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下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的模块化探索

时间:2022-10-12 07:57:03

网络环境下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的模块化探索

网络时代的到来为中小学教师培训提供了全新的发展思路和先进的物质条件,在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的指导思想下,基于互联网的远程培训模式应运而生,网络教学平台与管理平台日趋完善。但如果没有丰富、合理、高效的网络课程,基于网络平台的教师培训就会成为“无水之源、无本之木”,本文基于教师培训课程现状谈谈其存在的问题及相应的探索与实践。

一、教师培训网络课程存在的问题

1. 网络课程数量相对不足

以天津市为例,自实施网络远程培训以来,通过合作共建、引进和授权使用等方式,共形成网络课程约200门,但参训教师还是感觉缺少足够的高质量的课程供其选择。另外,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相关规定对在职教师岗位培训的学时要求,由“培训时间每五年累计不少于240学时”调整为“每五年累计培训时间不少于360学时”,在所有在职教师每五年轮训一次的要求下,如果没有足够的课程提供保障,且不对课程加以区分调整,不同周期内网络课程的重复选择与学习将不可避免。

2. 网络课程内容质量不高

(1)部分网络课程仍存在简单的教材搬家、课堂搬家的现象

一些网络课程直接将书本教材一字不落地转化为网页,还有一些将讲座直接转化为视频课程,学习者从这两类课程中提取有用信息通常需要耗费大量时间。

(2)课程内容脱离中小学教师教学工作实践

教师培训网络课程的设计开发者多为高校中的学科领域专家和课程研究人员,他们中的许多人并不十分熟悉基础教育一线的教学情况,导致在培训过程中理论与实践明显成为“两张皮”,很难学以致用。

(3)课程内容脱离教师的实际需求

从教师培训网络课程开发的主体看,中小学教师基本被排斥在课程开发过程之外,这样的课程很难满足中小学教师的现实需要。当前的教师培训网络课程设置,更多地偏重于对理论知识的传授,缺少对实践能力的培养。事实上,中小学教师迫切地需要能够对其实践给予切实指导的知识。

(4)课程内容脱离教师的已有经验

与职前教育不同,参加职后继续教育的教师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正是他们建构新知识的基础,但现有网络课程的开发设计往往忽略了这一点。

3. 网络课程衔接不畅

教师职后培训阶段的课程设置不同于职前培养阶段,它应该是建立在职前教育课程基础上的扩展和延伸,如果不能处理好二者在课程设置上的关系,就很可能造成课程内容的重复或缺失。例如,职后重复学习职前学过的课程内容,或者由于师资力量、课程资源、教学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职前未能开设的课程职后也没学到。

此外,职后培训课程体系内部结构层次性差,课程的横向连续性不足、纵向衔接性不够,造成课程内容的交叉重复或缺失,影响教师培训课程的整体功能。

4. 网络课程资源缺乏有效整合

教育现代化要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资源配置合理、高效、可行,最重要的教育资源便是课程资源。网络环境下的教师培训实践中,网络课程资源零散、杂乱,有效资源闲置、浪费的现象颇为严重。

二、模块化课程探索

面对教师培训网络课程低水平重复建设,内容空泛、肤浅、滞后,课程资源开发利用殆尽等问题日渐突出的现状,同时随着网络课程越建越多,网络培训逐渐深化,网络课程的开发建设难度日益增加、空间越发狭小,如何在网络环境下,保证制度化的教师培训长期而有效地开展下去,这需要我们认真思索网络课程建设的方式。

1. 什么是模块化课程

模块化课程(module curriculum)这一概念始见于20世纪80年代初的英国课程研究和编制文献。很快,这一概念就迅速地进入了英国大中学校和各种职业教育机构,成为英国许多学校采用的一种课程新形态[1]。

模块化课程的关键在于“模块”一词,它的原意为建筑施工中使用的标准砌块,后被应用于计算机科学,译为模块或组建,指软件和完整程序中可以组合、更换的标准单元、组件和子程序[2]。在计算机科学中,模块化是指一个系统或程序,由若干彼此具有一定独立性、完整性,又有一定联系的部分组成,既能发挥整体功能,又能发挥各个部分的独特功能,其优点在于易于修订、编制和调试。模块化课程就是引用计算机科学中程序模块化的概念和编制原则对课程进行设计。

