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与换位思考

时间:2022-10-13 03:08:16

尊重与换位思考

新闻访谈是一门很专业的学问,它要求采访者有较强的专业的业务修养、个人素质和采访技巧,这里边自然还要掌握一定的新闻心理学。

在电视节目或者电波里,我们时常可以看到、听到不少人物专访视频或者录音。出于紧张或者形象、职业要求等多方面的原因,不少采访流于形式,给人以“假、大、空”的感觉;这种面对镜头和话筒自然形成的“套话”、“空话”,其感染力和真实程度很难与今年央视在几大城市街头设立“两会说吧”捕捉到的百姓心声相提并论。近两年,由于“窄众”、呆板枯燥、形式单一等原因,各类新闻访谈类节目日渐淡出荧屏,这充分说明在人们自我意识日益觉醒的今天,受众渴望媒体发出真实的声音,而不是高谈阔论的说教。访谈类节目或者访谈内容要吸引受众,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被采访者或者嘉宾的语言魅力。但是由于受访者存在个性的差异,有的善于表达,有的不善言词,如果双方的对话被周边环境或者其它因素所干扰,语言缺乏层次感,不能很好地向受众展示人物的性格、特征及其内涵,节目就很容易流于模式化。那么,记者应该如何做好新闻访谈或者人物访谈呢?

首先,在访谈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通常记者都会提前得到采访通知,这样在采访前,了解访谈人物的性格修养、主张、最新成就、新发表的论说等就十分必要。我们不能“一张白纸”地期望被采访对象自己在上面描绘出受众渴望的风景。如果事先对人物的经历、个性一无所知,不仅会造成谈话双方的尴尬,而且是对访谈对象的不尊重。内容决定以后,要围绕节目所谈的具体话题进行重点准备。对谈话可能涉及的范围要有充分的了解和分析,对访谈中不同的观点和看法都要事先有所涉猎。否则面对被采访对象的侃侃而谈,特别是新观点出现时,记者难免会措手不及。

2013年7月,第五届世界驯鹿养殖者大会在敖鲁古雅乡举行。在这样一个国际性专业会议上,专访一位深谙民族文化的学者是十分应景和必要的。自治区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所长白兰女士是首选访谈对象。然而,正是因为会前对世界驯鹿养殖现状、使鹿鄂温克部落与现代文明的冲撞与交汇知之甚少,导致采访组一行在约见白兰女士时,一位记者在无意中问了一个鲁莽的问题:“敖鲁古雅鄂温克放下猎枪下山定居,是否是对大兴安岭生态的一种保护?”使鹿鄂温克部落千百年来在大兴安岭靠打猎和放养驯鹿为生,他们敬重自然、尊崇自然,从来不会因为过度索取而破坏山林。因此,这个问题一抛出,就触碰了白兰女士的民族情感底线。她打断了记者的提问,很严肃地给采访组一行上了一堂“使鹿鄂温克应该得到尊敬”的民族学课。这场不愉快后来因为记者通读白兰女士的多篇国际论文,深入敖鲁古雅乡采访,在开幕式直播时提出几个关于“鄂温克人、驯鹿、兴安岭”如何共同完美北中国一段历史的访谈题目后,才被化解。

其次,访谈是一场有目的的思想交流,交流什么,主要体现在记者的提问里。需要注意的是:记者提问时不能只考虑自己的意图,还要考虑被采访者的兴趣和心理,否则得到的回答就可能是生硬呆板、毫无生气的。

2004年,记者随自治区民族文化大区建设采访组有幸在海拉尔采访到了“一代长调歌后”宝音德力格尔。当时给我们的采访时间只有10分钟,但是因为记者之前非常喜欢蒙古族民歌和长调,对宝音德力格尔个人的成长经历也颇为了解,所以面对这位备受尊敬的蒙古族歌后并不怯场,反而如数家珍,她很惊讶;当谈到长调的传承和未来时,看得出来她特别感动,愿意敞开心扉交流。那时候整个谈话氛围并不像是在采访,而更像是在和一位长者谈心。这一谈竟然谈了一上午,宝音德力格尔大师即兴演唱了好多首荡气回肠的长调歌曲,而记者的录音专访《乘着歌声的翅膀》也如行云流水般一气呵成。由此不难发现,把握好被访谈对象的心理是访谈能否成功的关键。

访谈一旦进入状态,记者就要善于倾听。这也是对被采访者的一种尊重。有些记者在采访中把自己完全变成了提问者的角色,要求对方最好按照自己预想的来回答,完全顾不上听人家在说什么。事实上,有时候做一个耐心而睿智的倾听者要比按部就班地提问更为重要。在倾听中,记者会捕捉到对方谈话中思想的闪光点,整场采访就有了“活鱼”。

总之,新闻访谈是一门很高深、专业的学问,如何把握好被采访者的心理状态,做出高品位、有内涵、有灵魂的访谈节目,需要每一个新闻从业人员认真思考和对待。

(作者单位:内蒙古广播电视台)

上一篇:乘用车售后满意度研究报告 下一篇:犬瘟猛于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