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乱世 第12期

时间:2022-10-12 08:46:08

改变所带来的不安全感,催动着几乎所有的芯片商“跑步”离开一个旧的时代。

跑进“新时代”

LSI逻辑公司原本是全球排名20位以外的一家专业的半导体供应商,但半年前的两次合并,彻底改变了这个为服务器提供硬盘存储的江湖老大简单而刻板的面目,故事的另两个主角,都是在消费电子领域颇有建树的技术类企业。

2007年1月,LSI还在赌城拉斯维加斯举办的国际消费电子展上,高谈消费电子市场的未来趋势,很快地,它就通过“把你的灵感变成下一个传奇”这样颠覆性的大幅形象广告,表达了自己对于即将来临的消费电子时代热情拥抱的姿态。考虑到半导体行业全球排名第一的英特尔,以及英特尔的主要对手AMD也在这么做,LSI的三色雪花徽标高密度地铺满上海地铁某些出入口的墙壁,就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早在一年多以前,英特尔就已经与40多家影像制作公司建立了合作关系,这种合作关系的建立是其新产品和平台化市场推广计划的一部分,这说明他们开始将重心放在家庭数码产品上。这个名为“欢跃”的新平台在2006年形成一股强劲的旋风,迅速席卷了全球IT界,英特尔由传统PC领域向消费电子战略大转型迈出第一步。为对抗英特尔,AMD也迅速抛出一个类似的“LIVE!”品牌,以低廉的价格和开放的平台设计赢回一部分眼球。

就在那个时候,微软正在推广一个名为Vista的新媒体软件包,也就是后来Windows Vista操作系统的前身,他们还与MTV合作准备建立自己的数码音乐软件Urge,用来与苹果公司的iTunes竞争。苹果公司呢?在2005年获得了两个大满贯――iPod热销和播客激增之后,乔布斯正在准备用造型奇特的iPhone颠覆通信领域的功能定义和审美标准。

“个人电脑的创新已经结束,这已是科技界的共识。的确,随着移动电话、视频游戏控制台和其它主流的计算设备一路领先,个人电脑时代本身很快就将结束,那是昨日的计算平台。”这是戴尔电脑公司的创始人尔迈克尔・戴尔在2006年6月所抱持的一个观点,相当的悲观。

实际上,个人电脑时代落幕的说法,早在1998年就出现了。当年9月,英国《经济学家》杂志载文称,“随着手持电脑、电视机顶置盒、智能移动电话、网络电脑等新一代操作简易、可靠性高的计算装置的迅速兴起,在未来5年中,个人电脑在计算机产业中的比重将不断下降,计算机发展史上个人电脑占主导地位的时代行将结束。”

不幸的是,这样的预测到了2001年,已经大部分应验了。在此之前,一年一度的“世界PC博览会”通常是展示IT业各领域,尤其是PC行业一些尖端和前沿技术的盛会,同时也是厂商们新产品的地方。而2001年的博览会却有很大不同,虽然也展示了不少与PC有关的新技术和新产品,但重点已经从个人电脑逐渐过渡到PDA(个人数字助理)及无线互联网设备等,甚至原来的名称都已是名不副实。

如果说《经济学家》的看法仅仅是媒体的一面之辞的话,那么代表着大部分业界人士的那次博览会,就几乎可以看作是一个时代的分水岭。

如今,几乎所有的芯片商都在梦想着自己的产品能m现在更多的屏幕,而不仅仅是个人电脑的液晶显示器上,他们对消费电子市场给予厚望,这一长串的名单包括三星、德州仪器、东芝、台积电、飞利浦……

改变所带来的不安全感,催动着他们“跑步”离开一个旧的时代。

旧秩序的分崩

上世纪80年代之前,一批制造业巨头一直牢牢控制着电脑从设计、生产到销售的各个环节,甚至还包括在他们的电脑上运行的大多数软件。但个人电脑应运而生,它采用标准化晶片生产,所用软件也很容易买到。个人电脑的开放式设计使得任何人都有可能涉足电脑生产,甚至个人也能“攒”出一台电脑。这在个人电脑行业引发了一场压缩成本、提高效率的生产竞赛,余波至今犹在。

众所周知,到最后,微软、英特尔和戴尔成为那一代IT乱世之中可以被看作巨人的符号,尤其是前两者结合所形成的Wintel联盟,成为全球IT界双赢的典型。

为了在个人电脑领域建立统治地位,三大巨头依赖于互相支持的商业模式。微软在软件中加入越来越多的功能,以鼓励用户不断升级到新版本的Windows和Office;英特尔制造越来越快的芯片,以运行新的软件;戴尔利用直销方式,以销售越来越便宜的电脑。“更多、更快、更便宜”成为一波接一波新电脑浪潮中不变的教条。

看看现在吧,微软下一代Windows系统Vista的开发进度被推后了几年,其原因是程序太大而无法驾驭,而谷歌则能够轻装上阵,在互联网上提供软件服务,更新的速度之快成本之低,是微软的一系列漏斗一样的补丁所无法提供的。

英特尔则已经达到速度的物理极限:更小、更快的芯片损耗太多的能量,AMD通过在一个芯片上设置多个速度较慢的处理器“内核”,从而获得了更优良的设计,并迫使英特尔改变路线。

