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慢行交通系统规划建设研究

时间:2022-10-12 11:48:55

城市慢行交通系统规划建设研究

摘要:近年来,城市机动车交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交通拥堵加剧、空气污染严重、停车困难等诸多问题。为了缓解城市交通问题,更好地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观,规划建设高品质的慢行交通已迫在眉睫。慢行交通系统规划建设是创建生态宜居城市的重要内容,也是缓解大中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的有效途径。本文以低碳交通、绿色交通规划理论为指导方向,结合我国大中城市现阶段发展的战略目标,从规划和管理两个方面来指导如何在大中城市建立慢行交通系统。

关键词:交通工程;城市交通;交通拥堵;慢行交通;系统规划

中图分类号:U491文献标识码:A

一、慢行交通的定义和作用

1、“慢行交通”通常是指以步行或自行车等用人力为空间移动动力方式出行的交通方式,一般定义其出行速度不超过15km/h。慢行交通的主体为步行及非机动车交通。

2、“慢行空间”是指在城市中主要供行人和非机动车使用的街道。相对于一般空间而言,慢行空间更加强调的是相对于机动车的人性化的尺度空间。

3、“慢行系统”主要包括城市步行系统、非机动车交通系统及其相关配套的软硬件设施的总称。

4、“慢行城市”是一个相对广义的概念。在当前城市交通现状下,“慢行城市”应当成为一种城市发展的理念和目标;“慢行城市”并不苛求城市的规模和城市中慢行的比例,而是关注一个城市是否能够适宜慢行系统的发展,是否能把慢行理念贯彻到城市发展之中,是否能将慢行的理念融于城市文化,从而彰显城市的个性与魅力。

慢行交通模式是一种“低碳、绿色、可持续”的交通运行模式。建立慢行交通系统,可以有序的引导居民从私家车出行向公共交通方式转移,形成“步行+公交”、“自行车+公交”等出行方式[1],以达到遏制城市资源浪费,减少小汽车出行量,降低汽车尾气排放,缓解城市交通拥堵,提高居民出行效率,实现城市交通“门到门”无缝有效衔接的交通模式。

二、慢行交通系统的发展状况

二十世纪以后,西方的政府官员、建筑师、规划师和交通工程师们为保护步行者安全及慢行交通免受干扰,釆取了很多政策措施,并提出了一些理论模式,如雷伯恩(Radbum)模式、安宁交通(Traffic Calming)政策、街道共享理论等,采取了一系列保护行人和居民免受机动车干扰,改善城市慢行交通系统环境的政策和措施[2][3]。

我国的一些沿海发达城市,出于对城市未来交通发展的需要和当今城市交通发展的失衡,对慢行交通给予了一定的关注,出台了一些相关的慢行交通体系的政策和制度[4]。其中比较突出的是上海市,2007年开展了《上海市慢行交通系统研究》课题[5],并于同年推出了《上海市慢行交通系统规划》[6];武汉市在创建“两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大背景下,推出了《武汉市城区免费自行车租赁实施办法》,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武汉市快速交通换乘不足问题,减少了汽车的出行量,减低了城市空气的污染程度。但是,慢行交通在我国城市交通中仍处于弱势地位,重视力度不够,发展力度不足,发展模式欠合理等依然是制约城市慢行交通发展的瓶颈[7]。

三、慢行交通系统规划的系统框架

1、规划系统框架的核心理念

城市慢行交通规划的核心理念如下:

以人为本

人性化的城市慢行交通规划,是以人为中心、以人性化为尺度,考察城市慢行交通发展、环境、安全等因素与人的关系,制定出符合人性化原则和目标的规划内容。

空间和谐

慢行交通需要扩展到整个道路交通空间层面。从点(具体的慢行设施)到线(步行或自行车专用道路)再到面(区域范围的慢行系统)乃至到整个城市交通空间(点、线、面慢行系统的集合),整个城市空间成为慢行交通系统规划的主体。从空间的层面,各部分之间的协调才能构成完整、有序的慢行空间系统。

