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区位商分析贵州装备制造业集聚现状

时间:2022-10-12 06:34:00

基于区位商分析贵州装备制造业集聚现状

摘要:装备制造业代表着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科技水平和工业实力,装备制造业产业集聚发展与地区经济发展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本文结合产业集聚理论分析贵州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并为加快贵州装备制造业集聚发展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装备制造业;产业集聚;贵州

1.引言从事相同或相似产业企业在地理上集聚,形成既竞争又合作的有机联系,同时能相对于单个企业而言有较强的竞争力,这样的产业模式称之为产业集聚。英国著名经济学家马歇尔(1890)曾提出 “内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规模经济”的概念,认为追求外部规模经济是企业地理集中从而形成产业集聚的重要原因。迈克尔•波尔(1998)提出产业集聚是一种松散的价值体系,并且具有有效性和灵活性的特征,可以产生竞争优势。而装备制造业的概念为中国独有,199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正式提出“装备制造业”一词,并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1]纵观整个工业体系,装备制造业是基础和核心,为国民经济和国防安全提供技术装备,能够提供国民经济各部门进行扩大再生产所需的工具,其需求弹性大、产业关联度高、对经济具有较强的带动作用。贵州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可以追溯到上世纪国家“三线建设”时期军工基地的迁入,并形成的航空、航天、电子三大军工基地,主要聚集在贵阳、遵义、安顺三市。不过由于长期以来贵州省经济社会发展远滞后于全国,装备制造业在贵州的发展也相对缓慢,随着近年来得益于有利于贵州省发展的政策的不断释放,如《国务院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促进贵州省装备制造业加快发展的通知》等,以及贵州省自身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装备制造业在贵州迎来难得的发展春天,保持了较为快速的发展期。2.贵州省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规定,装备制造业产品分属于金属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和仪器仪表制造业,八个大类223个小类。①贵州省装备制造业发展晚、起步低、底子薄,可谓是“先天不足”。但随着近年来政府释放的利好政策,以及实施“工业强省”战略的带动下,贵州省装备制造业取得了一定的发展,已经成为了贵州省工业的支柱产业,且发展前景良好。从贵州工业总体发展情况来看,2007年至2012年间,全省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107.10亿元,比2007年增长43.22%,以2012年为例,装备制造业增加值仅次于采矿业(523.8亿元)、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301.42亿元)、饮料制造业(378.82亿元)、烟草制造业(246.89亿元)、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109.43亿元)居第六位;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企业实现工业生产总值531.28亿元,比2007年增长100.92%。从装备制造业内各行业来看,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金属制品业得到较快发展,其中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所占份量最重,分别占装备制造业工业增加值、工业生产总值的35%以上和占35%以上,这原于贵州军工行业中的航空、航天产业,以及近年来汽车、特种车工业的发展;其次为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分别占工业增加量、工业生产总量的10%左右和19%左右;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金属制品业在贵州取得了稳定快速的发展,2012年的行业工业增加值为2007年的336%,年均增速33.7%,行业工业总值为2007年的367%,年均增速38.1%,基于贵州拥有金属制品业所需的丰富的金属矿产原材料,方便且成本低廉。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发展占工业发展比重趋于平缓,而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制造业此三个行业相对较弱。从生产产品来看,基本形成了飞机及飞机零部件、汽车及汽车零部件、工程机械及零部件、精密数控装备及功能部件、电子元器件和电力装备、铁路车辆及备件、新装备及配套零部件等七大系列产品。[4]3.贵州装备制造业产业集聚发展情况界定行业集中度的方法指标有许多中,笔者采用区位商法对贵州装备制造业集聚发展现状进行测度。区位商(Location Quotient, 简称LQ),常被运用于反映某一产业部门的专业化程度,它能体现出区域优势产业的状况。本文将贵州省装备制造各部门与贵州省规模以上工业生产总值之比跟全国装备制造各部门与全国规模以上工业生产总值之比进行比较,计算公式如下:LQij= Lij/∑ mi=1 Lij∑ mj=1 Lij/∑ ni=1 ∑ mj=1 Lij 其中,I――第i个地区(i=1,2,3…n);J――第j个地区(i=1,2,3…n);Lij――第i个地区,第j个行业的产值;LQij――i地区J行业的区位商当LQij>1,说明第i产业在第j区域是优势产业,其专业化生产水平要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且值越大代表的优势程度越明显;当LQij

20052006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金属制品业0.42 0.34 0.49 0.64 0.48 0.35 0.32 0.33