同样,尽管戴尔的低成本生产方法现在仍旧十分管用。但问题是惠普和联想等其它企业已学会如何复制戴尔方法的优势,而其劣势――缺少销售和服务支持――则不断显现。

其它企业一旦找到从一个人们曾经认为被微软、英特尔和戴尔牢控的计算平台上获利的方法,旧的秩序便被打破了。

微软不得不想想如何在软件开发上效仿谷歌的做法,而不仅仅是让人们反复不断地下载那些看似有用实则臃肿的补丁;英特尔也在改变,除了将技术周期加速提前并更改技术路线外,它还在与最大中文搜索引擎百度在线联合开发针对英特尔平台在中国的网络搜索及相关应用程序。而戴尔则为了在服务上能够达到至少与竞争对手差不多的水准,开始削减其他方面的成本,芯片是其中一个,AMD的低价直接导致了戴尔和英特尔这对业内最亲密的联盟之一的日益弱化。

IT市场的竞争加剧乃至平面化,不再有波澜,大家转而开辟新的领域,是否就意味个人电脑时代结束了呢?比尔・盖茨和欧德宁这两个人可不同意,他们曾一起站起来反击这种论调,“显然没有,我们才刚刚开始”,盖茨还兼任着微软的首席软件设计师,欧德宁则是英特尔总裁兼首席执行官。他们相信,(个人电脑)将继续推动手机、数字播放器以及笔记本电脑等方兴未艾的领域的创新,电脑将同时扮演着沟通设备、广播、电视、电影院和影集等多重角色,并成为不可或缺的商务工具,帮助人们从网上获取所有信息及服务。

为了验证和证明这个结论,既有IT产业秩序下的巨头们争先恐后地用行动适应已经改变的规则,消费电子时代似乎是提前到来了。

是理想国吗?

幸好,摆在全球消费电子产品行业面前的是一个形势严峻的世界,换句话说,

是一个需要拯救的世界,整个行业的格局或许即将经历一场震动,就像20年前个人电脑业界曾体验过的那种阵痛,这是一个机会。

不断涌现的新技术、铺天盖地的新创企业和节节后退的产品售价正困扰着电子消费品行业。索尼、飞利浦电子等业内巨头的利润记录遭受重创,迫使他们思考下一步该迈向何方。这种压力与20年前电脑行业的情况相似,当时的形势导致电脑行业发生大规模整合。

如今,电视机、数码相机、音乐播放器、手机等各种电子消费品的零配件都已实现标准化,很容易批量生产,因此整机产品的生产门槛很低。在这种情况下,许多新公司开始向索尼等包揽全部生产环节的现有厂家发起了挑战,很多都是中国企业。

为应对这种局面,大型电子厂商纷纷紧紧控制利润最高的关键零部件。结果造成很多企业都在同样几个领域倾注大量资源搞自主研发,例如平板显示器和数码相机专用晶片等领域,而这又反过来导致市场上同类产品大量充斥。

对传统电子产品制造商来说,要开发独特的产品也变得不那么容易了,因为对现在的买家来讲,有最时尚的软件和内容跟拥有时髦的硬件同等重要。比如,苹果电脑的iPod音乐播放器就是电子消费品中以软件取胜的最佳范例,它在乐曲下载和管理方面的功能就让消费者感觉非常好用,而索尼的同类软件一向被认为非常单调。一些电子厂商现在也开始注意其产品类似电脑那样的升级功能了。

根据美国消费电子协会(简称CEA)的报告数据,2006年消费电子品销售额将可能达到1354亿美元,而前一年销售额为1220亿美元。正如上文所说,影像,包括手机、高清晰电视以及102英寸的液晶显示屏,在2001年拉斯维加斯的那次展览上占据了主要地位。“像是当之无愧的流行术语,2006年人们对影像领域的兴趣会越来越大,而音乐领域的增长也同样如此,很多人正在计划着如何从苹果的手中获得市场份额。”

电子产品生产商现在必须关注与消费者数字生活息息相关的3个主要屏幕:电脑、电视以及手机屏幕。当然还有正在兴起的第四个屏幕:iPod或是其他便携式媒体播放器。“当你开始考虑这3个屏幕时,你就必须将消费电子产品看成是一个更大的数码生态系统中的一部分。”这是哈佛商学院教授的忠告。

当然,电子消费品本身门类繁多,从大尺寸的背投电视机到钢笔大小的MP3播放器等,而且内含的关键零部件也比个人电脑多,这决定了消费电子行业最终不大可能整合到个人电脑行业那样的程度,但至少,整合已经开始了。

一种新生的富有生命力的技术正在如电视机和汽车一样迅速普及,而这种技术的生命力才进入第一阶段的末端。个人电脑时代真的结束了吗?也许它只是延伸到消费类电子时代而已,结束的并非个人电脑时代,无非是旧有的利益格局正在遭受史无前例的冲击。那么,可以套用邱吉尔的一句话了,你看到的“只是开始阶段的尾声”。

上一篇:亚洲病人――结构性衰弱症 下一篇:佐利克、世行与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