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宫图》: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瑰宝

时间:2022-10-12 04:40:17

《月宫图》: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瑰宝

摘要: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寿光《月宫图》对弘扬民族文化,繁荣群众文化生活,反映社会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解放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由于鲜明的主题,美丽的画面,朴实的歌词,和愈来愈丰厚的文化积淀,这一民族民间的艺术奇葩,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它将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发挥其更大的艺术作用。

关键词:寿光 文化遗产 《月宫图》

山东寿光,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地利形胜,名人荟萃,兼受渔盐之利,历为兵家必争之地。境内岳石、北辛、龙山和大汶口文化一脉相承。现就挖掘整理《月宫图》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及保护设想谈一下个人构想,以期唤起社会关注。

传说黄帝时代,仓颉在此始创象形文字。《金陵新志》载,周初在北海寿光发现仓颉墓。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记:“仓颉台弥水所经,有孔子问经石室,中有孔子像”。南宋史学家郑樵《通志》载:“《仓颉石室记》,有二十八字,在北海仓颉墓中”。民国三十七年所撰《寿光县志》载:“世传仓颉墓有三:一在陕西白水,一在山东东阿,一在寿光。疑寿光为最是”。

仓颉,黄帝史官。传说其聪慧过人,四目灵光,两眼观天之奎星园曲,两眼看地之蹄爪之迹,创造了代表世间万物的各种符号。待黄帝一统中原,垂及升平,想用符号记载历史,便想到了仓颉氏,也便有了“黄帝寿光拜仓颉”之说。

文字的发明揭开了人类文明的新篇章,使其“天雨粟,鬼夜哭,龙潜藏”,惊天动地。

先民们在这方厚土上创造了许多古老的艺术,《月宫图》等民间文化遗产成为艺术界的一朵朵奇葩。

《月宫图》俗称跑灯,流传于寿光市圣城街道南关村,自明代流传至今已有500余载。据老艺人张明经讲述,此舞系他祖上流传下来的,一直流传了十几代人。解放后曾一度中断演出,几近失传。至1982年,寿光市文化馆在民间艺术大普查时发现该舞以喜庆的手法,反映了“天下太平、国泰民安”,以及天上人间的共享喜悦,而且它表现手法独特,场面火爆,高潮迭起,最终确定为民间艺术的挖掘对象。三个月的调查走访、挖掘整理使该舞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经层层上报后,发现该节目在山东省境内仅此一家,然后确定其为山东省著名的民间舞蹈之一。

寿光市位于山东半岛北部莱州湾畔,沿海一带虽受鱼盐之利,但大地泛碱,茫茫一片,正月时常有海上狂风,掀起滔天巨浪向南袭来。为祈求平安,乡民多信奉王母娘娘,把她看作是保佑平安的庇护神,大村重镇多修有“天后庙”。为了祭祀这位神灵,南关村张氏先人根据梦中所记,正月十五是王母娘娘宴请天上诸神开蟠桃天会的日子,各路神仙各持法术飘然而至,她派天上仙女降落人间与民同乐,以共享人间美景为主编排了一整套的民间舞蹈。

《月宫图》每年正月十五演出时,场面宏大,舞姿优美,灯随人走,拼图好看,很受当地群众欢迎。当时,也惊动了官府,每当地方官府有什么喜庆乐事,也请南关村的《月宫图》进府演出。在这种情况下,《月宫图》的表演连绵不断,得以保留。解放后,张明经老人一直担任该节目的导演和组织者。他担任南关村党支部书记后,更是对该节目关爱有加,一直关心着这一节目的保护传承。

为了使这一民间艺术更加璀璨,寿光市政府本着“保护、发展和提高”的方针,于1982年对这一民族文化遗产进行了抢救性挖掘整理。寿光市文化局、文化馆组成专业班子做了为期三个月的挖掘整理,在原有基础上赋予新的内容和演出技巧,使这一民间舞蹈得以升华。