特色凸显

针对各个城市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慢行交通系统规划。

交通宁静化

交通宁静化是通过街道改造控制机动车的流量与车速,通过提高公交易达性来减少私家车的使用,同时积极鼓励步行与自行车的发展,最终使街道作为公共空间得到更加公平的利用。交通宁静化应用在交通领域,主要体现在构建城市宁静化慢行系统,旨在为居民打造一个宁静和谐的步行环境。

2、规划目标

慢行交通规划通过形成良好的慢行交通系统,为自行车及步行交通客流服务。慢行交通规划的目标是在城市发展目标的基础上,为慢行者提供公平、优先、安全、便捷的出行环境。

3、慢行交通规划系统框架

(1)慢行交通发展战略规划

战略规划是依据城市的地域特征及城市发展规划,结合城市交通系统特征及慢行系统现状,明确城市慢行系统的定位,确立发展目标,提出未来的发展对策。同时,慢行系统的战略规划还应反馈于城市总体规划及城市综合交通规划,并指导相关的专项规划及设施建设。

(2)慢行系统结构规划

城市空间结构是城市范围内经济社会的物质实体在空间形成的普遍联系的体系,是城市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的空间投影,是城市经济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空间形式。依据城市空间结构形态,对城市慢行区域进行结构划分,鉴于城市规划及城市交通特性,从城市结构及组团形成的角度,形成不同定位功能的慢行交通发展轴,如形成由慢行社区发展轴、景观休闲发展轴、慢行廊道发展轴构成的综合慢行交通系统网络。

(3)慢行系统空间布局规划

城市布局有同心圆布局、扇形布局、多核心布局、棋盘形布局和现代城市布局等。慢行系统空间布局规划即明确城市各慢行空间的规模及功能,引导城市未来交通结构的发展方向,是战略规划由节点到通道再到网络的逐步落实,同时布局规划也与居民的各项慢行活动密切相关,是居民休闲、购物、锻炼场所的空间体现。从慢行节点、慢行圈、慢性廊道的空间层次,合理布局慢行交通系统空间结构。

(4)慢行交通发展策略规划

慢行交通发展从中观策略的角度出发,要体现慢行优先、快慢衔接、快慢分行的理念,同时分别对应于慢行节点、慢行圈、慢行廊道的慢行策略。

(5)慢行交通网络规划

慢行交通网络规划主要包括自行车网络规划和步行空间规划。在此基础上,结合慢行交通规划理念和城市路网发展目标,对城市主要道路慢行空间的实现形式进行规划。

(6)慢行交通设施规划

慢行交通设施规划是针对布局规划中慢行交通的各类节点设施、道路设施进行详细规划,可以从慢行节点规划、自行车停车设施规划、换乘设施规划三个层面着手。慢行节点规划主要针对人流集散处的行人过街设施而言。行人过街设施主要包括:人行横道、过街天桥、地下通道等。自行车停车设置是实现快慢衔接的重要载体。通过存车换乘能够较好的满足门到门的出行需求,从而实现慢行交通的短距离出行与公共交通的长距离出行之间的有效衔接。

(7)慢行交通设计

人性化的慢行交通设计为慢行空间的实现提供了方法和途径。宁静化交通的实现、无障碍设施设计,以及慢行导向的交通设计,都为打造城市慢行交通空间提供技术支持。

四、建设慢行交通系统的建议

(一)加强慢行交通系统规划

城市慢行交通系统并不能孤立存在,它与城市各系统间有着紧密联系,如与城市道路交通系统、城市开放空间体系、城市中心体系和城市社区等之间的联系。其中,城市慢行系统与城市道路交通系统之间的关系是最基本的,同时也是最难解决的问题。政府应该委托相关单位对城市慢行交通系统做统筹规划,以达到各系统之间的协调与发展。

(二)改进城市慢行交通基础设施

城市慢行系统应当具有完善的体系,且具有与城市机动车交通系统相对独立的完整的网络体系和配套设施。但在目前我国城市开发建设过程中,一般很难设置慢行交通专用道。即使有相关设施,也呈现零星散点式的布局状态,形成不了完整的系统。因此,在未来建设过程中,要逐步完善慢行交通系统的配套设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以人为本”。

