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宏观调控职能,建设法治政府

时间:2022-10-13 04:48:57

强化宏观调控职能,建设法治政府

【摘 要】建设法治政府,必须构建多元主要互动的治理格局,强化宏观调控职能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决定性作用,转变政府“错位”、“越位”、“不到位”现象。

【关键词】宏观调控;法治政府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为了更有效地发挥政府作用,实现法治政府目标,必须强化政府宏观调控,实施有效的政府治理。

一、推动宏观调控的政府手段的机制化

四中全会《决定》第一次提出“科学的宏观调控”概念,并对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任务、政策手段的整体协调等方面做了总体要求和部署。只有推动实施宏观调控手段机制化,才不会出现调控工具过滥、对象过宽、部门过多、程度过烦等现象,也不会出现一些部门和官员用“宏观调控”的名义过多干预市场,既影响了政府职能的充分发挥,也扰乱了市场的有序发展。

(一)在中国很多部门性的问题都被冠之以宏观调控的名义进行处理,如粮食的生产,钢铁、水泥的产能过剩,特定行业的技术标准,一些行业污染环境加剧,对这些问题政府都应该进行适当干预,而在成熟市场经济国家,调控的是问题与平衡的关系,政府很少干预能够由市场自由调节和行业能够自主管理的部门。

(二)中国的宏观调控工具五花八门,政府部门掌管着过多的调控工具,多有重复管理,出了问题无人负责的现象严重,而在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常规的宏观管理工具主要是问题参数型、间接的工具,主要有利率、财政、汇率等。

(三)中国的宏观调控部门比一般市场经济国家要宽泛得多,可谓是“五龙治水”,不仅有央行、发改委、财政部、国资委等,还有农业部、环保部、国土资源部等十多个部门,这些部门多有职能重复、监管不力、多龙治水等问题,到底哪些部门才是真正的宏观调控部门,是未来科学宏观调控的一个重要命题。

所以按照四中全会的要求,要健全以国家发展战略和规划为导向的、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为主要手段的宏观调控体系,推进宏观调控目标和政策手段运用机制化,加强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与产业、价格等政策手段协调配合。

二、积极参与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合作

全球经济互动性日益提高,坚决守住不发展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至关重要,健全宏观调控的迫切性来自于国内和国外两个方面。从国内看,当前国内宏观经济所面临的突出问题包括投资和消费比例失衡。国际收支双顺差持续存在,面临调整压力。经济增长方面依旧是粗放型,高能耗、高污染,创新能力低。金融领域风险聚集也是不能忽视的,包括地方债务问题、金融杠杆过高、影子银行,一旦对金融市场乃至实体经济造成冲击,其影响不容小视。

从国外看,欧美日的经济复苏进程仍不平坦,欧洲央行前降息至纪录低位来刺激经济增长,日本经济政策效果仍有待观察,而美联储的货币政策也对中国有着重要影响,未来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退出也将不可避免影响到国际资本流动,以及中国的金融运行。因此就要求我国的宏观调控以及对经济运行起作用的货币政策都要与时俱进,适应当前国内外经济发展趋势。

三、完善发展成果考核评价体系

我国在发展过程中要反对和防止对GDP的盲目追求,不能拿单纯的数字来衡量发展的水平。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发展到现在如果还单纯走经济发展的道路,而且是粗放式的、污染型的经济发展的老路子,后果将不堪设想,所以我们必须要正确看待现实。但是怎么能够转变发展的方式?从建设法治政府的角度看,必须要全面、正确地履行政府职能,而且要依靠广大公务员和领导干部来履行,也就是说,能不能真正在工作中实现转变是决定政府职能到底能不能转变的关键性因素。三中全会提出的发展成果的考核评价体系就是推动实现政府职能转变的指挥棒,人的行为会随着这个指挥棒自然而然地发生针对性的改变。改变以单纯的经济增长速度来评价一个领导干部和班子的政绩太重要了,要更加重视居民就业、人民健康状况等因素在一个地方或者在干部考核评价中的比重。完善发展成果考核评价体系,重点是纯正单纯以GDP增长速度评定政绩的现象,加大环境损害、产能过剩、资源消耗、生态效益、科技创新、安全生产、地方债务等指标在政绩考核中的比重,更加重视社会民生事业发展,引导地方把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在转方式、调结构、增效益上来。

四、加强政府的战略规划制度、市场监管和公共服务职能

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一方面需要最大程度减少政府对微观事务的管理职能,从不该管、管不了、管不好的领域中退下来,让市场真正发挥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从而有效提升市场效率;另一方面也需要政府发挥对经济活动的引导和规范作用,强化政府在战略规划制定、市场监管和公共服务方面的职能,弥补市场本身的不足和缺陷,为市场经济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政府要加强发展战略、规划、政策、标准等制定和实施,加强市场活动监管,加强各类公共服务提供。所以中国政府必须从中国自身的发展发展特点和实际情况出发,在反思总结、借鉴和创新的基础上,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为市场经济的运行提供公平稳定的竞争环境,要建立健全经济安全防范体系,提高承担风险的意识和能力,确保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针对政府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存在的职能缺位问题,中国政府必须从中国自身发展特点和实际情况出发,将政府职能转移到社会公共服务职能上来。要加大教育投资力度,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在就业问题等方面下功夫,努力缩小贫富差距。

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法治国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具有其客观的必然性,同时也是一个既复杂又漫长的过程,而这一过程需要在总结经验,借鉴创新的基础上,在多方努力与协作的前提下共同完成。

参考文献

[1] 高秦伟.法治政府及其模型演进[J].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

[2] 林吉.权力腐败与权力制约[M].法律出版社,2012.

[3] 徐怀顺.建立廉洁高效的政府[J].时代潮,2013.

作者简介:杜新宇(1983- ),毕业于吉林省委党校研究生班法律专业,东丰县委党校教研室,从事法律教学与科研工作。

上一篇:劳动者带薪年休假制度现状及问题研究 下一篇: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构建数学认知的现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