呵护西安的“肾”

时间:2022-10-13 01:19:42

作为西安市周围唯一的湿地自然保护区,泾渭湿地为西安及周边地区无论在气候调节还是生态环境方面,都无愧为“风水宝地”。但是现在的这颗“地球之肾”经过长期的人为破坏和污染,已经虚弱不堪。如何尽快拯救湿地环境、恢复湿地功能,成了政府保护湿地面临的课题。

距离西安市北约20公里,渭河、灞河、泾河在这里汇流,形成了总面积63.527平方公里的泾渭湿地。2001年由陕西省政府批准,成立了泾渭湿地自然保护区,并于2005年纳入了国家湿地保护规划中。这里植物种类多样,是水禽重要的栖息场所,有鸟类140余种,也是我国候鸟迁徙的中转、越冬和繁殖地。

湿地保护不乐观

2007年6月6日,记者一行跟随西安市林业局和泾渭湿地自然保护区筹建处的同志,来到泾渭湿地河段某处。

记者看到,两条正在建设的高架桥和一条铁路横跨河,一岸是房地产开发商已经建成的住宅区,河道中数里之内的河水看起来很清澈。据工作人员介绍,由于房产开发和建设铁路的需要,这段河水被修筑的水坝拦截,使得眼前的湿地看起来少有生机。距记者300米的水坝下面,一汪汪浅水将河道分割成块,斑驳的草丛点缀其间,偶有白鹭飞起。

当记者走近湿地边缘,看到一处从上游水坝流出的河水,顺着管道泛起近10米的少量泡沫,并散发出臭味。龟裂的河床边上,已经被黑色的污水“勾勒”出水晕,几棵矮小的小草稀稀落落地附在上面。

与记者同行的陕西青年与环境互助网络的罗溪,曾于5月份和他的同伴们徒步走过渭河杨陵至咸阳段。他介绍说,印象中这里的水质比起他们在武功县至咸阳市看到的水,已经好了很多,尤其现在还是枯水期,没有清水注入稀释。而武功县至咸阳市段的渭河,河床上几乎没有什么植被,而且一路上他们常看到鸟类和刺猬因为水污染而死的尸体残骸。

当记者问,你想象中的湿地应该是什么样子的?

罗溪表示,那应该是一幅很美的画面。他说,在走渭河时路过田寨镇,那里的河水很清澈,芦苇群在微风中摇曳,各种各样的鸟儿,成群地在夕阳下觅食,但是眼前的情况实在让他难以和自己脑海中的湿地联系在一起。

据泾渭湿地自然保护区筹建处的魏杰说,自从2001年泾渭湿地被批准为省级自然保护区以来,泾渭湿地的情况已经改善了很多,但是还没有恢复应有的功能。湿地最主要的成因就是水源,而渭河、灞河和河的治理直接关系到泾渭湿地的改善,所以要完全恢复泾渭湿地“地球之肾”的功能,必须先给它换血,就是解决河水治理问题。这已经引起了省、市有关部门及领导的高度重视。几年来我们经过不断的考察和规划,几经修正,2005年制定出了一套详实科学的规划――《西安泾渭湿地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并随即成立了筹建处,严格实施规划,现在一期工作才刚刚开始。随着西安市政府的北迁,城市中心也随着北移,而泾渭湿地自然保护区将会纳入到城市规划,它在西安的地位将无可取代。

保护湿地人人有责

据最早主持泾渭湿地勘查工作的马乃喜介绍: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以前,西安北郊张家堡至渭河边,曾经有广阔的沼泽森林分布,河汊纵横,芦苇万顷,野生动植物种类繁多,但经过连续30年毁林开荒,仅在如今的泾渭湿地还保留着较为天然的景象。

据记者了解,泾渭湿地自然保护区的范围涉及“两区一县”(未央区、灞桥区和高陵县)、6个乡镇、24个行政村的4万余人。当地群众长久以来“靠山吃山、依水吃水”的生活方式,也让原本就很脆弱的湿地在走向了不归路:或狩猎、或渔泽、或挖沙、或垦田,他们的索取毫无节制,也无规划。

2000年陕西省林业部门曾对全省的湿地进行普查,现在作为泾渭湿地自然保护区的专家顾问,马乃喜最早主持了泾渭湿地的勘查。据他介绍,湿地对于城市来讲,最大功能就是能为城市提供水源和补充地下水。湿地被形象地称为“地球之肾”,就是因为湿地和人的肾脏一样,可以分解、清除和转化毒物和杂质。

“而湿地的这些功能,刚好为城市解决了许多生态和资源难题”,马乃喜教授介绍说,并且湿地良好的纳陈吐新的能力可以调节城市的湿度和温度,保持当地的小气候。尤其对于长久以来遭受干旱和高温的西安人来讲,无疑是一个巨大的福音。另一方面丰富秀丽的生态环境为喜水的生物,尤其是鸟类提供了适宜的栖息地,也给城市的人们提供了丰富的生态资源和度假旅游的休闲场所。

在实地调查中,西安市林业局副局长权东武一直跟记者强调,湿地保护是一个全民工程,需要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注和帮助。但是湿地的概念对老百姓来说还是比较陌生的,一般人对湿地知识的了解知之甚少,尤其是当地的群众对湿地的功能作用和意义并不十分清楚,反而造成破坏。这对湿地保护工作来讲是一个问题。所以,湿地保护“欲治之,先知之”,努力做好宣传工作。

急需资金和人员

由于人们对湿地价值和功能的认识还十分浅薄,往往重视了湿地开发的经济效益,而忽视甚至破坏了湿地的生态功能和效益,造成了盲目开发。使得大片的湿地功能退化、面积萎缩,甚至局部消失。野生动物栖息地遭受破坏,加上环境污染等因素,使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资源、环境资本逐渐丧失。而对于毗邻湿地的西安而言,失去的将是源头活水的“风水宝地”。

“现在泾渭湿地的保护,正是初期的基础设施建设阶段。而资金缺乏和人员编制始终像两条缠在一起的鞋带一样,相互制约,羁绊住了行动的双脚。”

马乃喜认为这正是泾渭湿地保护建设进展缓慢的症结所在,“一方面资金的严重不足,导致了保护工作难以有效展开,导致失地的盲目开发利用;另一方面,人员的编制迟迟不能建立,不利于长期、稳定地开展工作。管理人员缺乏培训,专业人才严重匮乏。要解决这些问题,应该征集尽可能多的政府及社会资金,以用于湿地保护的基础建设。但是,必须以政府投资为主体。把湿地的保护真正地重视起来,通过宣传保护湿地,争取最多的社会认识和支持。并且加大对人员培训的投入,培养与湿地相关的专业人才。”

另外,如何处理好开发和保护之间的关系,是长久以来环境保护与开发之间的问题。

马乃喜仍旧坚持:“不是不开发,保护的最终目的还是开发和利用,但是要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做到可持续发展。所以对湿地也必须先保护后开发,并且是有节制有规划的开发。”

根据林业部门的规定,自然保护区被划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和试验区。核心区原则上禁止入内,缓冲区只适合进行一些科学考察和研究,而试验区可以局部地进行开发和利用。但是为了保证对湿地的保护,规范开发行为,马乃喜又提出了开发的“三大原则”:要求对开发空间面积、开发的项目以及开发的强度都必须严格把关、规范操作,以保证最大程度上的保护。

上一篇:车位车库的归属将有法可依 下一篇:乾陵 隐忧与突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