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的核心价值是高效语文的根

时间:2022-10-13 05:25:19

文本的核心价值是高效语文的根

摘 要: 文本的核心价值就是文本之“根”,当我们将教材视作“例子”,对孩子展开工具性训练和人文性熏陶的时候,都应该关注到文本的核心价值所在。

关键词: 文本 核心价值 语言训练 教学形式 质疑问难

有人说数学教材几乎每堂课都有明确、具体、独立的知识和能力定位,知识都有序地呈现在教材中,与相对独立的课堂教学时间空间相吻合,就好比超市里出售的“小包装”食品,既方便选择,又便于处理;而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却不然,需要一线语文教师对课文进行二次加工,以确定在这篇课文中,应该达成什么教学目的。然而“教无定法”,有人仅视文本为语文能力训练的一个“例子”,有人则以文本为例进行“人文熏陶”。那么知识和能力的训练点怎样捕捉?“人文精神”怎样挖掘?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如何为我所用?语文课堂的效率如何体现?在一学期的同题会课教学研讨过程中,我深深体会到:只有紧扣文本的核心价值,才能设计出精彩的语文课堂。

一、文本的核心价值,令语言训练不再漫无边际

《会走路的树》是苏教版二年级下册中的一篇童话故事,讲述了两只驯鹿与小鸟之间发生的故事,向我们描绘了一种纯洁美好的友谊。课文以老驯鹿和小驯鹿的角色变换将课文分成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结尾处写道:小鸟长大后告别驯鹿爸爸,飞向远方……课文中的这处留白是一个值得捕捉的语言训练点。二年级的两位老师都设计了语言训练环节。

教师甲是这样设计的:终于有一天,小鸟长大了,她向这棵树告别,飞向远方……小朋友们猜一猜,小鸟会飞到哪些地方?看到些什么呢?在孩子们自由讲述后又出示一些图片,要求以“小鸟飞到?摇?摇?摇?摇,看到?摇?摇?摇?摇?摇。”的句式说一说。

教师乙是这样设计的:首先结合图片出示句式:小鸟飞到?摇?摇?摇?摇?摇,看到?摇?摇?摇?摇?摇,心想?摇?摇?摇?摇?摇。再单独出示句式,除了图片上展示的地方外,小鸟还会飞到那儿呢?

抓住文中的空白进行语言训练,鼓励学生调动自己的语言积累和生活经验来练说,并提供一些辅助图片,利用图片有效指导学生规范地表达,是两位老师的共性。后者增加了一个“心想”,这样一改变就让孩子能够进一步揣摩小鸟的内心世界,体会它身在他处却心系朋友的真挚情感。

二、文本的核心价值,令教学形式不再喧宾夺主

《望月》是五年级下册的一篇美文。著名作家赵丽宏借助精美的文字刻画出小外甥聪明好学、想象力丰富的形象。当然更诠释了望月的含义所在:望月所得、望月所感是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地而异的。在教学中如何引领孩子们来捕捉呢?且看同题会课中的两种设计:

设计一:先播放一段与月亮有关的音乐,让孩子们听完后说说自己的感受。配乐范读后再让孩子来说体会。最后让孩子们默读第二自然段找出自己最有感受的句子来谈一谈,并指导学生读出自己的感受。最后总结:音乐和文字都是表现月亮的,但带给我们的感受却不尽相同。望月之情是否也因人而异?让我们走进文字细读,相信你会有精彩的发现。

设计二:先划出文中写月亮的诗句,分别练习读一读,说说你从诗句中读到了什么。挑选出你感受最深的一句来交流,谈谈你对诗句、诗人望月的体会。再找出月在小外甥眼中的形象,品味小外甥望月的体会。然后讲述月在自己的眼里又是怎样的?最后总结从古到今,望月之人不同、之时不同,望月之情也皆不相同。

两种设计差异很大,设计一引入音乐元素,用丰富多变的形式几次三番引导学生诵读第二自然段,再升华认识;设计二从对古人眼中月的吟诵品味到对小外甥眼中月的欣赏再到对学生眼里心中之月的挖掘也罢。采用的教学形式大不同,但殊途同归,细观教学流程,不难发现有条红线贯穿,那就是“望月之情,因人而异”。所以形式求变求异,却“万变不离其宗”。

