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使用媒体技术 优化语文课堂教学

时间:2022-10-12 04:54:11

有效使用媒体技术 优化语文课堂教学

《2011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学习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学校应认真分析本地和本校的特点,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源,积极开发潜在的资源,优化语文教学。随着学校教学设施的不断完善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多媒体技术已成为学校重要的学习资源,在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方面呈现出越来越大的优势,在教学教学领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语文教学,不仅能多渠道地刺激学生的感觉器官,而且能使教学内容化静为动,化难为易,化抽象为直观,突破学生对学习时空的限制,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从而内化学生的素质,优化课堂教学,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1 巧用多媒体,突破教学重难点

多媒体技术在综合处理和控制语言、文字、声音、图象等方面具有高超的能力,运用这一特有功能,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从而化枯燥为生动,化静为动。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过程中的障碍就是我们教学的难点,利用多媒体技术,就能帮助学生解除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语言理解表达方面的困扰,使教学的重难点得以顺利突破。

如教学《詹天佑》一课,课文主要叙述了詹天佑面对帝国主义者的狂妄自大和对中国人民的极端藐视,为维护祖国的尊严而勇敢受命,爱国主义精神是他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动力,创造性地开凿隧道、设计"人"字形线路,是他爱国精神和科学态度、创造才能相结合的产物。这既是教学的重点,又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另外,本文描述的是上世纪初的事情,现在的小学生对京张铁路所处的恶劣的自然环境和当时的社会背景都很陌生,这就给本文的学习加大了难度。为了在课堂教学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是这样做的:

⑴ 利用多媒体,播放京张铁路沿途恶劣的自然环境,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当地"的情况,突破教学难点。教学中,我让学生先读课文中"一路都是高山深涧、悬崖峭壁"等语句,在学生感悟、想象语言文字的基础上,再让学生观看图像,学生一看到这样富有震撼力的画面,就能直接感受了詹天佑的爱国情感。

⑵ 利用多媒体,播放旧中国的贫穷落后,遭受帝国主义欺凌侵略的相关图片和文字资料,让学生了解"当时"的情况,了解詹天佑是在帝国主义国家的阻挠、要挟、嘲笑下,在国内缺乏修筑铁路的工程技术人员的情况下,临危受命主持修筑铁路的,感受詹天佑的勇气,心中自然就充溢着对詹天佑以及参与建设京张铁路的建设者由衷的敬佩,突破了难点。

⑶ 利用多媒体,播放开凿"居庸关"和"八达岭"开凿示意图和"人"字形线路火车上山的动画图,突出重难点。在学生初步知道了詹天佑修筑铁路的"当时""当地"的情况后,引导学生了解詹天佑在修筑京张铁路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是如何克服的。在教学开凿隧道这部分时,可让学生边读边看多媒体,想象詹天佑为什么敢于采用这样的施工方法,从而体会詹天佑针对不同情况采用不同方法的灵活的创新思维。在教学设计"人"字形线路这一部分时,我采用以下步骤:①找找读读写"人"字形线路的句子;②借助课文"人"字形线路的插图用铅笔等文具模拟行驶;③播放火车上山动画图。这样学生就能很容易体会詹天佑用杰出的智慧和才能报效祖国。

从《詹天佑》一课的教学中不难发现: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解决的问题往往是教学中的重难点,达到了其他教学手段难以达到的效果,优化了课堂教学。

2 巧用多媒体,品词析句体味语言美。

如教学古诗词,古诗用词非常精炼,一字一词都经过作者的千锤百炼,因此抓住重点字词分析理解诗意,是古诗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传统的古诗教学采取的大都是"串讲法"。教师滔滔不绝地讲解,使学生的思想感情为之窒息,智力因而枯竭,学习成为负担。而多媒体能克服时空限制,通过形、声、光、色等形式,将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为直观、形象、具体的视听文字,这样有利于学生抓住 "诗眼",反复推敲、理解、体会语言文字的妙处。

如教学《泊船瓜洲》一诗,引导学生理解"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时,为了使学生更好地领悟"绿"字的精妙,我用多媒体展示江南的春日美景,那一幅幅花红柳绿,草长莺飞的江南春色画面将学生带入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细细地品味诗的语言美,而且很快领悟到了"绿"字的神韵。"绿"字既涵盖了"满"、"入"、"过"的意思,又突出了东风催春势不可挡的盎然生机。再如教学《登鹳雀楼》一诗,采用多媒体课件,高空俯瞰黄河那波澜壮阔的景象,就很容易把那种"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穷""上"字的意境表达出来。

实践证明,在古诗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多媒体传递、变动、再现的作用,从而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去体味诗的意境美、音乐美、艺术美。将学生带入诗所描绘的境界中,因而产生强烈的美感效应。

3 巧用多媒体,提供自悟的氛围,激发学习兴趣

感悟是衡量学生是否读懂课文的重要标准。如果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仅仅停留在层面上,那么这种感悟是浅层次,没有深度的。多媒体对信息的开发和利用,使学生不再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是发送者,为学生的自悟提供了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提炼出重点问题研读,而后进行交流。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能力来安排学习方式和内容,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学习者的主动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如学习《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时,我带学生来到电脑室,进入校园网站,输入关键词"圆明园",启动搜索引擎,在网上进行搜索。然后,学生打开相关网页进行浏览,把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发送到编辑区。接下来,学生点击编辑区进行信息整理,对搜集到的信息加工处理,形成自己的观点,再把它发送到讨论区,使学生个人的劳动成果成为共享的知识资源。最后,学生点击讨论区就可以进入课堂讨论阶段。这时,学生可以浏览学习其他同学搜集整理的的信息进行讨论、交流,激起了许多思维的火花。使学生对圆明园昔日的辉煌,过去的耻辱,今天的现状有了一个全面的深刻的了解,还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在此基础上,我提出:"你读懂了什么?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等问题让学生再读课文,因为有了知识的储备,降低了学习的难度,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4 巧用多媒体,唤发学生的情感体验

语文教学,要想使学生得到更多的艺术享受,教师必须对作品进行鉴赏,深入文章挖掘情感因素的基础上,抓住语言训练重点设计教学,以有效的引导学生进入作品所描绘的情境之中,唤起他们对语言文字所传递的情感信息的体验。

如在教学《月光曲》一文时,一开始,我用精心制作的多媒体课件,把宁静的大海,皓洁的月光、轻纱似的微云,狂风巨浪,雪亮的浪花展现在学生面前。伴以播放贝多芬的钢琴曲《月光曲》。这时,优美的曲调、清新的旋律立刻吸引了学生。随着逐步展示的直观画面和高昂激越的乐曲节奏变化,学生眼前出现了一望无际的大海。教师伴随乐曲的进行,运用富有感染的语言讲道:现在我们所听到的是钢琴曲――《月光曲》曲作者就是被人们称为"乐圣"的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他的音乐作品反映了资产阶级反封建、争民主的革命热情,表现了追求"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为下面的教学埋下伏笔,使学生更容易领悟贝多芬遇知音时的激动和对盲姑娘兄妹俩的同情,以及对不平等的社会制度的的愤恨,从而即兴创作了《月光曲》。唤发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总之,多媒体技术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的教学手段,借助这一手段,可以有效地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促进教学思想和观念的转变,引起教学内容、方法、模式的更新,优化语文课堂教学,切实提高课堂效益。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善于通过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为学生的多样化学习创造良好的环境,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打开另一扇窗,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认知、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场所,从而使教学进入最佳状态。

上一篇:营口“青花”:中国耐火材料行业的“航母” 下一篇:贻误百万中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