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CC导管固定护理进展

时间:2022-09-19 02:04:32

PICC导管固定护理进展

【中图分类号】R-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6-0048-02

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PICC),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但也存在一些并发症和危险[1]。如导管固定不牢,自由进出体内是造成导管局部感染的重要原因[2],导管固定不牢致导管脱出是导管移位原因之一,文献报道PICC导管脱出的发生率为5%~31%[1],PICC导管脱出后果轻者影响患者的治疗,重者可影响导管的正常使用及导致非正常拔管,不仅增加患者痛苦和经济负担,也存在着护患纠纷隐患。因此PICC导管如何妥善安全固定,防止导管脱出成为置管护理的关键问题之一。现将影响PICC导管固定因素及导管固定护理方法综述如下。

1 影响PICC导管固定因素

1.1 穿刺部位。黄石群[3]等研究认为穿刺部位位于肘窝下2横指处不但影响患者手臂的屈伸动作,而且易被汗液污染,使敷贴松动导致导管固定不牢,脱管发生率高为13%,而选择穿刺部位位于腕关节上4横指至肘窝下2横指和肘窝上4横指,固定相对牢固,脱管发生率为3%和0。

1.2 患者因素。患者健康教育不到位,患者缺乏自我保护导管方面的知识,如患者肢体过度活动或提重物,甚至个别患者熟睡时或意识不清者自行拔管。患者出汗时敷贴容易松动,失去粘附固定导管的作用。敷贴卷边,粘在衣服上,患者脱衣服时把敷贴撕脱失去固定作用。患者依从性差,居家带管期间贴膜有卷曲、松动、贴膜下有汗液未及时到医院更换,致导管固定不牢。[4]

1.3 皮肤消毒。穿刺部位清洁消毒不干净,皮肤表面有污垢和油脂,消毒液未干皮肤潮湿致敷料粘贴不牢引起导管固定不牢。

1.4 护士操作不当。护士在更换贴膜时操作不当,手法不熟,透明敷贴直接粘贴在导管上,换药时强行分离,撕开贴膜的方法不对,撕开贴膜时未固定导管。郭丽[5]介绍了一种更换贴膜的新方法,在更换透明贴前,先用乙醇棉球消毒透明贴四周皮肤,更换透明贴时,先揭开透明贴周边1cm左右,边揭边用乙醇棉球擦拭,粘胶遗留较多的地方可反复擦拭,直至干净为止,然后由下而上以同样的方法揭开透明贴中心部分。揭到PICC和皮肤固定线时,先用乙醇棉球浸润10~20s,再用镊子固定PICC和皮肤缝线,缓慢揭下透明贴。撕开贴膜的方法是:从下向上,顺着导管的方向轻撕贴膜,一手撕贴膜,令一手用消毒棉签固定导管,可防止导管被贴膜带出。

1.5 敷贴选择。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推荐使用无菌纱布敷料和无菌TSM(聚亚氨酯膜)透明敷贴覆盖穿刺点[6]。无菌纱布没有粘性,固定不方便,易受污染易潮湿且不易观察导管,导管容易脱出。透明敷贴由于具有透气、不透水、粘贴牢固、有效固定时间长,更换频率比无菌纱布敷料低等特点,使用透明敷贴进行置管部位的覆盖已成为PICC换药首选敷贴。但同时存在皮肤热量不能向外散发,汗液、油脂大量分泌可降低敷贴的粘固性,易造成敷贴松动而影响固定效果。李燕[7]等研究认为,使用9546HP TegadermtM透明敷贴,因其透气性较好,特别适用于易出汗的患者,9546HP TegadermTM透明敷贴有专用的医用粘胶配方,提供持久的粘贴时间,在潮湿环境下粘性更强,专为湿热环境和多汗患者设计,因而牢固性较强。对于过敏体质和极易出汗的患者,刘丽芳[8]等选择水胶体敷料能有效防止局部皮肤过敏及感染的发生率,而吴玉芬[9]等则选用消毒皮肤待干后,将康乐保皮肤保护膜均匀地涂抹在穿刺局部周围皮肤上,等待数秒钟保护剂形成一层保护膜后,再贴上3M透明敷料,该方法避免了皮肤损伤,且透明敷贴保留时间更长。

2 导管固定方法

PICC置管成功后,传统的方法是用一张10cm×12cm的透明贴膜固定导管,导管呈“1”字形,留置期间,极易出现导管在穿刺点进出,郜慧青[10]将导管出皮肤处逆血管方向盘绕一流畅的“S”弯,将白色固定翼夹在距离穿刺点1cm的导管上,并用无菌胶布加以固定,能有效地固定导管,防止导管进入体内及脱出。郭丽娟等[11]认为,采用改良的固定方式优于传统的“S”形固定方式,能大大降低导管移动及脱管的可能性。方法是:将外留导管拉至水平与手臂成垂直位置后,再向斜下方拉直,增加导管进出的阻力,同时减少了受手臂屈伸肌肉牵拉的影响。王洪岩[12]采用改良导管固定方法可有效避免导管移位。方法是:在导管上安装导管夹和固定锁,剩余导管在导管夹侧面行“S”状盘曲,应用约束带约束患者置管侧腕部,控制患者肘部屈曲角度小于30°。导管外露部分行“S”或“C”固定及交叉固定,体外导管必须完全覆盖在透明敷料下,以保证导管固定牢靠。[13]胡林峰,吕红利[14]采用“三明治”固定法将导管贴于两张透明膜中间,避免导管与皮肤直接接触,同时增加了缓冲作用,因此牵拉导管时不会使贴膜翘边或松动,进一步增加了贴膜的固定作用。林静[15]使用施乐扣固定PICC导管,导管抬高于皮肤,施乐扣有1个塑料固定器,与导管精密吻合,固定器与方形垫连接,方形垫提供大而平整的黏附面进一步加强黏附力,固定导管牢靠,可减少计划外重新置管和导管相关并发症。赵晓丽[16]等用碘仿纱条联合3M透明敷贴于PICC固定穿刺部位,将碘仿纱条植入导管在穿刺点周围放置,使PICC导管露出,3M透明贴对导管固定良好,具有超薄、透明、透气、无菌屏障的特点,但3M透明贴几乎无呼吸功能,而碘仿纱条具有吸收穿刺点血液、汗液的功能,两者合用起到互补作用,可减少并发症发生,同时还延长置管时间。由于PICC留置时间较长,导管外露部分是在肘部,因肘关节经常活动,使导管外露部分容易破损,破损部位大多发生在导管与连接器的减压套管相接部位。朱华[17]等采用新的固定方法,即增加2条短的3M胶带,在连接器的减压套管与导管相接处,与导管长轴呈垂直方向,两层贴于无菌敷贴外,预防导管连接部位破损。对于过敏体质患者置PICC导管的固定方法,郑小华[18]的做法是常规消毒后,将1块纱布从正中纵向剪开3~4cm,纱布剪口置于PICC穿刺处,纵向紧贴于皮肤,将导管体外部分置于纱布上,另1块纱布与之对齐覆盖导管,然后用弹力护套或剪成筒状的袜套固定。孙文彦等[19]采用缝合固定后再用自粘性透明敷料固定,导管固定牢固,导管脱出发生率(3.6%)显著低于免缝胶带固定组(57.5%),建议昏迷、躁动、带管回家患者需要缝合固定。但缝合固定会增加感染的风险。[20]

上一篇:浅谈患者腕带技术的发展及临床应用 下一篇:甲亢突眼的治疗进展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