(三)实施有利于慢行交通系统发展的管理措施和政策

制定慢行交通系统发展的政策和法规,引导慢行交通系统有序发展

慢行交通发展策略的制定首先要明确慢行交通在整个城市交通中的地位及发展方向。通过界定自行车使用者以及行人的权利和义务,并将慢行道路设置标准纳入新道路设计标准内,完善城市自行车道路系统、自行车支路系统以及人行道等措施,合理引导慢行交通的发展。同时,通过实施有效的措施对慢行交通进行科学管理,充分发挥慢行交通在短距离内点对点的出行优势。

做好慢行交通与公共交通的衔接换乘

非机动车交通在一定的交通层次范围内具有公共交通无法取代的优势和适应性。非机动车交通应是城市公共交通的合理补充,而不是替代品。所以在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同时,应该特别重视慢行交通系统的建设,使之与公共交通等其它交通方式有效衔接。应着力发展“自行车+公交”及“步行+公交”的换乘模式[8],促进两者协调发展。

优化道路网络配置,建立慢行交通专用道路系统

慢行交通与机动化交通相比处于弱势地位,行人与自行车在与其它交通方式的冲突中最容易受到伤害。根据安全和平等的规划理念,建立完善的慢行交通系统专用网络,保证慢行交通系统在道路系统中拥有合理的比例和空间,提高其通行能力和服务水平。针对非机动车交通应不断加强支路网建设,提高支路的通达性和便捷性,吸引非机动车交通流,缓解城市干道交通压力;针对步行交通,应从保护行人步行空间着手,减少各种形式的非法占用,同时提高步行空间的连续性和舒适性。

加强停车管理,改善停车条件

非机动车乱停乱放一直是影响城市交通秩序的重要因素。因此,应加强对非机动车停放的管理,在商业中心、大型公交站点和公交枢纽等乘客相对集中的地区,设置专用的非机动车停车场,并不断提高管理服务水平,以引导市民自觉规范停车。

与未来城市交通宁静化措施相结合

交通宁静化是未来城市交通发展的方向,慢行交通系统是交通宁静化措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对慢行交通系统进行规划的同时,还应综合考虑其与未来城市宁静化战略实施的关系,真正做到互相协调,互相促进,使慢行交通系统的作用能够在更高层次上得到体现。

按照“以人为本”的原则,对慢行主体这类弱势群群体给予足够的重视和人文关怀,特别是老人、小孩以及残障人士,保障他们出行的安全性与畅通性。同时要确保慢行设施的无障碍及慢行空间的连续性。

(四)营造适合慢行交通的环境

1、宣传与引导

大力宣传倡导绿色交通、绿色出行理念,培养市民的环保意识,鼓励市民出行采用慢行交通或“慢行交通+公交出行”方式。将步行和非机动车交通系统与健身休闲和城市旅游发展联系起来,使人们明白,步行和非机动车交通不仅是一种绿色交通方式,也是一种绿色生活方式。

2、资金支持

划拨城市慢行交通系统规划建设专项资金,并做到专款专用。加强市场主体的资金投入,进行多渠道资金筹集。

参考文献:

[1] 张航, 万军. 基于低碳理念的城市慢行交通发展模式研究[J]. 2010第五届绿色财富(中国)论坛. 134-142.

[2] 卢柯, 潘海啸. 城市步行交通的发展一英国、德国和美国城市步行环境的改善措施[J]. 国外城市规划. 2001(6): 39-43.

[3] 佴丽军. 德国城市步行区建设一维护城市中心区繁荣的重要手段[J]. 国外城市规划. 1998(3): 44-45.

[4] 余伟, 钱科烽. 杭州市慢行系统规划与设计指引[J].

[5] 上海市人民政府.上海市城市交通白皮书[Z].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2.

[6] 李晔. 上海市慢行交通系统规划解读[J]. 建设科技. 2009(17).

[7] 顾志法, 郭雪斌. 杭州市慢行交通系统规划编制要点[J]. 建筑科技. 2009(17).

[8] 王肇飞, 李晓华, 邵小东, 耿娟. 大城市慢行交通系统规划策略研究[J]. 物流工程与管理. 2009,6(31): 93-94.

上一篇:城市设计中空间特色塑造的规划途径 下一篇:对建筑的电气节能性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