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错题引发的教学思考

时间:2022-10-13 06:39:37

一道错题引发的教学思考

教学“2、3、5的倍数的特征”这一内容时,学生作业中的一道错题令笔者颇为不解。这是一道判断题:个位上是3、6、9的数是3的倍数。其实,随意举个例子都可以驳斥这句话,轻而易举就能得出正确判断。但奇怪的是,有不少学生都认为这句话对。学生们常以为“51、57、87”是质数,这也与学生对3的倍数特征不敏感有关。

一、深入开掘,剖析错因

为什么看似简单的学习内容,学生却难以接受,屡犯“低级错误”呢?

1.受“2和5的倍数特征”的负迁移

相比2、5的倍数的特征而言,3的倍数的特征不那么直观明显且易于理解。孩子们从认识1、2、3……开始,就已经自觉不自觉地2个2个数数,5个5个数数,积累了非常丰富的2、5的倍数的经验,所以在学习2和5的倍数特征时,可谓轻而易举,手到擒来。这些从小积累的数数经验,虽为学生学习2、5的倍数特征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但也对3的倍数特征的教学带来了强烈的干扰,产生了巨大的负迁移作用。学生们习惯了在个位上找寻倍数特征,误认为3的倍数特征也在个位上就情有可原了。

2.“浮于表面”的浅探究所致

要“对抗”学生固有的“个位情节”,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在教学“3的倍数特征”时,学生们虽也经历了“猜测―验证―猜想―再观察―再猜测―再验证―得出结论”的探究过程,但多数是浮于表面的浅探究。

(1)自己找,还是教师给?

学生在初次猜测3的倍数特征时,往往提出“个位上是3、6、9的数是3的倍数”,这时让学生列举几个数便可轻易这条结论。然而,失去了唯一的可寻线索,学生往往陷入茫然。即便写出了一些3的倍数,也难以从中找到新的思路。这时,大多数教师会适时提出――“把3的倍数的各位上的数相加,看看有什么发现?”虽然教师的点拨为学生指出了一条“康庄大道”,但教师的“给予”能给学生留下多深的印象?这种教师指引下的“动作”是“自主探究”吗?失去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也就失去了探究的意义,无怪乎学生对“3的倍数特征”不敏感,这与教师的“给予”不无关系。

(2)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在教师的指引下,学生计算了“12、15、18、21、24、27……”等数各位上的数的和,很快发现了3的倍数的特征。在总结出特征之后,教师往往让学生进一步验证,自己列举一些数,看这条特征是否“放之四海皆准”。充分验证之后,再引导学生总结出3的倍数特征,教学至此完成。只是,学生在总结出特征之后,心里是否会产生疑问――“为什么要将各位上的数相加呢?” 没有解开这个心结,学生的掌握仅止在“操作层面”。缺少了对其中道理的理解,就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犯错误也就在所难免。

二、对“症”开方,由表及“理”

“2、5倍数的特征”的负面干扰不可避免,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有效探究,则完全可以帮助学生真正掌握好这一内容。

1.在有序排列中寻找规律

在2、5倍数特征的教学中,学生只要随意写出几个2或5的倍数,即可很快发现其倍数特征。而3的倍数特征较为“隐蔽”,学生写出一些3的倍数后,仍难以发现其中的规律。然而,规律只有经由“独立发现探索”才能真正进入学生们的心里。因此,教师可以利用百数图,使3的倍数呈有序排列,以便学生在观察的时候自主发现规律。教师不妨开展如下教学活动。

师:同学们,这是一张百数图,请你们将3的倍数涂上颜色。(学生活动)

师:请你们观察一下,这些3的倍数有没有什么特征?你能找到什么规律吗?

生:这些数都是斜着整齐排列的。

生:每一斜行上的数有规律,头尾的数字调换过来了。比如右下角最后一斜行,69和96,78和87。其他斜行也有这样的规律。

生:每个斜行上的数两个数位上的数相加的和是一样的。第一个斜行的数两个数位上的数字相加等于3,第二斜行等于6,其他的分别等于9、12、15……

生:我发现这些数两个数位上的数的和有规律,都是3的倍数。

师:你们能大胆猜想一下,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吗?

生:把一个数每个数位上的数字相加,如果是3的倍数的话,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师:这是你的猜想,有了猜想,我们还要……对,验证。现在,请你们任意写出一些数,先根据你们的猜想判断一下是不是3的倍数,再实际算一算。

学生举例验证,全班交流……

在上述教学片段中,教师充分利用了百数图这一学习工具,使3的倍数呈现有序排列,便于学生观察,并自主发现规律、提出猜想。学生经这番“观察―发现―猜想”的过程,将获得更加深刻的切身体会,丰富其数学活动经验,从而促进对3的倍数特征的理解。这比教师“直接提示”效果要好得多。

2.在深入剖析中理解规律

学生经历了“提出猜想―举例验证―得出结论”之后,对3的倍数特征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然而,过了一段时间之后,学生对3的倍数特征遗忘得较多。究其原因,在于学生对3的倍数特征的认识仅止于“面”上,即学生仅从数的表面了解了3的倍数特征,而对于“为什么要将各个数位上的数字相加”则 一无所知,无怪乎学生容易遗忘。虽然教材中并未要求学生理解3的倍数特征其中的道理,但如果将其中算理稍作介绍,可以使学生的认识由表及“理”,更加深刻透彻,也就能避免一些错误的发生。

师:通过刚才的验证,我们知道了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

生:把一个数各个数位上的数字相加,如果结果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师:关于3的倍数特征,你还有什么想了解的吗?

生:我想知道,为什么要将各个数位上的数字相加来判断是否是3的倍数,而不是看个位上的数呢?

师:这个问题很有价值,你们想过其中的道理吗?141是不是3的倍数?

生:是。

师:我们来看看为什么可以用(1+4+1)的和来判断141是否是3的倍数,你们瞧。

课件演示:

师:看明白了吗?谁来说说为什么可以用(1+4+1)的和来判断141是否是3 的倍数,这三个数字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生:百位上是1个百,3个3个的分,还剩1;十位上是4个十,3个3个的分,还剩4;个位上是1,不能3个3个分,还剩1。三个数位上一共剩下(1+4+1=6)个小正方形,6还可以分成2个3,所以141是3的倍数。

师:以此类推,你们能不能再举一个例子来说明一下。

在上述教学片段中,教师利用方格图直观演示,使学生清晰地看到将一个数各个数位上的数字相加来判断是否是3的倍数的道理所在。对算理的进一步探究,捅破了学生认知中的最后一层“窗户纸”,使之达到了“法”“理”相融、深入掌握的程度。

通过对一道错题的深入分析,笔者发现,学生掌握一个数学知识点不能仅依靠教师口耳相授,也不能单纯依赖机械模仿。学生只有自己发现、感悟、操作,才能丰富学习体验,学好每一部分知识。且在掌握方法的同时,应该理解其中的道理所在,明晰了“理”,才能达到对知识的真正掌握。

上一篇:试后学生学业情况点评的新思路 下一篇:做好教师其实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