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英语无效教学行为及其对策

时间:2022-10-12 08:07:32

中职英语无效教学行为及其对策

摘要:中职英语课堂教学中,虽然教师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着不断的探索和改进,但通过对课堂教学实践过程的回顾性反思,笔者发现了很多低效甚至无效的教学行为。本文对出现无效教学行为的原因及其相应的改进措施进行了简要分析。

关键词:课堂教学 无效行为 无效备课 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7-0244-02

在中等职业教育教学中,教师普遍认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要比专业课程教学效果差,而笔者认为,在文化基础课程教学中,英语课程教学效果更不理想,经过最近几年不断反思和总结,笔者发现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其实一直存在着很多低效甚至无效教学行为,这些教学行为主要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这两个维度表现出来:

1 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无效或低效行为的具体表现

教师的“教”方面主要表现在教师教学理念的偏差、教师教学资源的匮乏、教师教学方法的低效或无效等。因此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会出现诸多无效或低效行为,具体表现为:

1.1无效备课

在备课过程中,教学内容没有被充分挖掘。由于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缺乏有效经验,在实施层面上便出现了教学内容的泛化现象,其突出表现就是学科味不浓,照本宣科,浮于表面,写教案就是抄袭教材内容,学科特有的价值没有被充分挖掘出来。

1.2无效讲授

①让学生填写的内容过多,时间过长,使一些缺乏良好的注意力记忆能力较差的学生遇到挫折。②讲授的时机不当。讲解时,没有给学生留下足够的独立思考的时间,在学生只是对题有一表象了解时,就开始讲解,学生没有自己的东西,就强加了教师的思路,长此以往,学生也就丧失了学习英语的兴趣。

1.3无效提问

①问题的无价值性。教师用一些过于琐碎的无意义的问题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诸如对不对,是不是这样的话充斥课堂,这不是教师的教学能力的低下,只是没认识到这些话所造成的课堂时间的流失,没有有意识的去改正。②设问引导是浅层次的。问题及问题之间缺少统筹考虑,这些问题明显具有“小碎步”的特点,问题与问题之间缺乏思维的空间,没有梯度,不能刺激学生的思维和探究的欲望,丧失了探究问题的基础.

1.4无效倾听

①没有耐心。有些课堂对走神的同学不是为了知识的理解而提问,而是为了惩罚而提问。既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又没有实质性的作用。教师应多一些亲切平和和耐心包容。②鼓励不足。当学生的见解,行为出错时,教师有时生硬的打断制止学生的话语,没有及时捕捉他们的情感体验,知识能力的细微变化,没有足够地引导学生多想多说,让学生在愉快中树立自信,掌握知识。

1.5缺少有效的课堂控制手段

在教学内容转换时缺少必要的措施,因而不能将学生的注意力及时地吸引到新的主题上来.此时的课堂有点处于失控状态。在教学设计中,对学生自由活动的质量、进度缺少统一的调控,一旦布置学生活动,整体上就陷入散乱状态,所以在结束某项活动时,教师应首先大声唤起学生的注意,接着就学生的操作情况作一个简短地激励性的评价,然后带领学生转入下一个环节的教学.

1.6传统教学方式的延续

在授课时还会不自觉地陷入以自我为中心的泥潭,忽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将学生活动形式化.当学生探究的结论与自己预设的不一致时,不给学生自我辨析的机会,没有从学生的观点出发因势利导,而是按自己的意愿把原来的设想进行下去,这样将会把学生可能产生的惊异、思考和探究瓦解掉了.

