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例小儿高热的护理体会

时间:2022-10-12 06:23:42

103例小儿高热的护理体会

【摘 要】目的:探讨个性化护理在小儿高热中的应用。方法:选择我科近期收治的103例小儿高热患儿,采用个性化护理方案,通过饮食护理、皮肤护理、物理降温、中医中药降温、高热惊厥的预防等方案观察护理疗效。结果:103例小儿高热患儿中,经对症治疗及个性化护理后,仅2例发生高热惊厥,但均成功缓解治疗,无并发症发生。结论:有针对性的选择降温措施有利于防止高热惊厥的发生。

【关键词】小儿高热,高热惊厥,降温措施,个性化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0376―02

小儿高热是指各种原因所致的体温在39.0℃以上的发热,是小儿常见的急症之一,多数经过及时处理后预后良好,但若处理不及时,可能导致脱水、休克、脑水肿、败血症等,使病情加重、影响儿童智力发育,特别严重者还可能并发呼吸循环衰竭死亡[1]。我科从2012年1月-2012年12月共收治高热患儿共103例,经积极治疗和护理后均痊愈,未出现不良后果,现将护理体会总结报道于下。

1 临床资料

高热患儿103例, 其中男62例, 女41例。年龄2个月~7岁, 其中6个月以内14例, 6个月~3岁72例,3岁以上17例。体温39.1℃~40.0℃77例, 40℃以上26例。上呼吸道感染65例, 肺炎、毛细支气管炎28例, 急性胃肠炎10例。

2 护理体会

2.1 环境要求和饮食护理:要保持安静、整洁的环境,限制患儿及家属出入,以保证患儿充足的睡眠,减少不必要的刺激,防止诱发高热惊厥。空气应保持流通,室内温度以22℃左右为宜,避免强光照射。患儿发热时新陈代谢加快, 营养物质和水分、电解质的消耗大大增加, 应根据患儿的出入量估计患儿的失水量,并在饮食中给予补充。应给予易消化吸收且营养丰富的食物, 补充所丢失的维生素和电解质, 多饮水和吃水果,如人乳、牛乳、米汤、蛋花汤、菜汤、果汁、稀饭、面条等食品。多喝水可促使多排尿, 通过排尿有利于降温和毒素的排泄, 最好饮用温开水, 有利于出汗,同时需注意,高热时由于感染导致胃肠道蠕动功能减弱,应避免强求患儿大量进食而导致患儿胃肠负担过重。

2.2 皮肤和口腔护理发热患儿不宜穿盖过厚,若汗出过多应当勤换衣裤,保持衣裤的干燥,同时给予温水擦浴,清洁皮肤,防止发生皮肤感染。应经常更换衣褥以及被罩、褥单。高热时唾液分泌减少,口腔内残余食物易发酵,可能引起口腔感染, 要做到严格的口腔护理,饭后喂少量的温开水以清洗口腔,配合的患儿用温水或生理盐水漱口。仔细观察有无溃疡,已有溃疡者,局部给予口腔消毒剂喷涂。

2.3 物理降温 定时检测体温变化,体温升高时采取以下措施。

2.3.1 头部冷敷或冰袋降温:头部冷敷一般适合于发热早期,可以降温并减少脑细胞耗氧量。

2.3.1.1将用凉水浸湿过的毛巾或冰袋(用小毛巾包裹)敷在患儿前额,每隔10min~15 min更换1次。

2.3.1.2使用退热贴: 体温大于37.5℃时贴在患儿前额。4-6小时更换1次。

2.3.1.3使用走珠退热器:把走珠置于患儿额头,太阳穴,颈部,腋窝,等人体大动脉经过的部位的皮肤表面来回涂抹,每个部位2-3次。

2.3.2 温水、酒精擦浴:采用温水浴,水温比患儿体温低1%左右,该方法可促使患儿皮肤表面的毛细血管扩张,加速热量的散发,温水擦浴时如患儿出现皮肤苍白、发凉应立即停止,并立即保暖。酒精擦浴一般使用30%~50%的酒精,在患儿的腋窝、腹股沟部位以及四肢进行擦浴,利用乙醇挥发的特性,在乙醇挥发的同时带走热量。但需要注意的是,后颈部和前胸腹部不能进行擦浴,对于新生儿以及患出疹性疾病的患儿也不宜擦浴。在擦浴的同时需严密观察患儿的一般情况,如皮肤颜色、呼吸、脉搏等。

