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康复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130例临床观察

时间:2022-10-12 05:11:21

综合康复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130例临床观察

摘要:目的:观察综合疗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综合运用牵引、针灸、按摩三种物理疗法治疗13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治疗2个疗程后统计疗效。结果:总有效率为97.69%。结论:综合康复疗法效果显著。

关键词:神经根型颈椎病 康复治疗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6-0063-01

我于2005年2月至2010年2月共治疗各型颈椎病200例,其中神经根型130例,占总数的65%。我们对该型患者给以坐位牵引与针刺按摩治疗,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30例中男性72例,女性58例,年龄22-68岁,病程10天到11年。部位左侧60,右侧49例,双侧21例。所有病例均来源于我院门诊和住院病人。

2 诊断标准

2.1 颈痛,颈旁压痛和或肩背上肢放射痛、麻木。

2.2 神经根紧张试验酸痛、麻痛加剧。

2.3 体征如肌肉僵硬或萎缩、经筋痉挛、肿物及肿物形态、压痛点的位置及性质,尤其是注意皮下各种疾病反应物,如圆形、扁平、椭圆、条索、带状等。

2.4 放射学检查可见骨质增生,生理曲度异常,椎间隙和椎间孔改变,项韧带钙化。

3 治疗方法

3.1 坐位牵引。用牵引带托住下颌和枕部,通过滑轮装置获得牵引力,头颈前屈约30度,重量由5kg开始,3-10天内增加到10kg,之后继续以此重量牵引,每次25分钟。

3.2 针刺治疗。取俯伏坐位,用0.30×40mm毫针,常规消毒,取穴:风池、百劳、翳风、大杼、肩髃、肩髎、曲池、外关、后溪,根据病情虚实采用补泻手法,针头颈部穴位针感向肩背部下传,针肩背穴针感下传到手,针手腕部穴位针感上传到肩部,留针15分钟。

3.3 按摩疗法。患者取坐位,医生站在患者侧后方,用滚法、拿法、拇指按揉交替按摩颈部两侧、肩胛部,使颈部的胸锁乳突肌、颈后的斜方肌放松。然后用一手虎口紧抵病变颈段,另一手置于患侧顶颞部,两手相对用力,把患者颈部扳向健侧,即可听到清脆响声。之后沿患侧臂丛神经走行的天鼎、缺盆、中府、极泉,用拇指按揉各一分钟。继用拇指,自肩中俞起,依手太阳小肠经各穴顺序推至后溪穴,重点按揉后溪、支正、小海、肩贞等穴。最后运用摇法、搓揉法、抖法结束治疗。

以上三种疗法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2-3天,一般治疗1-2个疗程。

4 疗效标准

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拟定。治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肌力正常,颈、肢体功能恢复正常,能参加正常劳动和工作;好转:症状减轻,颈、肩、背疼痛减轻,颈、肢体功能改善;未愈:临床症状无变化。

5 治疗结果

130例中,治愈89例,占68.46%;好转38例,占29.23%;未愈3例,占2.31%;总有效率97.69%。

6 典型病例

患者严某,女,49岁,干部。2006年9月19日来诊,自诉一年来颈伴左肩胛和上臂针刺样疼痛,肩关节活动受限,后伸位明显,侧卧患肢受压症状加重,小指及无名指时有过电样窜麻感,握物无力,左上肢略有萎缩。检查:颈肌僵硬,项韧带有弹响,棘突旁左侧和天宗穴压痛;椎间孔压缩试验,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X线正侧、双侧斜位片:颈椎生理曲度变直,C4-6椎体前后缘骨质增生明显,椎间孔变窄,项韧带轻度钙化。经针刺按摩配合坐位牵引治疗20次痊愈,随访至今未发。

7 讨论

祖国医学认为颈椎病多由劳损或肝肾亏虚,精血不足,筋骨脉络空虚,复感外邪,气血筋脉不通,发为痹证。现代医学认为神经根型颈椎病为钩锥关节及小关节突增生内聚压迫神经根导致脊椎内外平衡失调,多和神经压迫、刺激、椎体不稳、应力改变、体液因子刺激有关,其中大多因素是可逆的。有研究[1]证实,针刺可刺激局部感受器,反射性地降低交感神经的兴奋性,促进局部血液循环,修复局部软组织粘连,纠正椎间关节紊乱,进而恢复正常解剖关系和生物力学平衡。推拿能舒缓经络消除或缓解肌肉紧张与痉挛,松解肌肉或关节的粘连,消除肿胀疼痛麻木。牵引可扩大狭窄椎间隙及椎间孔,缓解颈椎垂直轴线上的压力,从而去除或减轻对组织及神经的压迫,恢复关节正常位置。治疗结果表明,三种疗法的综合运用,取长补短,协同作用,疗效显著,总有效率97.69%。

参考文献

[1] 蒋振亚,李常度.杵针大椎八阵穴为主治疗颈椎病的临床观察[J].中国针灸,2001,21(2):94-96

上一篇:鼻内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120例疗效观察 下一篇:轮状病毒肠炎伴良性惊厥20例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