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学的提出及其价值

时间:2022-10-13 07:55:37

[摘 要]延安,曾经是抗日战争时期一代爱国青年热情向往的革命圣地,同时也是中国特色现代化进程的里程碑。延安学的提出,为我们更好地研究延安精神,传承延安文化指明了方向。本文首先简述了延安学的提出,从贺敬之到唐培吉再到郭必选,每位学者都提出了不同的个人见解,最终促成了延安学的建立。接着从历史和现实两个角度阐述了建立延安学的根据,说明了建立延安学的必要性,然后文章又介绍了延安学的研究对象以及延安学的研究价值,进一步深化了延安学研究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关键词]延安学;延安精神;延安文化

[中图分类号]G1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03 — 0068 — 02

延安,地处陕北黄土高原腹部,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陕北黄土高原典型的地貌特征,包藏着陕北黄土高原最深厚的人文蕴涵,也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革命人。让我们翻开历史的黄历,看看上世纪30年代,踏破天险,一意北上抗日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及中央红军,最后在延安落脚。从此,中国的共产党人在这片条件艰苦的陕北黄土高原度过了13个春秋。革命队伍,由弱变强;民主政权,从无到有;文化教育,从零起步;经济建设,飞跃向前;就这样一步步发展壮大起来,并使得整个中国社会出现了质变和飞跃般的发展,最终形成一个全新的中国。延安是中国的革命圣地、民主圣地,更是中国的新文化圣地,中国共产党在延安13年,不仅改变了中国历史、中华民族、中国人民的面貌,而且创造了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中华民族的新文化,这是一种全新的开放的创造性的新文化,这一文化首先最集中地体现为“延安学”。

一、延安学的提出

1982年冬,贺敬之第一个提出“延安学”的概念,他说西北有个“敦煌学”,是不是也应当有“延安学”。1984年10月间,贺敬之对于如何继承和发扬延安文艺传统的问题,回答了《延安文艺研究》主编艾克恩的提问。一个朝代、一个时期或一个地区的文学,在历史上曾起过重要作用、发生过重大影响,这就自然构成了文学史上一个重要内容,值得人们去重视、去研究。贺敬之从延安文学的视角切入,参照“敦煌学”首先提出了“延安学”这一概念。而后,1985年延安大学和延安地区有关领导、学者都纷纷呼吁恢复并加大力度宣传延安精神,在全国率先成立了延安精神研究会,会后编辑出版了《延安精神文集》(第一辑)。

1988年11月,唐培吉写了《延安学刍议》一文,这篇文章是国内第一篇以延安精神作为主体内容以“延安学”为题的学术论文。该文认为延安精神已经具有进入更高层次的理论研究的必要性、现实性和迫切性,这即把建立“延安学”的问题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了。那么应该如何开展“延安学”的研究呢?唐培吉教授以一种科学严谨的态度并遵从哲学的客观辩证思维,展开了对“延安学”的研究。他认为,要对延安地区作地理和历史的考察研究,从延安地区的人口迁变、人口层次结构和人口素质等方面加以探讨,对产生延安精神的外部条件、内部条件、科学内涵、产生形成过程、历史地位和作用,如何宣传、恢复和发扬延安精神和中国的传统文化等九个问题进行研究。

1990年5月郭必选提出建立“延安学”的观点,这个观点的提出引起了政界、理论界、学术界和新闻媒体的广泛关注。郭必选教授长期从事哲学的教学和研究,他认为延安精神是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汇流的中国精神。思想和延安精神是中国新民主主义文化的最高成果和标志,如果说思想是“中国民族智慧的最高表现和理论上的最高概括”,那么,延安精神就是中华民族精神在新民主主义时期的最高升华和最新形态。从宏观的角度看,思想和延安精神是新民主主义思想文化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标志性成果;从微观角度看,反映了中华民族一代历史巨人的思想和人格的双重魅力。