《月宫图》早期演出时,阵容庞大,最多时有64人表演,共有256盏灯上下翻飞,除了跑出许多复杂的图案外,还能用红灯摆出许多祝福用语等,表演者全部为男扮女装,腿上均绑高跷。解放后,表演者皆为女性,去掉高跷,而跑灯时的姿势依然保持着前脚掌着地、上身略向前倾的动作特点。现在所看的表演队伍由20人组成,即16名宫女、4名仕女,宫女们均以嫦娥装束,侍女为丫环打扮。出场时,广场上烟雾弥漫,云雾萦绕,如同在天空之中,宫女和仙女动作轻盈,步子飘逸,队伍场面变化繁多,急缓有序之中,上下翻飞,红灯闪烁,特别在节日的夜晚,更是令人眼花缭乱,给人一种神秘和亲临仙境之感。

《月宫图》纱灯照明蜡烛的制作十分特殊,均用牛油熬制。先将牛油熬至去水达到燃点,再用木橛砸窝,中间置一苇杆,然后灌进牛油。至第二日清晨,整支取出。这样熬制的蜡烛,遇风不灭,不流蜡泪,不燃纱面,可随意挥舞。

《月宫图》与其它舞蹈最为明显的区别在于队伍变化均无直角,全部由圆形或弧形组成,据老艺人讲,“月宫图”舞蹈共有72种变化,一变一个圆,每场都将72个变化完后才能结束,72个圆的顺序是“月宫”为一个圆,“圆场”一个圆做三次,共3个圆。“双盘月”2个圆,“月宫玉兔”3个圆,“双寿桃”2个圆,“四门八斗”9个圆,“单葫芦”4个圆,“卷盘月”10个圆,“卷箔”2个圆,共72个圆,然后相继摆出“天下太平”字样后,全舞结束。

《月宫图》的道具是“T”行灯架,涂红色,架的两端安铁环,各挂一盏红灯,灯架把长约65厘米,横杆长约55厘米,小红灯都可以自由舞动。

《月宫图》的服饰为:“宫女”头后散辫,插绢花,头顶一朵大红花绸花,绸子从两耳垂下,上穿大红色大襟褂,下着彩裤,脚穿彩鞋并缀红缨,腰系百褶裙,披大红云肩,云肩边沿缀黄色丝穗;“侍女”头上戴黄绢花,穿粉红色大襟褂,彩裤和彩鞋,腰扎粉红色绸腰带。

《月宫图》的音乐中有民乐、打击乐、女生伴唱等舞中有声,声中伴舞,载歌载舞,声情并茂,更增添了《月宫图》的艺术效果。

《月宫图》的流传已有几百年的历史,表演形式优雅,点线律动变化,构成形形的月亮图案,给人以律动的美感。在表演过程中,高潮迭起,舞随歌起,歌随舞和,委婉动听,强烈地调动着人们的情绪,“串串红灯照天庭,喜看人间不夜城,红灯绿灯看不尽,福禄喜寿乐无穷”。体现了人们对天下太平、国泰民安的美好企盼。

《月宫图》是优秀的民间舞蹈,是民间艺术特有的表演形式,1989年被《中国民间舞蹈集成山东省卷》收编。它先后于1985年山东电视台播放,同年,《中国文化报》做了详细报导;1987年获潍坊市文艺汇演一等奖;1988年参加潍坊市国际风筝会开幕式的大型文艺表演,有800名女生3600盏红灯表演,获一等奖;1988年参加潍坊市春晚开场表演,并获一等奖;1994年成为我国台湾的华视特别节目;1995年在山东省第三届音乐舞蹈节荣获二等奖。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月宫图》对弘扬民族文化,繁荣群众文化生活,反映社会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解放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由于鲜明的主题、美丽的画面、朴实的歌词,和愈来愈丰厚的文化积淀,这一民族民间的艺术奇葩,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它将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发挥更大的艺术作用。

寿光,不仅拥有古代文化繁荣的遗产,今天,作为全国冬暖式大棚的发祥地,也是闻名华夏的菜篮子,在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排名中位列第41位。在后文字的时代,面对流光溢彩的文化瑰宝,我们自豪和骄傲的同时,也感受到了沉甸甸的责任。我们有责任摸清《月宫图》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抓紧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我们民族的繁衍生息,都离不开特有的文化符号,如果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失传或灭绝,我们的民族自然也失去了文化记忆。只有把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下来,我们才不会有更多的历史遗憾。

(作者单位:山东寿光文化馆)

上一篇:影视纪录片的美学视角 下一篇:群文活动应从实际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