三、文本的核心价值,令质疑问难不再束手无策

课堂上鼓励学生质疑问难,能够提高学生对文本的赏析和思辨能力,形成自己个性化的阅读体验,但许多老师都怕学生质疑问难,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担心面对学生的质疑,难以把握引导。

我在执教《狐假虎威》时就遭遇到学生的质疑问难。

《狐假虎威》一课临近结束时,我让孩子来说一说文中的狐狸是一只怎样的狐狸?有孩子说:“文中的狐狸非常狡猾,它在被老虎捉住后,想出办法来欺骗狐狸。”也有孩子说:“我觉得这只狐狸很聪明,它在生命遇到危险的紧要关头,能够想出办法来救自己。”于是双方就狐狸是“狡猾”的,还是“聪明”的,争执不下。前者以文中也声称狐狸是“狡猾”的为由试图说服对方,而后者坚持认为不能说设法挽救自己生命的人是狡猾的,难道眼睁睁地让别人把自己吃掉吗?还尖锐地指出课文中把狐狸界定为“狡猾”是一种错误。双方难分高下,把难题抛向了我。其实学生的两种见解都是文本的价值所在,所以我都给予了肯定,也作出了区辨:一直以来我们都把狐狸看作“狡猾”的“形象代言”,可是在这一则故事中是老虎要把狐狸当作食物,狐狸撒谎是为了自救,的确不能说其“狡猾”。在我们的生命受到威胁的时候,我们也应该开动脑筋尽量使生命不受侵害。

《狐假虎威》是一则流传了千余年的寓言故事。在课堂上,它被无数次地演绎成这样一个结论:一只狐狸借老虎的威风吓跑了百兽,揭示出现实生活中某些人借助强权哄骗恫吓人们的现象,勾画了自己没有真才实学却仗着小聪明借势欺人者的狡猾嘴脸。于是,在文本中,狐狸成了狡猾的象征,多少年来没有人提出异议。然而,狐狸为什么要借老虎的威风?是为了吓跑百兽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还是别有其他的意图?文本中有这么一段叙述:“在茂密的森林里,有只老虎正在寻找食物。一只狐狸从老虎身边窜过。老虎扑过去,把狐狸逮住了。"这个极其普通的文本信息后面隐藏着什么?显而易见,狐狸作为一种食物被老虎捕获,它面临着严峻的生存危机。大难临头,狐狸该怎么做?坐以待毙,还是自我拯救?狐狸面临着无可选择的选择――假虎威以自救。这是多么顺理成章的事情,闪烁着狐狸生存智慧的光辉。学生对故事的理解,对主人公形象的价值判断,均来自于文本。文本作为一种教育资源提供给教师,其意义到底是什么?是复原文本情感思想进行道德教育,还是为学生构建思维发展的平台?教师也面临着一种选择。我认为教师应该对文本的核心价值有个准确的判断,虽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可是“哈姆雷特”只会是“哈姆雷特”,不会是“马小跳”。当学生对文本持质疑态度时,我们从正确的文本核心价值出发,在尊重学生个性化体验的基础上,进行巧妙引导,形成正确的认知。

旨高而言秀,意雅而辞美,离弃了内涵意旨,文章的外化形式――语言文字就只是一堆零散堆积的词句材料,无以成文,同样离开对文本核心价值的追寻,解读文本的过程就会显得杂乱肤浅,准确贴切、生动形象、炽热优美的语言文字难以得到迁移和内化,绝妙精当的人文精粹、深刻哲理的思想文化难以得到体悟与积淀。当语言文字的训练有了文本核心价值的导向,当形式变换考虑文本核心价值的需要,当解决孩子的质疑问难能从文本的核心价值角度予以积极的引导……我们的语文课堂就有了主心骨,我们解读文本就有了一条牢固的主线依托,我们的课堂就会因预设而高效。

上一篇:浅论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下一篇: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活”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