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从根本上解决虐童问题

时间:2022-10-12 10:44:35

如何从根本上解决虐童问题

近年来,我国虐童事件频发,国人在震惊愤怒之余,也在反思和追问,怎样避免类似事件,还给孩子一个无忧童年,让他们远离伤害和恐惧?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在其官博上称:虐待儿童的后果极其严重,它将造成伴随儿童一生的身心创伤,而对社会和职业产生的因果性效应最终可能使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速度减缓,请停止虐待儿童!如何从根本解决虐童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

一、改变错误的教育观念

国人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才”,孩子在这种观念下,只能被动的接受。事实上,这种观念背后,反应出的是家长将孩子视为私有财产并可以任意处置。孩子不再是家庭关系中平等的个体,他们成为父母手中的橡皮泥,可以被任意处置。西安博爱儿童虐待预防救助中心的一位官员将这种现象称之为“中国式虐待”。据调查表明,我国约有四成的儿童受到过不同形式的虐待,有4.4%受到过多种严重虐待。笔者小时候就被“收拾”过,父母言之凿凿,为什么某某可以怎样,而你却不能?甚至部分家长认同老师对儿童的体罚,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想法下,压抑儿童的天性,不能因材施教,使儿童成为应试教育下的牺牲品,以教育为名,行虐待之事。

另外,在中国的部分地区部分家庭里,还存有“养儿防老”、“重男轻女”的落后观点。这种观念下女孩生受其害,甚至男孩也因家长的过分溺爱很难成才。

同时,还要注意的是,很多国人因认同儿童是家长的私有财产,家长管孩子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旁人无权质疑,因而对虐待儿童事件视而不见,从而助长了虐童事件的发生。一些家庭里家长虐待儿童长达数年,直至酿成无法挽回的惨剧,邻居和相关知情人士却没有及时上报给相关部门,往往都是这种错误的观念作祟。

所以,杜绝虐童,得从根本上改变这些落后的观念,给孩子平等的机会,平等对待孩子,尊重孩子,积极倡导并重视孩子的价值与地位。

二、健全虐童的法律规范

我国原则禁止虐待儿童的法律法规很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都有提及,但是这些法律大多是倡导性的,缺乏实际操作性。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规定:禁止对未成年人实施家庭暴力,禁止虐待,遗弃未成年人。但在现实中,虐童案属于自述案件,儿童却根本没有独立表达诉求的能力,司法实践中不具备操作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提及了虐待罪,但却只限于家庭成员内的虐待,现实中幼儿园老师对儿童的伤害不在此列。例如被网络曝光的浙江温岭蓝孔雀幼儿园教师颜艳红虐童事件,颜艳红把幼童扔进垃圾桶,提起男童耳朵使其双脚离地,强迫男女童亲嘴,并将部分行为拍照上传网络,这一事件曝光后国人十分愤慨,社会影响很是恶劣,但温岭市公安局在经历立案、批捕后,向检察机关撤回案件随后在其官博上称:虐童事件经警方深入调查,根据罪刑法定原则,认为涉案当事人颜艳红不构成犯罪,现依法作出行政拘留十五日的处罚,羁押期限折抵行政拘留。就此事,网络上开展了一项调查,95.6%的网民支持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增设“虐童罪”,以刑罚方式来震慑惩戒施暴者。

虐待儿童也不仅是指身体伤害,1981年国际儿童福利联合会曾对“虐待儿童”作出如下分类:一.家庭成员忽视或者虐待儿童;二.有关机构忽视或者虐待儿童;三.家庭以外的剥削(童工,等);四.其他虐待方式。其中家庭成员忽视或者虐待又分为躯体虐待、忽视、待和心理情感虐待。很多人对谩骂、嘲笑、羞辱、恐吓儿童的行为不以为然,其实这些都构成了虐待儿童。

综上,建议国家增设虐待儿童的法案,细化虐待儿童的行为,通过法律执行、适用、监督等手段切实保护儿童免受伤害。

三、完善儿童权益的救助体系

保护儿童不受虐待,除了健全法制外,还应有大量的非政府机构参与和支持,相应的社会福利、救助机构和民间团体的加入,社会力量乃至更细微的社区力量也应被整合进来。儿童应该得到更多的关注,基层组织应对有留守儿童的家庭、离异家庭、单亲家庭等做相关登记,并分时段调查;医务工作者、教育工作者、社会工作者等一旦发现有儿童受虐及时向相关部门反映,预防虐待儿童的事件发生。

儿童是祖国的花朵和未来,给儿童创造一个安全快乐的童年,是全社会的目标和责任。

作者简介:杨桃莉(1982年12月―),女,陕西省宝鸡市人,西南交通大学保卫处职员。

上一篇:电商大佬们的平台化救赎 下一篇:谈如何指导小学生进行课外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