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糊立法”须加速精细化

时间:2022-10-13 08:07:03

“模糊立法”须加速精细化

4月中旬以来,发生在温州的土地金续费风波,犹如一块巨石,激起无数业主的集体焦虑,迅速发酵成举国关注的公共事件。事件的起因是,温州一批20年产权住宅的土地使用年限即将到期,而当地官方人士表示,业主如果进行房产交易,必须续缴占房价总额约三分之一的高额土地出让金。这一说法引发了激烈争议。

这场争议的焦点是,对于2007年出台的物权法所规定的“住宅建设用地使用权期间届满的,自动续期”条款,应当如何理解?追溯起来,当年制订物权法时,“70年后,我们的房子怎么办”曾一度是社会的普遍不安,因对“续期是否缴费”争议过大,物权法最终回避了这一实质问题,留待未来研究解决。这一模糊处理,固然暂时平息了立法阻力,使物权法得以顺利出台,但也埋下了日后争议的隐患。

事实上,梳理当下的中国法律,类似的“模糊立法”并非个例。仍以物权法为例,在法律正式实施前长达半年多的准备期内,从重庆“最牛钉子户”事件所凸现的“公共利益”界定盲点,到各地“小产权房”风波所暴露的土地制度改革失语,再到“住改商”争议所折射的小区“共有物权”难解死结等,这些“模糊立法”,尽管部分通过日后的司法解释等予以明晰,但不少至今仍然悬而未决。

应当看到,法律作为公正善良之术,精密明确的制度设计是奠定其公正性、权威性的基础。优良的法律不应止步于原则的宣示,而在于细节的雕琢。尤其是当下中国改革已步入攻坚期,以往“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逻辑已转向“重大改革于法有据”,所谓“于法有据”,当是指清晰而非模糊的规则。否则,“模糊立法”很可能异化成钻法律空子的便捷通道,滋生借改革之名损害公益、民权的危险。

因此,加快“模糊立法”精细化的步伐,已是当下必须正视的立法议题。以土地使用权续期问题为例,几年前,深圳、青岛等地的“撞限房”已经引发波澜,媒体也曾展开讨论,但问题的解决却未有进展。此次温州土地金续费风波,只不过是以更加激烈的方式提前引爆了“炸弹”。但这未曾不是一件好事,倘若能以此为契机,催生出公平合理的解决方案,当能使万千业主真正免除后顾之忧。同样,对于现存的“模糊立法”,有必要在全面清理的基础上开列清单,并确定立法精细化的时间表。如果说,历史上的“宜粗不宜细”立法原则缘于可以理解的时代背景,那么当下消除“模糊立法”则应奉行“宜早不宜迟”的理念,因为时间的流逝,并不会自动破解“模糊立法”的困局,而任何闪躲矛盾的拖延行为,或坐等危机爆发的懒政心态,只会使问题积重难返。

上一篇:荒诞的现实,你能看清几分? 下一篇:实干型代表 用行动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