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空间结构的多元化与相对集聚

时间:2022-10-12 07:20:08

城市空间结构的多元化与相对集聚

摘 要: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城市职能不断完善,城市的空间结构也在向多元化方向发展。通过分析当前城市公共空间建设存在单一化倾向,指出只有多元化道路才是城市良性发展的方向。同时由于城市要追求经济效益,要求功能区也要相对集聚。

关键词:城市空间;多样化;集聚

一、引言

根据景观生态学的理论,系统的稳定在于它的多元化。一个稳定而发展的系统本质上是一个复合系统,只有这种复合性才会形

成系统内部的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的合理流动,才能促使系统的演化、发展与动态平衡。从这个角度而言,城市就是作为这样一种复合的系统而存在的,多样性是城市存在与发展的基础和特征。城市空间结构,既是城市物质条件的组成部分,也是城市多样生活的重要载体,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生活环境的要求日益复杂多样,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和建设理应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但在各种因素影响下,城市空间结构存在着很多不合理的地方,如何使城市的空间结构朝着良性的轨道发展,是城市地理学发展的一个重

要方向。

二、我国城市空间结构存在的问题

建国之后,由于我国城市实行的是自上而下的组织形式和管

理模式,行政管理职能是城市公共空间所承担的主要职能,因此,城市的公共空间的基本职能主要蜕变为交通和政治职能,而经济

职能和文化职能则依附于政治职能,城市空间结构的集中程度非

常高。直到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管理体制的变革,城市公共空间才开始重新恢复其在城市中的正常功能。但就整体而言,由于历史遗留的问题和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城市空间结构仍然存在一些

问题。

1.商业中心模式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城市建设行为市场化程度的

进一步提高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得人们的消费意识迅速提高。各级政府为了繁荣经济,“消费主义”逐渐成为各个地方政府主导城

市建设的核心价值观。城市建设行为最显著的特征是各种高回报率的商业性建筑类型在城市中大量兴建,而影响到城市公共空间

的建设则是以兴建各类高度商业化的街道、广场、商业综合体等为主,在各大城市中心均形成了不同规模的“商业中心式”城市公共空间,在各地都建立了专门的商业街。如,长沙的黄兴路、上海的南京路等。无疑,这种空间模式要比单一的以行政中心为核心的空间模式要进步很多。但因为这种建设行为过度地放大了商业、消费在城市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原本应该具有多种功能的城市公

共空间所容纳的公共生活和公共行为变得单一化了,使城市公共

空间存在于城市的目的变成了单一的“一切为了销售”。而城市公共空间作为城市公众主要的活动载体,本应是为不同的生活方式

提供相应的场所,而现在为了追求消费、追求利润,极端地以一种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来替代其他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甚至压缩

其他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的空间,这样的城市由于其系统中的异

质元素的城市公共空间因功能和组成结构的趋同性而呈现出单一性的特征,异质性特征逐渐减弱和消逝,这样自然会出现无论天南地北,城市的差异性越来越小,城市的特色逐渐消逝的情况。

2.城市空间结构的单一性导致的接纳人口的单一性

日本学者丸山孙郎从生物共生控制论角度提出了异质共生理论,认为在自然界生存最久的并不是最强壮的生物,而是最能与其他生物共生并能与环境协同进化的生物。这一理论应用于城市空间结构的建设,则要求城市空间结构要向多元化发展,只有实现城市空间结构的多元化才能实现文化的多元性,从而实现人口的

多元化和文化的多样性。城市从其出现之日就是作为一个具有不同需求的各个社会阶层多元共生的聚居体而存在,其本质就是众多的异质性元素共生的一个场所,因此城市天生就是个充满各种异质且能共生的系统。而我们目前的城市建设行为,尤其是公共空间的建设所形成的巨大规模的“商业中心式”基本模式,基于获得高额利润和回报的目的,其主要是服务于中上阶层,是针对中上层阶层的需求而设计、建设的,而对普通的平民阶层的需求则是不够重视甚至是刻意忽视的。这样就对居住在城市的大部分居民造成了一种无形的社会隔离,使得本应该分享这些公共空间的市民却

被隔离在这些公共空间之外。同时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迅猛推进,原本满足其他阶层城市居民的一些公共空间也以各种借口被吞噬。中下层居民的公共空间被逐渐地压缩、蚕食,最终消失。在这里,似乎城市建设的主导者忘记了这个城市不仅仅是属于他们这

一个阶层的,城市不只是那些有着豪华住宅,开着小汽车,享受着城市最好的物质条件的阶层享受的天地。这个城市同样也是属于那些每日为自己温饱衣食而忙碌的中下层居民的。他们似乎忘了城市是一个共生体,缺了哪部分阶层的居民,这个城市都会出现解体和消亡的可能。谋求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是人类得以生存的基本条件,但是伴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这种谋求利益最大化逐渐被限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那就是不得以损害和牺牲他人利益

为代价和前提。这是因为人们意识到整个人类社会就是一个共生体,妄图去推行自己的价值观和利益,压缩和损害其他人的生存空间,最终只会损害到自己的生存基础。

3.多元化前提下的相对集聚现象

虽然我们提倡城市的空间结构的多元化发展,但是就一个功

能区而言,功能的高度集聚,对城市的发展也是必要的。当今服务业集聚区是当今服务业中的新型业态和服务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它是具有多种类型和功能,按照当今经营管理理念,同类或相关服务业企业集聚互动,形成的具有较强资源整合和辐射带动功能的

集聚区域的总称。

2004年上海市率先引入集聚区的概念,并基于上海城市经济特色,把集聚区定义为微型CBD,主要指商务楼宇、星级宾馆及相关休闲、生活配套设施较为集中,商务、生态和人文环境协调,具有较强吸引国内外现代服务业知名企业集聚能力的区域。当前,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正逐步从单一概念,转变为一个具有丰富内涵和外

延的完整体系。它具有统一规划、产业特色鲜明、核心业态优势突出、空间相对集中、发展集约、资源共享的特点。

由于城市公共空间在城市生活中的重要性,因此其表现出的

多样性的特征对城市系统的稳定和演化有着积极的作用,而城市

公共空间的多样性主要取决于该空间所容纳的社会活动和行为以及其所服务的人群。如果这两者均能保证多元化,则城市公共空间就能呈现出多样性的特征。但是由于在我国目前市场经济浪潮下,过分追求利润和回报,使得本该作为非牟利性的公共设施和公共

场所的建设行为,变为一种巨大的牟利机器,这必然会给城市空间的系统带来不良的影响,进而影响城市居民的生活。因此,如何处理城市空间结构的多元化与相对集聚的关系,值得我们进一步深

入的分析。所谓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本文所做的分析,旨在提出这一问题,希望在今后的城市建设中,作为城市建设的主导者们能有更为长远的眼光和广阔的视野,从而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系统的

角度去把握城市的各类建设,这样城市才能真正实现良性的、可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范文莉.当代城市空间发展的前瞻性理论与设计[J].东南大学出版社,2011-07-01.

(作者单位 山东省新泰市第一中学)

上一篇:复合型与实践型工程项目管理教学模式探索 下一篇:UC Berkeley能源与环境课程教学观察与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