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省农村发展面临“五难”问题及建议

时间:2022-10-12 10:52:26

当前我省农村发展面临“五难”问题及建议

根据省委关于开展基层走亲连心活动的要求,最近我们先后到发达地区的绍兴县杨汛桥镇江桃村和麒麟村,欠发达地区的龙泉市八都镇东音村和安仁镇,通过召开座谈会、走家串户、与村民恳谈等形式开展走访调研。调研发现,当前我省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良好,农业稳步发展,新农村建设有序推进,农民收入持续增加,农村环境明显改善,社会保持和谐稳定。但是由于多方面原因,欠发达地区农村与发达地区农村的发展水平存在明显差距,而且有些还在拉大,农村发展中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需要给予更多的关注和解决。

农村发展差异明显

通过对绍兴县杨汛桥镇江桃村、麒麟村,龙泉市安仁镇和八都镇东音村的调研走访,我们感到欠发达地区农村与发达地区农村存在三大明显差异:

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明显。绍兴县农村工业化起步较早,工业和服务业比较发达,农民大多从事二三产业。如杨汛桥镇江桃村面积3.4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约1000亩,林地约2227亩,人口667户2500多人,经济以锡箔产业为主,还经营石材、绣品等行业。该村通过村预留地建造标准厂房和仓库用于出租,增加了集体经济收入,目前村集体总资产3500万元,年集体经济收入约780万元,经济综合实力在杨汛桥镇排名第一。麒麟村村域面积仅1.13平方公里,有2个自然村10个村民小组,共有居民419户1515人,耕地面积405亩,山林340亩。该村以加工生产经编家纺、布艺等为主,拥有各类企业30多家。村集体兴建了唐家桥工业园区,拥有标准厂房达20000余平方米,每年的租金收入可达300多万元,成为村级集体经济的主要收入来源,目前村集体资产近3000万元,年集体经济收入约600万元。江桃村和麒麟村的耕地大部分已实现流转,集中到农业龙头企业和专业大户,形成了“农业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现代农业经营模式,只有少数村民从事农业生产。2008年江桃村成立了土地股份合作社,对本村所有耕地实行统一经营,村民只参与分红、不参与直接经营。

龙泉市农村工业化正处在起步阶段,农民仍以从事传统种养殖业为主,转移到二三产业比较少。如安仁镇,近年来以被列为省级中心镇为契机,扎实推进中心镇培育,大力推进“工业园区化、农业产业化、集镇城市化”,在推进黑木耳等食用菌产业化的同时,先后规划了占地650亩的溪西、溪东两个工业区块,通过建设标准化厂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先后引进阀门、木制玩具等企业21家。2012年全镇工业总产值6.3亿元,比上年增长40.2%。而八都镇东音村村民长期依靠食用菌和毛竹两大传统产业,工业几乎空白。该村有5个自然村9个村民小组,248户927人,全村耕地面积1364亩,林地面积8547亩(其中竹林面积5010亩),近年先后培育了高效竹林、大径竹和早冬笋等基地2800亩,油茶基地310亩,种植香菇和黑木耳200多万袋。毛竹生产仍以卖原料为主,仅有部分加工为毛竹片,食用菌生产仍实行一家一户分散种植模式。

农民生活水平差异明显。从农民人均纯收入来看,2012年杨汛桥镇江桃村为17417元,麒麟村为19926元,而安仁镇只有8686元,八都镇东音村只有8088元,差距十分明显。我们走访发现,除了农民人均纯收入数据上差距,村民实际上享受的福利差距更大。依托雄厚的村集体经济实力,江桃村村民除了享受口粮分配、集体分红外,还享有自来水费、煤气费、敬老费、健康体检、住房保险、名牌大学奖学金、白事慰问费、春节福利等各种福利项目近20项,每年投入的费用高达近300万元。如江桃村每年都安排全村成年人进行一次体检;每年向每位村民发放150元水电费补贴、200元煤气费补贴;60—70岁老年人每年可领取600元敬老费,70岁以上的则领取1000元敬老费,90岁以上的还额外加1000元高寿补贴;村里办有幼儿园、小学和初中,还成立了慈善基金,用于困难家庭“助医”、“助学”、“助残”、“助寡”等。而龙泉市普遍存在集体经济薄弱村甚至是“空壳”村,不仅村民没有任何福利,而且村干部也没有工资和误工补贴。如东音村11名村干部中只有村支书、村委会主任和监事会主任3人享受县镇补助的误工补贴,年补贴人均不到1万元,其它村干部均没有误工补贴。

