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课堂提问策略与技巧

时间:2022-10-12 11:46:54

物理课堂提问策略与技巧

有教师说:“提问像把火,有了这把火就能把学生的思维烧得沸腾起来。”因而可以说一堂课的优劣成败与教师能否巧设妙问,激活学生思维,诱导学生一步步“质疑——析疑——释疑”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说,课堂提问是一种技巧,更是一门艺术。它驾驭着瞬息万变的学情,制约着学生思维的发展,也是教师知识和能力的一种展示。巧妙提问,能让学生在课堂上争先恐后地表现自己;让学生有所悟、有所获,使学生感受到一种身心上的愉悦和享受。教师有效的课堂提问首先要注意,问题的语言表达应简洁明了,尽量使用学生所学过的词汇和语言形式;其次提出的问题要有学习价值,能激发思维,对该问题的回答有利于对所学内容的进一步学习;再次所提问题应有趣味性、挑战性和刺激性,与学生的知识结构、生活经历相关,提问要让多数人能回答出来,这样学生会更有信心继续学习。课堂提问,切忌问题提出平平淡淡,老调重弹。问题的设计要讲究发问方式,改变提问角度,使问题提得巧,发人深省。下面根据我的教学实践谈几点课堂提问的技巧。

物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实验活动几乎贯穿于每一个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中我非常注意利用实验现象因势利导地提出问题。例如,在讲《静电现象》这一节时,为了把这一节抽象知识形象化,让学生激发起探求的需要,我向学生展示了几根一端蓬松的塑料捆扎绳(做此实验要求当时天气要干燥),提问:哪个同学能把蓬松的一端捻聚在一起?根据生活经验学生们争先恐后地举手要求做这一件简单的事,我让每组派一位同学到讲台前操作,结果发现每位同学都事与愿违,他们发现绳子不仅没有被聚拢在一起,反而比刚才更蓬松了,且越用力捻蓬松得越厉害,这一新颖现象使学生感到非常惊奇,怎么会是这样呢?他们迫切地想知道其中的原因,这样的问题不要教师开口,学生就已经开始思索了。再如,讲大气压强时,用覆杯实验引发学生思考就是一个很好的突破口,这样的实验现象大大出乎学生的意料,学生看完后自然而然地就在思索:为什么水和纸板不会掉下来呢?物理教学中很多问题都可采用这样的引问方式,这样的方式能大大提高学生思考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善于借用学生的错例追问,对于教师的课堂提问百分之百的正确率是不可能的、不现实的。错答、漏答是常有的,这种情况下,教师要善于把握情势,迅速准确地选择出可以加以利用的错例,这是对课堂自然生成的一种资源的利用,这样的教学效果往往比直接提问要好得多。例如,讲二力平衡时,学生对细绳悬吊重物静止、匀速上升、匀速下降三种情形下拉力与重力的关系的分析常出现这样的错误,认为静止时两力相等,匀速上升时拉力大于重力,匀速下降时拉力小于重力。这样的错误出现时,教师不能简单地评判正误,这时可追问:匀速上升、匀速下降的物体处于什么运动状态?运动状态是否在改变?运动状态不变的物体应受什么样的力作用?在这一系列的追问下,学生自然就认识了原先的错误,而且印象会非常深刻。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还要敢于放手,引导学生辩问。新课程理念之一就是教学手段要有一定的开放性,在课堂提问这个问题上也要贯彻这一理念。我们不能因为课时紧而束缚自己的手脚,更不能因为这种方式难于掌控而放弃尝试。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方面看,这种方法无疑是高效的。例如,在讲一对平衡力与一对相互作用力的区别时,我就先抛出第一个问题:找一个力的平衡力或者找它的相互作用力时,首选的条件是什么?这样的问题很快就会形成争论,争论的范围越大,参与的人数越多,效果就越好。再如,研究串联电路、并联电路时,由于刚接触电路,学生对电路的认识水平还很低,如何区分串、并联电路呢?同样采用学生辩问的方式效果会比较理想。这时我设计了一个容易引起争论的问题:辨别串、并联电路你认为什么方法最行之有效?根据学生的不同回答,我们选择一些有针对的例题让学生展示他的辨识方法,看是否真的行之有效,是不是有遗漏之处,通过实践检验并加以改进,评判与改进的过程就是一个辩问的过程,最后形成一个正确的看法。这种方法当然要比教师直接讲给学生要好得多。

另外,教师还应注意,课堂提问应是平等的对话。居高临下的提问会让学生产生一种距离感,以至担心自己的回答会令老师不满意,会招来同学们的讥笑,因此教师在提出问题的同时应注意自己语言措词及语气、语态,要有一种亲和力,拉近与学生心灵的距离,才能学生生进行平等的思想交流。学生也才会放开一切思想顾虑,走近老师,放飞自己的思维,迸发出智慧的火花。提问中无论学生的回答令你满意不满意,都应尽量避免言语的刺伤、态度的轻慢,应充满激情,充满赏识,充满期待。同时教师还应耐心倾听和接纳学生的不同意见,巧妙地因势诱导,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的余地,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点体验成功的愉悦。

总之,精心设计课堂提问,让学生的生命潜能在课堂上得到最大限度的释放,将会使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和人文的魅力。

上一篇:由一道中考试题引发的研究性学习 下一篇:六类递推数列通项公式的求解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