1.7无效作业

由于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学习效果不够理想,教师只能安排一些简单课后作业,多数作业无法实现巩固或提高学习效果目的。

2 出现无效教学行为的原因

学生“学”方面的无效主要与中职学生性格特点、学生英语基础、学生学习英语方法等方面密切相关。中职学生多数对于学习文化理论课程缺乏明确目标,只是为了考试通过,对英语学习只是疲于应付,缺乏兴趣,导致很多学生学习态度不够端正,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普遍较短,如果还是象在中学时学习英语课程,势必无法吸引学生注意力,教师总是像纤夫一样拖着学生完成教学进程,课堂教学效果很低。

中职学生的英语基础普遍薄弱,很多初中该掌握的知识已经遗忘或似曾相识,再接触更深层次的知识就显得很艰难,甚至有些学生对老师的教学内容似懂非懂或不知所云。

由于学生在中学时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缺乏有效的学习方法,不能按老师的要求进行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巩固。

学生不能够及时地记忆英语词汇和语法知识,导致学生的学习结果不理想,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很多教学行为显得低效或无效。

3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途径

针对上述无效教学行为和低效教学效果,如何从教师教的角度和学生学的角度提升教学效果,实现有效教学成为我们中职英语教学的一大课题,也是必须解决的难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逐步提升有效课堂:

3.1明确教学目标,有效融合三维目标

①学会分解与整合。善于将课时目标分解成不同的环节目标。必须时时有目标意识,并把这一意识贯彻到每一个细小的环节中去,同时每一节课的课时目标必须放到学段目标、单元目标中加以考虑,把课时目标分割成为每个环节的目标,教学设计要从目标达成的角度对教学过程中的每个环节进行思考。甚至,教师对每一句话、每一个问题、每一个动作都要精心的设计,以防多出无效或低效的语言、问题、教学过程。②目标要有弹性。在制定教学的环节目标要考虑不同学生的不同程度,“上不封顶,下要保底”的定位,既不能把教学目标定得过于简单,没有一定挑战性;也不能一味地拔高教学要求,使大部分学生雾里看花,失去的教学全员意识,忽视学生认知规律。

3.2把握内容探索空间,挖掘生成亮点的资源

①教案预设学生在学习新知识前,并不是一张“白纸”,他们或多或少地积累了一定的知识、经验。教师在备课时要了解:学生在学习这部分新知识前,已经具备哪些知识与经验,他们可能会出现哪些理解?他们觉得困难的是什么等等?②合理调控。在探究新知时,根据需要,组织学生进行自主独立的尝试或小组合作讨论、操作等活动,尤其教学中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选择生成材料时善于分清主次,不平均用力,呈现的顺序,也要考虑精密,不能太随意。②有效指导。围绕探究问题来观察操作材料的特殊性,注意操作方法与顺序。帮助基础比较薄弱、听说能力比较差的学生及时给予点拨,鼓励思维敏捷的学生多纬度的思考,使思维既有深度也有广度。

3.3精心进行课堂提问,优化呈现反馈过程

①课堂提问不能太难或太易。心理学上把人的认知水平划分为三个层次:“已知区”、 “最近发展区”“未知区”。课堂提问不宜过多地停留在“已知区”和“未知区”,即不能太难或太易。应在“已知区”和“最近发展区”的结合点,即知识的生长点上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这样有助于学生进行积极地思考,通过交流争辩使认知结构中的“最近发展区”上升为“已知区”。②合理进行教学反馈。数学课堂的教学反馈要注重学习过程与思维过程的展示,同时结合口头表述针对重点、难点部分,涉及的学生可以多些,教师可用教学手段进行强调与突出。条件允许,若有实物投影,反馈时就应该选择典型的学习材料在展台上放映与叙述;若需要对比分析,在巡视过程中请学生抄写在黑板上进行交流与分析。

3.4改变教学手段,改进教学方法

通过多媒体和互动教学手段,吸引学生课堂注意力,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中心,精讲多练,创设情境,鼓励学生用英语积极思维,提高学生学习英语兴趣。

当然在中职英语教学中从无效课堂转变成有效课堂是一个比较艰难和渐进过程,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必须结合学生实际,因势利导,因材施教,设计出适应所教学生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才有可能改变现状,真正实现有效教学。

上一篇:WB36钢种焊接工艺浅析 下一篇:解析“数形结合”对于高中代数解题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