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指导学生临帖

时间:2022-10-12 05:40:11

如何指导学生临帖

新课标指出:“规范、端正、整洁地书写汉字,是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基础。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具备熟练的写字技能,具有初步的书法欣赏能力,是现代中国公民应有的基本素养。”在所有提高写字质量的教学方法之中,“临帖”是大家公认的最有效的方法。如何指导学生科学地临帖,是目前中小学写字和书法教学中亟须解决的问题。

一、慎重选择法帖

书法字帖卷帙浩繁,良莠不齐,指导学生如何选帖,是书法教师应该特别慎重对待的头等大事。

一是要选择经过历史考验的经典法帖。“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乎中,得乎其下;取法乎下,则无所得矣”。就毛笔书法而言,一定要选古代的名碑名帖,因为这些名帖都是经过几百年甚至几千年的锤炼而得到历史公认的,而现代书家所书毛笔字帖,毁誉不一,价值尚无定论,不选为宜。以下经典法帖可供参考。

隶书:《曹全碑》《乙瑛碑》《礼器碑》《石门颂》(内敛、扁平)

楷书:颜真卿《多宝塔碑》《颜勤礼碑》《麻姑仙坛记》(宽肥、豪放)

柳公权《玄秘塔碑》《神策军碑》(挺拔、俊秀)

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皇甫诞碑》(方正、挺拔、险峻)

褚遂良《孟法师碑》《雁塔圣教序》(方正、温润、儒雅)

王羲之《乐毅论》《黄庭经》(字形略扁,小楷必修)

钟繇《宣示表》(字形略扁,小楷必修)

赵孟《胆巴碑》《三门记》(行楷意味浓厚,适合中学生)

行楷《集王羲之圣教序》(经典行楷法帖,适合中学生)

行书:王羲之《兰亭集序》、颜真卿《祭侄文稿》、苏轼《寒食帖》(天下第一至第三行书,适合小学高年级欣赏,中学段练习)

草书:《王羲之十七帖》《智永真草千字文》(可作为欣赏使用)

而就钢笔书法而言,则应选择大家所公认的名家字帖,如司马彦、田英章、庞中华等书家的字帖。

二是要注意区别学生个体的审美差异,让学生自主选择符合自己个性的法帖。学生的审美价值的取向是不尽相同的,有的同学喜欢宽肥豪放的字体,有的同学喜欢瘦硬挺拔的字体,有的同学喜欢扁平收敛的字体。指导学生选择字帖时,应让其自主挑选,再结合其年龄特点和性格特点,和学生认真讨论后确定其所临字帖。不考虑学生的审美差异,机械地规定一种统一的书体(甚至是印刷体)让全体学生临习,是不符合教育规律的。

二、精准临习法帖

1.读帖,得感性认识

面对所选的帖,不应拿起就写,而是要先读。首先是粗读,粗读的目的是获得对所选帖的整体上的感性认识,明晰所选帖的线条特点、笔法特点和结字特点。线条是厚重还是雄浑,是飘逸还是遒劲,起笔、收笔是藏锋还是露锋、是出锋还是回锋,是方笔还是圆笔,结字方法是外拓还是内敛,是紧密还是疏松,都要帮助学生分析透彻。比如楷书帖颜真卿的《麻姑山仙坛记》,线条厚重,笔法宗篆,圆笔较多,结体外拓。其次是细读,目的是观察具体某一个字的特点,要指导学生观察分析所临字中笔画的位置关系以及行笔的轻重、提按、使转、呼应、映带等,在精确比较和反复思考中初步明晰这个字的特点,这就是古人所说的“意在笔先”,这一步做踏实了,临习起来就会事半功倍。

2.初临,得笔法特点

大书法家赵孟说,“用笔千古不易,结体因时而传”。临帖,首先要掌握其基本笔画的用笔方法,起笔的方圆、藏露,行笔的提按、使转、顿挫,收笔的回锋、出锋以及笔画的外形等,都要通过反复临习,踏踏实实学到手,做到精益求精,毕肖酷似。

