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研究与探讨

时间:2022-10-13 01:28:53

对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研究与探讨

摘要:当前,环评工作在我国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环境影响评价的有效性研究可以有效的推动环境的评价工作,并对累计影响评价和持续性评价工作的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本文作者结合实际工作经验,对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进行了分析探讨,供大家参考借鉴。

关键词: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中图分类号:X32 文献标识码: A

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自《环境影响评价法》颁布以来,在我国已经推行了十几年,但从实践的结果来看,目前我国的环境污染问题仍然非常严重,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还没有从根本上对我国的环境恶化起到应有的遏制作用。因此,可以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落实,仅仅是程序和形式上的开展。

一、目前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存在的问题

随着社会经济和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在对环境影响的评价工作也已经逐渐取得了巨大的发展。《环境影响评价法》的颁布对我国环境污染事故的防治工作起到了极大的帮助,使我国环境质量得到了极大的改善。虽然这样,但在环境影响的评价的实际工作中还存在很多的问题,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功能。

1、环境影响评价的落实不到位

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主要是针对建设项目来开展的,但在实际工作中,环境影响的评价工作还未将政府部门的宏观规划项目和对环境具有重要影响的专项规划纳入其中。而这些项目往往会因为工程量巨大而对周围的环境产生重要的影响,如果决策不当或评价失误就会对当地的环境或更大范围内的环境质量产生严重的影响。

2、《环境影响评价法》的落实和监管工作不到位

我国环境监管工作落实不到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由于环境影响评价机构组织发展不成熟,造成我国基层的环保部门普遍存在管理缺位、机构不全、监管能力不足以及资金缺乏的问题,此外在一些地区和部门甚至时有发生违反国家环保法律法规的现象。第二,在环境影响的评价工作中,政府的各职能部门之间不能很好地配合,造成行政管理效率下降,责任分配不清,职能部门在实际工作中不能很好地建立衔接关系等问题。个别部门由于责任意识差,对环境影响的评价工作没有做到足够的重视,监管过程形式化,常常因此造成规划项目未批先建的现象。第三,环境监管职能部门对自身职责认识不足,本末倒置,在工作过程中重审批、轻监管,管理工作不到位,对项目建设中的违法行为常采取一罚了之的态度,很多建设项目还会接口试生产进行长期的违法建设,而不主动申请环保竣工验收。

3、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质量和管理问题

在对环境影响评价机构的调查中发现,有高达百分之四十的环境评价机构存在严重的质量和管理问题,百分之十七的评价报告质量较差,另外还有一部分环境影响评价的专职人员由于在工作中错误的做出了违规的行为而被点名批评。在专家的评审过程中还发现,大约有一半以上的环境影响评价机构存在一定的问题,例如监察管理工作不到位,操作违规和弄虚作假等。

4、环境影响评价市场管理混乱

为了谋取经济利益,很多的环境评价机构会将环境评价业务非法委托给没有任何资质的其他单位或个人,而通过这一方式来收取一定的管理费,这一行为对环境影响评价市场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甚至造成了环境评价影响机构间的恶性竞争,这对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质量产生了严重的不良影响,致使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起不到其应有的作用。

二、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体系质量提升途径

从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体系可以看出,一个环境影响报告的编制及审核涉及三方面的因素:国家的法律政策和管理制度(指导环评工作的开展)、环境影响评价的主体即环评从业人员(对项目进行全面了解和资料收集,对其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评价)、环境影响评价的客体即项目建设方。提升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体系的质量则可从这三个方面进行加强和完善。

1、完善环评相关法律政策和管理制度,国家的法律政策和制度是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导向,完善环评相关法律政策和管理制度是提升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质量的前提。主要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完善国家环境影响评价相关的政策法规:目前,我国主要是对建设项目及规划进行环境影响评价,针对的是具体的项目,应通过立法拓宽环评的适用范围,由对具体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拓展到对宏观活动进行评价,从对具体的行政行为评价到对抽象行为进行评价,扩大评价范围,对政策、立法、生态等活动都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引进替代方案机制,替代方案是指可以替代建议行动并实现其预期目的的方案,目前,我们的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大多只提出建议方案,没有替代方案,缺少选择性,流于形式,完善替代方案有利于提高环评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完善公众参与制度,让公众参与到整个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当前公众参与只浮于对少部分相关公众的调查,缺乏全面的征求相关公众的意见,应该扩大公众调查范围,公开环境信息,对公众进行必要的环保教育,让公众能够真正参与到项目的影响评价中,完善公众参与的法律保障机制,增强公众参与的有效性;完善环评监督机关、环评审批制度,健全环评的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和司法审查制度;在环评机构市场引入竞争机制,对重大项目进行公开招标的方式确定环评机构,加强环评法的宣传,将其纳入普法计划,使之人人皆知。

2、提高评价主体的素质,环评从业人员是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主体,提高主体的素质是提升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质量的关键。对于主体素质的提升主要有以下几种途径:认真做好环评前的培训和准备工作,切时了解国家及地方的环评动态,规章制度和标准;加强环评理论的学习和研究,强化环评管理体制;对承接的项目环评人员应进行深入实际的调查研究,了解项目概况,地方相关规划等,收集环评所需信息材料;在进行环评报告编写时,严格制定环评工作计划,确定各个环节的具体要求,使环评工作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遇到不确定的情况及时与建设单位沟通;环评工作要坚持“公正、公开、实事求是”的原则,集思广益,重视公众参与,在编制过程中不掺入个人的感情和臆断;按环评相关规范及导则编写环评报告,做到评价内容全面、环评范围界定准确、环评标准选用得当,全面讨论环评中存在的问题;环评的建议和意见要具备合理性和可行性,对于建议方案,提出可供选择选择方案或备选方案;提高评价结论的权威性,评价结论客观、公正、切合实际。

3、提高评价客体素质,建设单位是环评工作的客体,提高客体素质是提高环评工作质量的基础。客体素质的提高主要有以下几种途径:在开展环评工作前,客体应主动了解环评相关知识,提高对环评工作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对项目应有全面准确的把,握为环评工作人员提供准确切实有效的基础资料;加强监督管理,严格执行国家及地方的评价制度;在环评编制及环境影响后评价过程中,保证环评的有效性和时效性,严格按照环评建议的污染物处理工艺进行污染防治,根据实际情况及时改进和更新相关处理工艺,确保污染物达标排放。

三、结束语

建立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需要长期探索和努力,除了加强相关的基础研究工作外,还应包括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建立和完善、环境影响价值评估方法的研究和完善以及综合评价方法论研究和决策支持系统的开发等等。从而确保人类行为在保护自然环境和资源、公众健康、改善环境质量、促进社会公平的前提下,实现人类生存的生态环境良好的目的,更好地建立起结合社会―经济―环境目标于一体的系统化的管理程序。

参考文献:

[1] 周旭红,王瑛.我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律制度特点和发展趋势[J].能源环境保护,2011,(01).

[2] 耿海清.中国环境影响评价管理的现在、问题及展望[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9,(11):1-3.

[3] 林中.浅谈提高环境影响评价质量的途径[J].福建环境,2010,(04).

上一篇:道路工程管理中的存在的问题与优化策略探讨 下一篇:测井曲线综合对比在煤田地质工作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