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纪曾祖父琐忆

时间:2022-10-12 05:20:33

清明纪曾祖父琐忆

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

又清明了……您在另一个世界,还好吗?我们想您。

五年前我们什么都做不了,眼睁睁看着您承受无法想像的痛,蜷缩,隐忍。那日傍晚,您所有的儿孙都到了您的跟前,邻里亲份也都来了。也许连日来的折磨,此刻,您已不堪承受。您放下了,接受了。您艰难地撑着坐起,看着大家说了最后一句话:我会死了呢?!母亲急唤,祖父、父亲和孙儿三人紧靠到您的榻前。您睁了一眼,就又闭上了。您走了。 25年的四世同堂,今夕,孙儿敬爱的曾祖父走了。带着一生的“苦”和牵挂去了另一个世界。

民国17年(1928)三月初五日,那是您出世的日子。可怜命运多舛。在您7岁时,一个月内父母双双病故,一个月头,一个月尾。对于幼小的您,这是天塌的苦楚啊。而后您与高祖父相依为命。儿时,小伙伴们常欺负您,嘲弄您。在嘲弄声里,您度过了无父无母孤苦的童年。年轻时,您胸口不好。(祖母说这都是那年景不好,没饭吃给闹的。)有时干着农活,疼得不行了,您就一头躺在了田埂上。后来村里来了一游方郎中,说把一种药线穿到后背肉下病就会好了。那个年代,您别无选择。一股拧得像绳一样的药线,生生的用大针刺着引着穿进了您的身体。就这样,在您背上,这根曾经痛彻肺腑的“绳”让您背了整整一生。

您从小想念书。或也是高祖父担心您不识字,将来会更苦。于是省吃俭用,送您念了一年蒙馆(私塾)。四九年,全国解放后。您更爱字了。那时,我们隔壁有一位大家都称呼他“六妞公”的同宗长辈,正好在家休养身体。他是个有文化的人,为人也和善。劳作之余您就经常字头字脚,一个字一个字向他求教。慢慢地又自习了好多功课。您成了村子里少有的识文断字的人。由于身体干不了重活,您拜师学了命理之术。像那年游方郎中一样,您作了游方的算命先生。在不幸的命运里,您的艰难的抉择和追求,让您的孙儿受益了。

从小您就给我们讲古,讲过往先贤的故事,讲做人处世的道理。每当您讲着这些故事时,其它小孩一个个都听跑了,唯孙儿还是津津有味地偎依您的身旁听得入神。以至于后来,下山到城镇读书,每逢节假,您的孙儿都盼着早些儿回去老家,呆在您身边,听您一遍又一遍重复着那些熟悉的“讲古”。可是,现在再不能够了。

孙儿清楚记得,您给孙儿讲过黄香温席、孔融让梨的孝悌;还讲您尊敬的孔子公的传奇,您说孔子公的头顶长得像树的三个叉很神奇,还说他是在石头洞里出生的;您还讲《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您说《易经》是很深的。我的曾祖父,虽然那些故事,当时孙儿大都没听懂,但您说这些都是宝。孙儿见您每次看书都恭恭敬敬的,洗了手再看,看完后又用毛巾把它包好,再放进小木厢里。我的曾祖父,您还教孙儿写毛笔字了,那时孙儿才8-9岁。在老屋门板上,孙儿涂了第一个字,那是您给孙儿取的名字。门板还在,字褪色了。我的曾祖父,是您让孙儿接受到同龄孩子少有过的启蒙,这难得的启蒙就是您给的孙儿受用一生的珍宝。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孙儿记得您讲过,有一次,您碰到一个中暑的人,奄奄一息地躺在山路上。山野空旷,没有人烟。您急忙用您习得的经络术救了他一命。日后,也多次听您念起,不知道那个人现在好还是不好。我的曾祖父,您走前的那年春天,挨着我们老房子,村里要盖新房,新建房子超出我们家好多,挡了我们的采光,那时您生气了。您和爷爷都和他们说了,叫他们往后头移一点,可是他们没有理会。您曾经感慨人心不古,宁救虫不救人。可是人您义无反顾地救了;那些房子,您最终也让他们就那样建了。您曾语重心长地叮咛孙儿,以后就看我们这一辈了。我的曾祖父,您不要牵挂。您平生疼惜物命,茹素虔诚,为了儿孙操劳一生。您的儿孙们会蒙您的恩德,谨遵您的教诲,而平平安安“必有余庆”的。

今年2月初,您留存的那本手抄《儒教传宗历史记》,孙儿已经将一份影印本送到了,书中提到的两个寺院的其中一个。另一个寺院,孙儿也会同样送去。您勿念。另外两厢书,家里会好好保存着。但是,我的曾祖父,有几样小物件找不回来了。

在您走后,大家整理了您的遗物。在您的衣橱里,孙儿看见几块米糕子,开了口的塑料袋反折包着。祖母说这是大姨过年回家时,给您带的。您曾这样教育孙儿:零食啊,嘴馋时啖一口,不能贪吃。一包糕不过一二十块。您竟从春天一直啖到了夏末!糕子过期了,我的曾祖父,您知道吗!孙儿本来把这几块糕放进了您的书箱,不知怎么又被小姨翻了出来。小姨拿着它,念叨着这个干啥用,都不能吃了,走到阳台就扔了。我看着,想说什么的,又咽了回去。

在您的衣橱里,一件衣裳大家看着好不舍。那件衣裳,满是补丁。从肩头到衣角,补丁上还打了补丁。祖母说这叫“百丁衣”。(而“百丁衣”旁却是一撂厚厚的崭新的衣裳,我们却很少见您穿过。)四姨双手提着“百丁衣”,特意给我看了看。我拿出手机拍了一张照。事后,回老家问起这件衣裳时,祖母说已经让收废品的买走了。孙儿心里不禁一阵起伏。“百丁衣”没有了,但您的后人会记着,他们曾经有一个像您这样勤劳俭朴的亲人。会一个个记着,一代代记着。

我的曾祖父,有一件事祖母始终不能释怀。在您摔倒那天,您是生病了。那个年轻的医生,不知道为什么,敷衍了我们,说您什么事都没有。结果您抱着高烧的身体,颤颤微微地从楼上下来,要自己盛粥吃。仰天一跤,您倒下了。第二天,祖母赶紧请来另一个家里常请的医师,才得知您烧得厉害。可是太迟了,烧可以退,但那重重的一跤,让我们与您从此天人永隔。祖母每每说起这,眼里总含泪水。

临走前几年,祖母曾探问您,您的身后事要怎么办,是就着地方风俗还是有其它交待。您只是轻轻答着,这一辈子父母没见过。后来,大家按风俗给您送了最后一程。我的曾祖父,您现在一定是见着您的父母了吧。在一个竹林掩映的庭院,在洒满阳光的温暖的阳台,您安详地坐在竹椅上,您的父母就陪伴在您身旁。……

亲恩不舍,琐忆深深,荏苒间,五个清明过了。

头一年春天,您的孙儿在门前种了几株甜桔,那是您最喜爱的果子;第二年春天,您的孙儿在门前种了几株杨梅,那年您的孙儿考取了公职;今年,您的孙儿,准备在门前的池塘,种一池莲花。愿此后,年年莲香,飘向远方,我至亲至亲的人。

上一篇:如何提高建筑工程施工管理效率 下一篇:汽机房钢屋架施工技术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