3.精临,得结构特点

首先可通过指导学生分析字的中宫、中心线和重心线以及板块的三者的关系,来把握某一个字的结字特点。

首先分析中宫特点。中宫是由一字之中部分笔画的连线所构成的一个核心区域。大体可分为三种,空中宫、紧中宫和满中宫。每一个字都有中宫,它决定着一个字的大小,斜正及动势。如“骨、圆”二字,他们的笔画虽不一样,但给人大小一致之感,就是因为其中宫等大;再如“云”(繁体行书)字,其笔画虽正斜长短不一,但它的中宫却是方正的,且与“骨、圆”二字的中宫大小一致,所以这三个字在视觉上是等大的。二是分析中心线和重心线的变化。中宫的位置决定了一个字的中心线和重心线。它们虽然都是看不见的线,但决定着一个字结构的松紧、笔画的长短,势态的收放,指导学生学会自己具体分析这两条“看不见的线”,对于把握字的结构特点至关重要。三是分析板块构成。板块的概念与中宫相似,只不过比中宫的范围要大,它基本上包括了所有的笔画,只有极少数的笔画伸展了出去。一个字的板块特点基本上就是一个字的外形特征,比如隶书的板块扁平而颜体楷书的板块方正。

其次还可通过以下方法强化结构训练。一是把部首相同的字选出来,反复练习,然后进行比较,找出特点、总结规律。二是找出结构相同的字,进行比较、推敲、总结规律。三是找出结体特别的字,进行个别突破。不管哪种帖,大都有一些结构特殊的字,这些字虽然不多,但也要要求学生认真对待,精细临写。

另外,以下几种古法,既有益于掌握笔法特点,又有益于掌握结字特点,是已经被实践证明了的非常有效的方法。

双钩填墨法:在字上罩上透明的纸,沿着字的轮廓用线钩出,中间填墨,捕捉文字的外形特征。

描摹法:先在字上罩上透明的纸,然后在纸上书写,开始慢慢地写上几次,待熟记文字的造型后,速度再加快。

九宫法:把一个字置于九宫格中,通过方格线的坐标来准确地掌握点划的位置和长度,也可用“米”字格或“回宫格”。

4.意临,得神韵特点

追求神韵,是临帖的根本目的。以下几种方法对体味神韵较有实效。

放大缩小加深印象。在掌握了笔法和结构的基础上,练习的时候可以把原帖上的字有意识地写大或写小。字放大或缩小了,笔画的粗细、长短、位置都会发生变化,但神韵不变,所以通过有意识地放大或者缩小字形,增大临写的难度,会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临习能力,有助于把握原字的神韵。

“对临”“背临”加深体会。对临是看着帖写,较易于把握,而背临是不看帖写,是对帖的认识的再现。写出来的字经过了大脑的处理,会与原帖出现许多差异,这时指导学生把背临的字和原帖进行细致入微的比较,找出差距,再进一步改进练习,从而更加精准地掌握其特点。

“临”“创”结合,融会贯通。学生临帖较熟时,要指导他们进行简单的创作,这种创作是以帖的“神韵”为基础的。创作过程中,学生很容易在呼应关系、位置转移以及字里行间的气韵承接上发生变化,这时可要求他们与原帖进行再比较、再分析,找出不足之处,然后再练习、再创作,如此反复,就会对字的“神韵”有更深的认识和体会。

三、持之以恒,勤学勤练

曲不离口,拳不离手。只有每天坚持临帖,持之以恒,才会学有所成。教学过程中,要及时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心理干预,教育他们既不能急于求成,更不能一曝十寒。

四、学以致用,学用结合

通过临帖所掌握的书写技巧最终还要在实践中加以检验。实际的应用能够使学生更深刻地认识自己书写技能的不足和问题,从而促进和提高临帖时对范字的再认识,进一步增强临帖的动力和目的性。可要求学生在写作业、写信、写文章、写日记等日常学习生活中有意识地运用所学,以形成学后即用、用后促学,学用结合的良性循环。

综上所述,“慎选、精临、勤练、常用”四步临帖法,能使学生逐渐养成科学临帖的好习惯,从而大面积提高写字教学质量。

(作者单位:山东省寿光市实验中学)

上一篇:老师,你凭什么不让我上课? 下一篇:在“丰富性”中追求“简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