村容村貌差异明显。在杨汛桥镇麒麟村,村内生态环境优美,村口的牌坊气势恢宏,别墅式农居样式新颖,宽畅的道路花团锦簇,老年活动中心古典庄重,是一个花园式的村庄,建有中心广场、健身园、绿化小品和生态公厕等,全村道路硬化率、路灯安装率、自来水入户率均达100%,全村环卫清扫、垃圾清运、绿化养护、河道清草等保洁工作人员达13人,每年仅保洁工作村集体就需投入资金100多万元。近年来,江桃村也以“布局优化、道路硬化、村庄绿化、路灯亮化、卫生洁化、河道净化、文体设施齐全”的目标,修建了占地1200平方米的休闲广场,每年投入100多万元用于村道路硬化和主道路立面改造,投入50万元进行小河流域整治和河道整治等等,村庄面貌得到全方位改善。而在安仁镇和东音村,村容村貌大多处于“原生态”状态,近年来在上级的支持下开展美丽乡村建设,村道路硬化、村容整治等有了很大改善,但与江桃村、麒麟村相比,差距还很大。

农村发展面临“五难”问题

在走访调研中,村干部和村民反映了当前农村发展中的一些实际困难和问题,主要有以下“五难”:

农民增收难。近几年,欠发达地区农民持续增收的难度越来越大。2012年,龙泉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同比增长13.7%,虽然高于全省平均增幅,但比龙泉前两年的增幅有所下滑;安仁镇农民人均纯收入为8686元,东音村为8088元,均明显低于全省平均14552元的水平。据了解,八都镇东音村农民收入主要来源于黑木耳、香菇种植和毛竹、竹笋等,这些农产品每年的产量相对稳定,价格变化不大,每年的收入相差也不大,一旦市场出现波动还会减收,但农药、化肥、人工等生产成本却年年上涨,由于村民外出打工和从事二三产业较少,持续增收空间有限。而地处发达地区的杨汛桥镇也同样面临增收难问题。如江桃村、麒麟村农民虽然多数已转移到二三产业,收入主要来自工资性收入,但当前工资性收入增长有所放缓,其它家庭经营收入、房租等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也比上年有所减少。

农民住房改善难。这是各地农民反映较为强烈的一个问题。近年来,由于建设用地指标主要向城镇和工业倾斜,用于农村建房的用地指标很少。在龙泉,村民反映已经多年没有新的建房指标,只允许原拆原建。然而实际上,村民新建扩建要求十分迫切,有的村民因婚育、分户等需要新建,有的村民希望适当扩大建房面积或到好的地段建房,往往因得不到满足导致违章建筑的发生。在江桃村,村民反映在十多年前造过一批农民房之后就未再建造,目前相关政策规定农民新建住宅只能是建筑面积75平方米的公寓式房屋,但这种房屋结构不受农民欢迎,农民希望建造面积100平方米左右、顶天立地式的单门独院房子或两户一起的排房,可满足一家三代人居住需求,这样更符合农民的生活需要。

农村集体经济发展难。如何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龙泉市农村面临的一大难题。据了解,八都镇29个行政村中有26个是集体经济薄弱村,安仁镇37个行政村中有33个是集体经济薄弱村,其中有不少是“空壳”村。如东音村,村集体无资产、无收入,但每年环境整治、卫生保洁等固定支出至少需1万元左右,主要靠上级帮扶单位扶持解决。今年,安仁镇在溪东工业区启动了占地面积10000平方米的“村级物业经济集聚区”项目,供安仁及周边道太乡、龙南乡的23个经济薄弱村联建物业大楼,一期12个村的物业大楼已结顶,每村建筑面积约550平方米,希望通过物业出租来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杨汛桥镇江桃村和麒麟村虽是“富裕村”,但因近年土地和房产出租收入下滑,集体经济收入增长缓慢,而用于村民口粮、村庄整治、卫生保洁和村干部及护村队员工资及误工补贴等支出却呈刚性增长,如何增收也成为新的问题。