2. 模块化课程建设探索

模块化课程的基本组成单位是短小但完整、独立的课程模块,每个模块都以一个特定的主题为核心,都有明确且独立的教学目标、内容和考核评价,各个模块又与同一课程下的其他模块发生关系。各个模块按照课程所要实现的总体目标进行设置,并按照各自的地位作用进行有逻辑的排序或组合。这样,模块更加具体且富有针对性,课程更加系统且完整。以教师培训中的教育研究方法为例,可以分解为比较研究法、实验研究法、如何做研究设计、如何做叙事研究、如何分析研究结果等若干模块。基础性、实践性等不同模块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实现教学目标。一门完整的模块课程也可以由来自不同学科领域的模块构成。传播学、社会学、逻辑学等学科中的相关内容也可以模块的形态纳入到教师培训课程中。

在模块化课程体系下,参训教师不必再选择一门或几门庞大的课程,而是可以直接选择课程模块,每门课程修满一定数量的模块并通过模块考核即可获得该门课程的成绩。

模块化课程的开发主体可以不再单纯依赖高校和教师培训机构,而是让中小学一线教师和教研员都有机会亲身参与课程开发。总之,不同的课程模块,可由不同人群开发,各施所长。

3. 模块化课程的优势

(1)从课程本身看

第一,可以扩大课程数量。模块化课程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和适应性,有利于课程内容的及时更新与完善。通过对模块的删减、新增、修订来调整课程重心,不断提供新内容、新方法,甚至组织全新的课程,可以很大程度上缓解以往面临的“用过的课程难以再用,新建课程只能另起炉灶,可开发的课程越来越少”的局面。

第二,可以提高课程质量。模块化课程开发主体的扩充、课程形态的改变、选择空间的增加、课程及模块设计思路的改变等都使课程尽可能地贴近了教师的实践工作与实际需求。模块化的网络课程朝着更深更宽的层次发展,可以有效地提高课程的针对性、实用性、实践性,进而提高课程质量。

第三,可以更好地衔接课程。模块化课程的综合性和相对独立性有利于明确模块与课程整体的逻辑关系,以及模块在课程中的价值与作用。通过模块之间的补充、衔接能促进课程之间良好的衔接。

第四,可以有效地整合各类课程资源。在信息化手段与内容迅猛发展的当今社会,资源并不稀缺,关键在于如何对各种资源进行合理并有效的整合利用。模块化的课程开发恰恰可以将丰富的课程资源运用到各模块之中以改善这一问题。

(2)从学习者的角度看

第一,能够引起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模块化课程的内容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逐渐连续扩展的方式更容易引起学习者的兴趣。学习者可以结合已有经验通过循序渐进或拓展延伸的方式扩充所学,使学习者有足够的内驱力,更加符合成人学习的特点。

第二,能够保持学习者的学习热情。课程模块通常信息容量较小,又有明确的目标。相比完整的课程,完成模块学习所需时间较短、任务量较小,学习者不必耗费多余精力在自己并不需要或不感兴趣的学习内容上,有利于在学习阶段始终保持较高的学习热情。

第三,能够适应不同阶段不同层次学习者的需求。模块化课程有利于学习者选择最需要、最感兴趣的学习内容。每位教师在各自的专业成长阶段有着不尽相同的需求,一位处在职业成熟阶段的教师可能在完成一项教育科研课题时更需要叙事研究的相关知识与方法。如果说学习者的动机与学习效果呈正相关,那么一定程度内课程模块的自由选择将有利于提高参训教师的学习效果。

模块化课程的开发建设还只是一种探索与设想,是否所有的教师培训网络课程都适用于模块化的形态进行开发,正在使用的网络教学平台和管理平台如何配合模块化课程的设置与实施,都是值得进一步思考和验证的问题。

参考文献:

[1][2]张民选.模块课程:现代课程中的新概念、新形态[J].比较教育研究,1993(6).

(作者单位:天津师范大学)

上一篇:浮躁风里的图书质量堪忧 下一篇:给青春情感以人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