2.3.3 冷盐水灌肠:利用较体温低的冷盐水进行灌肠,可促进肠道温度的下降,同时可通便,对于感染性发热在常规降温无效时使用效果良好。一般用冷盐水100~300ml灌肠,灌入后需用手将患儿夹紧10min左右,防止盐水排出,若不到10min就溢出,需要重复灌肠。

2.4 药物降温

2.4.1 25%安乃近溶液滴鼻简便有效,适用于5个月~5岁患儿,每次1~2滴,滴入鼻腔,一般1h以内即可降低体温。

2.4.2 也可选用口服药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混悬液等药, 但用量不宜过大,间隔时间不宜过短,遵医嘱执行, 以免引起大汗促使低血容量性休克的发生。

2.4.3 小儿退热栓适用于5岁以下、体温在39℃以上小儿,每次半粒到1粒,塞入,4h~6h使用1次,1d不超过3次。同时需要注意水分的补充。

2.4.4 肌肉注射安乃近(10mg/kg)、或氯丙嗪、异丙嗪(每次0.5~1mg/kg),在小儿高热明显时遵医嘱执行。

2.5 中医中药降温

口服中药中一些常用的芳香开窍类中成药如紫雪丹、安宫牛黄丸、至宝丹等可以在超高热伴有惊厥抽搐、神昏谵语时选用。具有疏风解表、清热解毒之功效。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石膏具有较强的退热作用,黄芩具有抑菌抗病毒作用,柴胡水牛角可镇静抗惊厥。临床上也可将上述具有退热解毒的药品熬制后采用和冷盐水灌肠类似的方法进行保留灌肠,常常可取得较好的疗效。

2.6 高热惊厥的预防和护理

对超高热或以前有发作过惊厥的的患儿,以及有发热时四肢冰冷等惊厥先兆的患儿,要严密观察,尽量派专人护理,随时备好急救物品(如纱布包裹的压舌板、开口器等)和药品(各类止惊药物)。一旦发生小儿惊厥,应保持呼吸道通畅,将患儿置于平卧位,并去掉枕头,将小儿头偏向一侧,解开衣被,去除口腔分泌物,防止窒息,给予吸氧,氧流量为0.5~1.5L/min。在小儿上下唇之间垫入裹有纱布的压舌板。药物止惊通常地西泮为首选药物,0.3~0.5mg/kg,幼儿一次剂量不超过5mg,婴儿不超过2mg, 缓慢静注,必要时15min后重复一次,24h 内可重复应用2~4 次,甚至静脉滴注,直至发作停止。新生儿惊厥时首选苯巴比妥, 15~30mg/kg静脉推注, 无效时可再用10mg/kg。也可用10%水合氯醛, 每次0.5ml/kg, 最大剂量10ml,加等量生理盐水保留灌肠, 作用较快。

3 结果:103例小儿高热患儿中,经对症治疗及个性化护理后,仅2例发生高热惊厥,但均成功缓解治疗,无并发症发生。

4 小结

发热是儿科常见的急症之一。一方面,发热是人体防御疾病的保护性生理反应,但另一方面,过高过久的发热可造成惊厥、脱水、循环衰竭等不良反应,因此,需要积极有效地对发热进行及时处理。在处理发热的同时,应首先了解患儿的基础疾病,保证所采取的护理措施正确得当,比如:高热时伴有寒战,或四肢震颤,或烦躁,要警惕惊厥发生的可能[2];若为急性胃肠炎患者,要重点观察大便颜色、次数、有无粘液;呼吸系统感染的患儿要观察有无合并呼吸困难、口唇发绀等呼吸衰竭的征象[3];皮肤丘疹的及时发现对部分传染性疾病如麻疹、水痘等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在此基础上,根据上述降温措施的各自特点有针对性的进行选择。物理降温操作简便,无明显副作用,但降温效果有限;药物退热作用迅速确切,但对诊断可能造成影响,存在一定副作用。总之,应在充分了解疾病特点基础上,根据不同个体、不同疾病表现,选择正确的护理方法,促进疾病的尽快恢复。

参考文献:

[1] 冯霞. 86例流行性乙型脑炎高热的护理体会. 中国医疗前沿,2009, (4)15:103

[2] 贡佳磊.小儿高热惊厥的急救探讨.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1,(10)3:201

[3] 张岐芳.探讨小儿上呼吸道感染致高热的护理方法.中国医药指南, 2010 (8)6: 141-142

上一篇:产科护理人员对妊娠合并症产妇母乳喂养认识的... 下一篇:持续质量改进在大小便标本采集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