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牌”让魔芋走出国门

时间:2022-10-13 05:52:02

“科技牌”让魔芋走出国门

2月27日,是个暖洋洋的日子。开县关坪乡杨柳村农民彭昌华的家中,也是暖洋洋的。

老彭抽着烟筒,向大家指指点点地介绍他家地里的魔芋品种。从他脸上洋溢的笑容中,完全能够感觉到种植魔芋所带来的实惠。他高兴地告诉笔者:“以往担心魔芋卖不出去,现在则不愁了,而且价钱也卖得好。魔芋让我赚了钱!”

老彭给我们算了一笔账,去年种了近8亩魔芋,收入1万多元,比起过去,收入大大增加。笔者问他,收入为什么这么高,种子、技术如何解决?老彭回答:“全靠西南农业大学的老师们提供种子、技术和技术指导,只要你按要求做,就没问题!”

西南农业大学所提供的技术支撑,加上专业合作社,形成了“大学(科研机构)+农户+基地+公司”的科技推广种植经营模式。

笔者看到一份开利魔芋食品有限公司与老彭签订的合同。按照合同,种子由西南农大指定或提供,西南农大的专家、教授对农户种植进行技术培训和现场指导,并设立技术咨询服务专线,然后由公司与专业合作社的社员签定收购订单。

开县属深山丘陵地区,土地面积广,山峦互相遮挡,荫蔽潮湿的倾斜背风地多,有利魔芋轮作换茬,魔芋种植具有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多年来,由于受自然条件恶劣、交通闭塞、种植分散、规模不大、品种退化和软腐病严重等多种因素影响,导致产品质量不高、效益不好,魔芋生产始终未能成为山区农民致富的支柱产业。

一定要打好魔芋“科技牌”,县委、县政府组织实施农业部下达的魔芋防病丰产高效栽培技术推广“丰收计划”项目,得到中国魔芋协会和西南农大大力支持。西南农大与开县签订了《关于共同实施农业部“丰收计划”魔芋防病丰产高效栽培技术推广项目合同书》。2002年6月15日,西南农大副教授、中国魔芋协会副会长张盛林还亲自到开县,为开县魔芋丰产高效栽培技术推广培训班的农民上课。

在关坪乡的魔芋良种试验示范繁育基地,我们看到,从日本引进的杂交魔芋良种和从武隆引进的白魔芋长势良好。当地农户告诉我们:“全靠西南农大的专家教授,是他们不辞辛苦,帮助我们做规划、搞培训、引良种、建基地,做试验示范,面对面地培训,边讲解,边操作示范。”

的确,针对老品种魔芋软腐病较为严重的现状,是西南农大的教授指导引进日本和国内优质魔芋新品种,选育出适合开县种植的当家品种,进行大面积推广;是西南农大的教授教如何选择土层深厚、半阴半阳,有机质含量高的土地,手把手地教保健栽培;是西南农大的教授教如何播种、中耕和施肥;是西南农大的教授教药剂浸种、病虫预防。地间休息时,西南农大的教授还向群众宣传魔芋标准化栽培的目的、意义,调动农民种植魔芋的积极性。

科技与农户联姻,潜力得以开掘,开县成为了魔芋生产大县,魔芋面积由2000年的2000多亩扩大到2002年的1万亩,16个生产基地年产魔芋1141.81万公斤,新增产值867.83万元,基地农民人均增收280元,为山区农民脱贫致富开辟了新的门路。开县成了目前西南地区交易量最大的魔芋集散地。

2003年6月6日,日本客人哲成先生一行专门到开县了解魔芋生产。他深入高山,实地考察了关坪乡的新元、宏恩等村的魔芋发展现状,深入农户就魔芋生产是否符合绿色食品生产标准进行详细了解。通过仔细考察,哲成先生树起大拇指说,开县魔芋种植规模大、环境优,是发展绿色食品的理想之地,表示要进一步加强与开县的合作,使开县的魔芋源源不断地走向日本市场。

如今,开县的魔芋走出了国门,漂洋过海,踏上了挣外汇的征程。

上一篇:神奇的“渝豆一号” 下一篇:土山货成了“香饽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