二、建立延安学的根据

延安十年的历史影响和社会影响,决定了“延安学”的建立和研究价值。建立一门科学并不是有纯粹主观的愿望就能达成的,而是在客观上必须有可以研究的并值得研究的特殊对象。指出:“科学研究的区分,就是根据科学对象所具有的特殊的矛盾性。因此,对于某一现象的领域所特有的某一种矛盾的研究,就构成某一门科学的对象。”延安学研究的科学对象就是作为中国革命圣地的“延安”,这种特殊历史意义上的“延安”,它代表的是不可否认的客观历史存在,从某种意义上来看,它还是流芳百世、名垂千古的永恒存在。历史证明,是延安十年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革命的命运,也因此改变了中国的命运。1945年4月21日,在延安出席中共七大预备会议时称:“有人说陕北不好,我说陕北有两点:一个落脚点,一个出发点……陕北已成为我们一切工作的试验区。”必须要提的运动,它可看做是二十世纪世界革命潮流的东方漩涡。运动是中共党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整风运动。1941年5月,在延安高级干部会议上作《改造我们的学习》的报告,标志着整风运动的开始。运动是中共党史上一次全党范围的马克思主义普及和教育运动,也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前后历时三年,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对后来中国历史发展尤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产生了积极深远的影响。在这期间,中国共产党不仅初步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而且还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理论成果——思想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极大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同时,对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回顾,从中吸取宝贵的经验教训,对于我们今天加深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指出,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不注重研究现状,不注重研究历史,不注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应用,这些都是极坏的作风。”研究延安学跟任何一门学科都是一样的,不是单纯为了研究而研究。研究历史是为了现实,研究理论是为了实践。理论联系实际是科学的态度和方法,从“史”中求出“是”来,结合中国的现实国情,创造出适合中国发展的理论,用来指导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这才是研究延安学的现实意义。建立延安学是改革开放时代的需要,同时也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需要。我们不能武断割断历史与现实的内在联系,要用哲学的思维来看待问题,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延安时代虽不同于改革开放时代,但中国共产党延安时期的历史经验在改革开放的时代仍然具有方法论的意义和指导现实的效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两次历史性的飞跃,第一次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从井冈山时期到延安时期,探索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沿着这条道路,中国革命取得了伟大胜利,形成了伟大的思想。第二次飞跃是在社会主义时期,中国共产党特别是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探索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由此可见,这两次认识上的飞跃在思想上有内在的逻辑联系和深层根据。这两大理论成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共产党也是中华民族乃至人类社会的宝贵财富。十召开之后,我国的社会主义发展又将迈向一个新的阶段,进一步探索和总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次历史性飞跃的本质特征、基本内涵及相互关系等,对于在新的征途上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三、延安学的研究对象

什么是延安学?简单地说,延安学研究的对象是延安,这不单单是一个地名,它可称作一个概念,而这一概念具有丰富的内涵。延安是个社会的历史的概念,不仅包括它的地理环境,而且包括人口因素和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因素。延安还有特殊的含义,延安之所以驰名中外,就在于它曾是中国革命的圣地,为中华民族历史和文明的进步做出了划时代的贡献。“延安学”的研究对象就是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创造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文化,也是反帝反封建的中国新文化。延安文化不仅是一种革命文化,更是先进文化、现代文化,不仅是一种地域文化,更是民族的世界的文化。延安文化是近代五四文化以来崭新的中国文化,是中国社会从半封建半殖民形态向中国社会主义社会转型的一种特殊的前卫文化。可见,“延安学”博大精深,可视为一门特殊形态的中国学。

四、延安学的研究价值

延安学揭示了中国革命的规律。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建立了人民民主的新中国。所以,中国革命的规律从某种意义上代表了现代中国社会发展的规律,中国革命规律主要表现为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的探索。早在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就科学地论证了“工农武装割据”在中国发生和发展的原因,提出了中国革命道路的基本思想,形成了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中国革命道路的基本理论。

延安学总结了中国革命的经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成果——思想就是在延安时期形成的。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革命经验之集大成。思想具有很高的历史地位,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宝贵财富。思想的活的灵魂有三个基本方面,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实事求是,就是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就是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这是思想的精髓;群众路线,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从中国实际出发,依靠群众进行革命和建设的必然结论;这三点就是中国经验之总结。除此之外,对于党的作风问题,思想也给出了指导,这对于新时期的党建问题依然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参 考 文 献〕

〔1〕郭必选.延安学的提出和我的几点新看法〔J〕.延安大学报,2005,(02):11-13.

〔2〕高杰.“延安学”学科的建立及其学术增长点蠡测〔J〕.延安大学学报,2005,27(01):5-7.

〔3〕朱鸿召.延安学与中国特色现代化进程〔J〕.延安大学报,2010,32(06):42-43.

〔4〕郭必选.延安学是一门世界性的大学问——从斯诺的“西行漫记”说起〔J〕.延安大学学报,2007,29(05):5-9.

〔5〕杨忠虎.多视野下的“延安学”——“延安学”研究的几个问题〔J〕.西安政治学院学报,2008,21(05):108-111.

上一篇:只有控制到位 才能促进执行到底 下一篇:论档案馆工作的文化学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