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事业单位的工资分配制度改革

时间:2022-10-13 09:46:00

论事业单位的工资分配制度改革

摘要:事业单位的现行工分配制度存在着一些弊端,导致了国家与单位分配关系不明确、职工积极性受挫等诸多问题。文章从分析我国事业单位现行的工分配制度存在的问题入手,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事业单位 工 分配 改革

中图分类号:F2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10-043-01

一、引言

在计划经济体制条件下,事业单位是由国家出兴办从事公益事业的单位,是不以盈利为目的,由政府直接或间接经营,主要是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劳务的单位。由于它们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又较典型地体现公有制的特点,在中国,不仅数量众多,而且涉及到社会、经济、政治和科技各个领域。中国的事业单位数量多、涉及面广、情况复杂。据统计,我国事业单位达130多万个。

随着事业单位改革的逐步深化,进一步增强事业单位的活力、调动各类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当前尤为迫切的一项工作。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工分配制度的改革,即要求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自主、灵活的激励分配制度。目前大多数事业单位所实行的工制度为档案工制度,在长期的运行过程中,暴露出一些弊端,无法起到激励作用,阻碍了事业单位的正常发展。

二、存在的问题

1 国家和单位的分配关系不明确,导致工总额失控。现行工制度是直接将工审批到职工个人,实际上仍是传统的工管理制度,解决的是国家和个人的分配关系。事业单位搞活内部分配就是要进一步扩大事业单位内部分配的自,解决单位和职工的工分配关系。这就存在一个矛盾。国家要管到每个职工的工分配,单位也要管职工的工分配,权责不明确,使单位无所适从。

现行财政体制是根据单位职工人数给单位核拨工和业务经费。即以上年12月的实际发生数核定单位当年的工总额和业务经费。实际上是增人增加工总额,减人减少工总额。但单位搞活内部分配后,单纯按财政核拨的工总额无法搞活,必将使用单位创收弥补,这无形中又突破了国家核定的工总额,这一状况与现在深化分配制度改革不相适应。人事部门核定的工基金,由于受到银行揽储压力,已名存实亡,无法对单位的工基金进行监督。

2 社会保障体系尚未建立,给分配制度改革带来难度。由于事业单位没有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离退休人仍由单位自行管理,在职人员搞分配制度改革必然要波及到离退休人员,如果在职人员增加了工、发了奖金,离退休人员不相应增加离退休费,离退休人员会说他们没有共享到改革成果,这就引起新的矛盾和不安定因素。另外,在职人员落聘后,通过待岗期间学习仍不能上岗的,该到哪里去?如何保障他们的最低生活水平?这个问题不解决,势必影响到新机制的运转。

3 搞活内部分配与国库统一支付工的矛盾。国库统一支付工的目的是按时足额发放职工工,要求将人员经费落实到每一个人的头上,与深化分配制度改革要求扩大单位分配自相矛盾。因为国家规定的每个职工的工标准和单位自主确定的工肯定不一样。既要搞活内部分配,又要实行财政统发工,这就要求国家制定相应的政策以适应新形势的发展。

4 活津贴比例的不平衡,导致事业单位之间工总额的不公平。全额拨款、差额拨款、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工构成中活津贴比例分别执行30%、40%、45%,这是1993年工制度改革的产物,在当时有一定的合理性。随着财政体制的改革,什么是全额、差额、自收自支,特别是差额事业单位差多少为差额,没有一个定性标准,形成许多不合理现象。实行内部分配制度改革后,同样的改革,由于单位的性质不同,工总额的构成就大不相同,差额的高于全额的,自收自支的高于差额的,这就造成有的工总额不够用,有的用不完;高的永远都高,低的永远都低,导致事业单位之间的竞争不在同一条起跑在线。

三、对策

1 事业单位工分配制度要逐步引入市场机制。长期以来技术职称是事业单位人员主要的工分配的基本操作策略。因此,要改变现有的分配制度,事业单位要推进制度和机制的创新。切实贯彻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理念,淡化职称、学历、历和职务对工的影响,推行岗位聘任制,加大工作实绩与贡献对收入施加影响的成分,要充分发挥市场对事业单位工分配的基础性调节作用,国家对事业单位的财政助形式要改“以钱养人”为“以钱养事”,从源头上遏制事业单位对国家财政的依赖,减轻政府财政负担。

2 营造适合人尽其才的激励环境。事业单位由于其单位性质的特殊性,在单位内部存在着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区别。在实际工发放上由于一直以来有“重技术、轻管理”,管理人员被迫“双肩挑”的现象,这将不利于管理人员的成长和发挥。事业单位应对单位内部的岗位重新进行价值评估,并根据“能力一岗位一收入”相匹配的原则。对管理人员的工整体收入进行合理的安排,有意识地提高一些重要的支持性岗位的整体收入,从而激励管理人员做好本职工作,发挥最大的效能。

3 积极探索事业单位新型工制度。事业单位档案工制度尽管在过去的一段时间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在经济发展的新时期,其弊端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事业单位工激励作用的发挥。因此,事业单位应灵活运用政策精神,在保证工收入中固定部分按规定发放的同时,科学地安排好津贴和补贴的发放,通过配合岗位工、项目工、绩效工、特殊人才协议工、岗位津贴、项目津贴、绩效津贴、生产要素收益工、单位负责人收益工等一种或多种制度,达到按岗取酬,收益与劳动、绩效成正比的目的。

4 加强宏观管理与指导,建立和完善分配改革监督机制。事业单位工制度改革在实施过程中,不同行业、类型的事业单位甚至单位内部的相同职务(职称)工作人员之间会形成一定级差的收入差距,这是由于工作人员之间的效率差异造成的,是客观存在的,应鼓励并坚持执行下去。但事业单位同时也要建立健全严格规范的岗位职责、有效的绩效考核制度和工制度的各项管理办法,加强内部管理,完善配套措施,自觉接受人事、财务、税务、审计等部门的监督和坚持,对执行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修改和完善。

5 严格规范档案工的管理。事业单位工制度改革后,必然会造成档案工和实际工的分离,但档案工仍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如:档案工是作为缴纳各项保险的基数、工作人员调动和退休时的工依据等。因此,档案工与实际工分离后,应有专人对档案工进行管理,并依据国家有关规定,及时对档案工的变动进行调整,保证档案工的规范和正确。同时,事业单位还可以经常向职工提供档案工和实际工的差别表,通过两种工制度的正反向变动起到激励职工工作积极性的目的。

注释:

①殷萍,积极探索档案工与实际工相分离的浅见[J],治淮,2004,(10):36-37

②杨海红,深化事业单位分配制度改革的对策思考[J],理论前沿,2005[8):35,

③谭晓晴,关于事业单位工制度改革的思考[J],经济体制改革,2003(3):167-168,

(作者单位:长治市人民政府驻太原办事处山西长治046000)

(责编:若佳)

上一篇:城市化进程中排水系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 下一篇:浅析循环经济理念下陕北能源资源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