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普通高校大学生课余体育生活的因素分析

时间:2022-10-13 06:36:21

影响普通高校大学生课余体育生活的因素分析

中图分类号:G81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3)05-000-01

摘 要 本文通过文献资料和对影响普通高校大学生课余体育生活得调查研究发现,普通高校大学生参加课余体育的形式和动机男女生有着很大的差别,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动机男女生有别,不少大学生缺乏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和知识,学校缺乏安排和老师的指导,影响他们课外体育锻炼的有显性因素和隐性因素。并根据其影响因素来制定相应措施来提高大学生对课余体育生活得积极性。

关键词 课余体育 因素 课余体育生活 动机

一、前言

课余体育是指学生在课余时间里,运用各种身体练习和方法,以发展身体、增强体质、活跃身心、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和丰富业余文化生活为目的而进行的体育教育活动[1]。课余体育生活与体育课相互配合,共同完成学校体育的目标任务。大学生是终身体育的入门期、关键期,它是由学校体育过渡到社会体育的桥梁,对培养大学生体育意识、体育能力以及形成良好的体育行为、树立终身体育观念起着决定性作用[2]。由于大学生自由支配自己的空间不断扩大,怎样体验和利用课余生活已成为当前高校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探究大学生课余体育生活以及怎样促进大学生更加积极的参加课余体育生活对个体健康甚至国民素质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大学生课余体育生活的内容及形式

大学生的课余体育生活内容是丰富多彩的,他因不同学生的年龄、性格和性别等特征而表现不一。男生大多喜欢球类运动,比如篮球、足球和乒乓球等,家庭条件好一些的同学还经常参加羽毛球、网球等运动;相对男生,女生则更喜欢参加一些出汗少、趣味性强的体育活动,例如慢跑、快走、踢毽子和扔沙包等体育活动。

大学虽说是一个半开放的小社会,但是大学生课余体育生活的形式却显得相对单调些,学生主要通过体育课、班级体育活动或者学校运动会等形式来参与体育运动,尽管课下时间充裕,可大多数同学还是选择逛街和在宿舍呆着上网,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与学生的对体育的兴趣和没有形成良好的体育生活方式是分不开的。

三、影响大学生参加课余体育生活的因素

影响大学生课余体育生活的因素主要分为显性因素和隐性因素两方面:在外因方面,受环境、群体(同学)影响的比率最大,说明体育环境对人有明显的影响,高校大学生交往对象主要局限于身边的同学和朋友,久而久之,势必产生彼此之间的影响,这可能与学生的从众心理、从众程度有关,另外,外因中还受地方区域性和地方传统性项目的制约。

(一)影响大学生参加课余体育生活显性因素

场地器材因素。近年来,由于普通高校的“扩招”现象一直在不断地继续,无论是本科生还是研究生的数量都直线上升,这势必造成场地器材满足不了广大体育爱好者的需求。因此,各学校在完成扩招任务的同时,嗨应该考虑到,如何从硬件条件,尤其是场地器材方面来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体育爱好需要。

时间因素。没时间或时间不够,是制约学生从事课外体育活动的重要因素,学生有充足的课余时间,但真正投入到体育活动中去的却不多,许多课余时间都用到了各类社团活动、上网聊天、交结朋友等活动上,这样使得诸多学生的体育活动时间没有保障,绝大多数学生时断时续,不具备持久性,而体育锻炼要经常地、持久地进行才能有效地调节和促进机体的发展。

组织指导因素。组织力度不够或根本没人组织,是制约其课外体育活动的另一重要因素。从事体育专业的学生更乐意和需要专业人员的指导,在这一方面,学校应该加大重视专业技术人才的引进。另外,找不到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怕累、懒动、没兴趣、体育环境差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课余体育活动的开展[3]。

(二)影响大学生参加课余体育生活的隐性因素

大学生掌握科学锻炼与卫生保健知识不容乐观。由于体育知识的贫乏,导致他们在健身实践及健身习惯养成等方面缺乏正确、科学的理论知识指导,目前高校体育课大都采取选项课教学形式,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但高校在公共体育课教学内容上,理论课教学时数的极少(体育系除外)。由于体育理论课的不足,严重影响大学生掌握必要的体育基础理论知识与卫生保健常识,这造成部分大学生体育意识淡薄、锻炼自觉性差甚至过量运动反而有损健康的后果。

四、促进大学生参加课余体育生活的措施

怎样促进大学生积极的去参加课余体育生活是本文的重点,要针对其影响因素解决问题。首先,学校体育场馆设施是学生进行余暇体育锻炼的基本条件。因此,学校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现有的设施条件并挖掘潜力,科学合理的安排提高使用效率;搞好体育场馆、器材的规划建设,使体育场馆设施对硬件条件跟上学校的总体发展,以保障学生余暇体育锻炼的开展。其次,学校要增加体育活动的项目种类,来提高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积极性,让更多的学生参加到课余体育生活中来。第三,为每项活动配对专业的老师,专门保护学生和对学生进行项目指导,同时组织学生进行活动,让课余体育生活更加有序、和谐。第四,对学生进行体育基础理论和卫生保健知识的课堂教育,让学生增强内在理论,并逐渐运用到外在锻炼上去。

五、结束语

高校体育场地设施的严重缺乏、时间问题、无人组织指导等问题,成为制约大学生参加课余体育活动最主要的显性因素。高校大学生不仅是我国体育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我国国民素质提高的生力军。通过对影响大学生课余体育生活得因素的研究分析,可以方便从各个方面让大学生在课余时间更加积极的参与到课余体育锻炼中来,使大学生的课余体育生活变得更加充实,更加有活力。

参考文献:

[1] 陈佩华.对体育生活化的再论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2.16(2):19-21.

[2] 徐明欣.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评估方案的研制与实践[J].体育科学.2000(2):15.

[3] 曲宗湖.论我国高校体育改革的发展与构想[J].体育科学.1998.18(4):45.

上一篇: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体能培养的研究 下一篇:滨海新区建设背景下天津市体育艺术类人才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