通用设备制造业0.19 0.18 0.20 0.17 0.15 0.15 0.23 0.16

专用设备制造业0.38 0.44 0.43 0.27 0.30 0.28 0.23 0.19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0.65 0.58 0.56 0.53 0.55 0.43 0.42 0.45 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0.43 0.33 0.34 0.31 0.31 0.29 0.28 0.22

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0.15 0.11 0.11 0.11 0.14 0.13 0.11 0.13

仪器仪表制造业0.22 0.20 0.25 0.20 0.27 0.24 0.21 0.19 装备制造业0.34 0.30 0.31 0.30 0.31 0.27 0.26 0.25

从数据来看,各行业区位商值均低于1,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可以说贵州装备制造业并未形成具有规模优势和比较优势的产业集聚。具体从各行业情况看,航空装备制造业的强力带动下,从属于交通运输设备中的航空、航天产业具有一定集聚度,与其他行业相比,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的区位商明显高于其他行业,但也存在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多集中于零部件生产,存在缺乏龙头产品,国有企业与地方大小企业之间的缺乏联动,产业集聚发展不均衡的现实问题。金属制品业的产业集聚在贵州装备制造业中排名第二,是基于贵州本土金属矿藏资源丰富的因素,相关企业获取原材料便捷、价廉,但同样也存在高级产业集聚缺失的情况。而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制造业区位商在0.2左右,行业优势不明显,本土缺乏相关专业人才支持、科研投入弱、技术支持力度弱。但同时,应该注意到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的区位商整体是呈下降趋势的,表明该行业集中度正逐步减弱,且整个装备制造业区位商也呈下降趋势,集中度正逐步减弱,应该引起重视。总的来说,与全国水平相比,贵州省工业发展水平很低,各行业对装备制造业需求拉动不强,同时由于自身实力薄弱、研发能力落后、科研投入不足等原因,贵州装备制造业想要突出重围,跨越发展,任重道远。

4.结论与建议

4.1突出资源优势,发展特色装备工业。2012年初的《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将贵州定位为“全国重要的能源基地、资源深加工基地、特色轻工业基地、以航空航天为重点的装备制造基地和西南重要陆路交通枢纽”。能源基地、资源深加工基地和陆路交通枢纽均是由于贵州独有的自然因素而决定的,而航空航天为重点的装备制造基地是基于行业基础和未来发展规划而决定,应把握发展机遇期。目前,贵州省装备制造业多以初级低端产品和半成品生产为主,生产链不长、规模不大,应先确立产业体系中的基础性地位。贵州省矿产资源丰富,同时贵州省能源充足,水电火电并举,电力供应有保障,具有资源转化优势。按市场经济的运作模式,依托本地区资源和工农业条件,发展具有地区特点的产业领域,诸如能矿装备、工程机械、农用机械等,努力提升区域专业化水平,加快区域产业优势形成,提高工业的规模化水平。

4.2强化技术创新,提高产业技术水平。装备制造业对于知识和技术有着很强的依赖性,尤其是其中的高技术行业,而贵州省高端人才资源非常欠缺,且省内人才培养不够,对于产业科技投入力度也十分有限。政府应加强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实验室、相关企业科学研究方面的扶持力度,同时,积极采取“引进来,走出去”的战略,引进外来人才,同时积极与外省科研机构合作联合培养人才。贵州作为装备制造业领域的后发者,可以采取技术引进和自主创新的模式。特别是对于实力较为雄厚的军工企业、国有企业而言,应积极构建本企业的技术创新模式,使企业有能力参与全国甚至国际竞争。4.3构建以军工企业为主体的军民结合型装备制造基地。制定装备制造业产业集聚政策,要在历史的发展基础上考虑现实的约束条件。贵州的国防军工工业是在特殊年代和特殊国际环境背景下由外部迁入,这些外来军工企业存在与本地原有产业融合度不高、嵌入型突出的矛盾。在发展中,应做到积极协调,将军工企业的发展与本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相融合,鼓励地方科研单位和军工科研院所的合作,做到军民合作、军民结合。

本文受贵州大学经济学院2014年创新基金资助

参考文献:

[1]中央经济工作会议[N].经济日报.1998.12.10 第一版

[2]王缉慈. 超越集群――关于中国产业集聚问题的看法[J].上海城市规划.2012.1

注解:

①此分类按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1)分

上一篇:论我国行政合同的解决路径 下一篇:关于高等数学的应用能力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