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难。在安仁镇,近年来通过中心镇培育,城镇基础设施有很大改善,但文化、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设施难以跟上,“上学难、看病难”等问题依然存在,日常保洁设施和保洁队伍建设也缺乏资金保障。东音村村民反映,通过建设竹林机耕路,每支毛竹采伐成本可降低1—3元,从而有效提高村民收入,但机耕路建设资金缺口大;黑木耳、香菇目前仍实行一家一户分散种植模式,只有通过专业合作和产业化才能促进增收,但在资金、技术方面需要更多扶持。

计划生育工作难。目前,计划生育工作考核仍然实行“一票否决”制,不管哪个行政村,只要出现计划外生育现象或年度计生考核不达标,该村有关项目和补助经费将暂缓安排,村级班子成员评先评优资格被取消,并相应扣发村“两委”干部年度误工补贴或年终考核奖金(江桃村主要干部约1万元)。村干部反映,农民超计划生育大多是故意为之,不怕罚、不认罚,甚至不接受处罚,但农村对计划生育管理却缺乏有效手段和措施,“老办法不能用,新办法不顶用”,计划外怀孕对象不仅“管不住”,也“看不住”。有的村对计划外怀孕对象,一旦劝阻不住,则劝其到外地去生;有的村为避免“一票否决”,对计划外生育能瞒则瞒,只希望不被“查住”。目前,农村计生工作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但计生管理考核办法没有变化,村干部普遍感到压力很大。

此外,农村基层干部和村民还反映,目前村委会任期太短,三年一换届,上任第一年熟悉情况,第二年干点事,第三年就要考虑去留,对农村发展难以长远考虑,不利于农村工作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加快农村发展的建议

上述“三大明显差异”和“五难”问题,反映了当前农村发展的现状和困境,需要给予更多的关注和研究。

高度重视农村发展。当前农村仍然是全省发展中的薄弱环节,要实现“四翻番”、建设“两富”现代化浙江,必须要补齐农村发展的“短板”,缩小城乡之间和地区之间的差距。因此,要进一步加强对农村发展特别是欠发达地区农村发展的政策研究,统筹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建设,建立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把更多的财力等社会资源用于农村,更好地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劳动力转移和农民增收创造条件。

分类指导农村发展。由于自然环境、区域位置、经济基础、城市依托等条件的差异,我省农村发展很不平衡。在沿海平原地区,经济发达、城镇密集,新农村建设基础较好,农村土地大多实现了流转,大多数农民进入到二三产业,村集体经济和农民都比较富裕。而浙西南山区的农村,经济发展条件相对较差,发展空间有限,农民除了“走出去”务工经商,转移到二三产业仍然较少,大多数还是守着几亩田、几亩山过日子,农民收入普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与发达地区的差距越来越大。比如江桃村与东音村比较,江桃村去年农民纯收入达17417元,而东音村仅8088元,不到江桃村的一半;江桃村集体经济年收入780万元,而东音村是“空壳村”,还有农村基础设施、社会保障水平等差距也都很大。因此,对不同类型的农村要研究不同的发展对策,实行分类指导,特别要支持欠发达地区农村发展,重点要在改善基础设施、农业产业化、农民技能培训和村级集体经济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关注农村发展新要求。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民的诉求正在“升级换代”。过去,农民关心的是温饱问题,现在关心的是发展问题。农民除了关注家庭收入外,更多是关注住房、子女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环境卫生和精神文化生活等,而且诉求更多元、更复杂。如住房问题,多数村民希望能从农村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建设符合农民生产生活需要的房子。在精神文化需求方面,农民除了听广播、看电视、上网络,也希望能参加佛道信仰、宗祠祭祀等活动。对农民的这些诉求,应该加以重视和引导。

(作者单位:浙江省委政研室)

上一篇:书籍 10期 下一篇:临安:“三链互动”推进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