位老师都是知识的创造者。

自“三微”研究和微学习生态系统的概念提出以来,我们建立了学习共同体下的微学习:一是教育教学小策略飞信共享平台,每天由一名学员自主奉献出一条比较有效的教育教学策略通过飞信发给全体学员共享学习;二是专题小组QQ群研讨平台,不同的班级、不同的案例组、不同的学科组组建不同的专题QQ群研讨平台;三是网络专题式研讨平台,新教师开展每月一个主题的网络自主研修。主题是根据新教师走上岗位后的适应情况来设计的,每月由一名学员提供案例,全体学员进行跟帖,探讨解决策略和方法,结束后每个学员就研究的情况做一个案例作业上交到区教师进修学校,进修学校派专家进行指导点评。这种“三微”研究模式,让教师从习惯的细节中寻找追问、思考、发现、变革,由学习者变为开发者和创造者,在简单、有趣、好玩中享受成长,成为基于微问题的教师成长新范式。“微学习生态系统”的建构,有效推动了我区教师的专业发展,可以说是一种基于微课程的教师培训新模式。

上一篇:培养学生“做学问” 下一篇:扑朔迷离话HTML5(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