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众口碑塑造经典品牌

时间:2022-10-04 03:58:58

观众口碑塑造经典品牌

记者:周院长您好,今年国家话剧院主要做了哪些工作?

周志强:今年国话有9台剧目上演。如目前孟京辉导演的三台戏同时在北京和上海两地上演,《简爱》也在国家大剧院作首轮演出,下月国话还有一部新戏将投入排练……国话是一个具有很强的创作与演出实力的剧院,但问题是由于体制和理念的局限,多年来没有很好地去进行演出市场的培育与开发,没有整合资源,做集中的演出推广和营销。散点式的剧目自由生产形态虽丰富了创作,但力量是分散的,没有形成推广营销的合力,因而产生不了更大规模的社会影响。这就无法充分挖掘剧目的演出效益,在剧院的品牌建设方面难以达到应有效果的最大化。根据这种惰况,今年,国家话剧院重点抓了两件事:

第一,创新演出机制,整合创作资源,实现演出效益。剧院的存在是为了演出,要牢牢抓住演出这个核心任务。没有演出,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如何实现?排戏是为了更多场次的演出,艺术生产“狗熊掰棒子”的无序方式再也不能持续下去了。必须认识到,国家话剧院是共和国的戏剧长子,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同时也是中国戏剧事业中的“航空母舰”。一方面,国话要履行自己应当履行的社会职责,从传播先进戏剧文化的角度完成好自己的任务,在剧目的定位方面要有明确的“长子”意识;另一方面,要强化艺术管理,通过对演出部门职能的完善与加强,把目前国家话剧院强大而分散的创作和演出资源整合起来,充分发挥国话编、导、表艺术家和艺术管理家的创造力,以市场为导向,按照严谨的制作演出策划方案进行剧目生产。通过一系列的宣传推广运作,引领聚合社会对国话这艘“戏剧航母”的关注效应,形成巨大的艺术向心力,吸引观众走进国话的演出剧场,完成戏剧传播和票房收益的任务。

第二,建立国话北京演出院线。以演出为龙头,充分利用现有社会资源,积极联合加盟剧场,建立国话自己的演出剧场院线。今年已初步在北京建立起由三大三小剧场组成的国话北京演出院线;明年我们还会继续扩大,适当的时候,还要组建全国演出院线,在各文化中心城市寻求合作剧场,逐步形成国话的全国院线。这样,国话手里就有了两条自己的院线,国话的演出实力就可以充分施展了。依托演出院线,形成国话戏剧产品的长时段、多场次、多剧目、多场点的演出,这就是我们全力追求并且完全可以实现的目标。当然首先我们要把北京院线做好做扎实。

记者:在人才培养方面,国家话剧院是怎样做的?如何培养和储存优秀的艺术表演人才?

周志强:国家话剧院要实现机制转换和体制创新,首先管理人员的素质和能力必须提高。要通过各种培训和观念转换尽快实现这个目标,否则剧院一系列工作的推进都无从谈起。第二就是通过管理体制和用人机制的创新,凝聚一大批艺术家来为刚院工作。例如,目前国话的专职演员就有260名,即便如此,也无法满足国话下一步通过演出院线进行“一长三多”大规模演出活动对表演人才的需求。目前这种用人制度是必须改革的。艺术表演属于自由职业,是无法用“铁饭碗”来一定终身的。针列这个行业特点,国话下一步要做的工作就是在努力挖掘现有演员潜力的同时,吸纳一大批储存于社会的国话注册演员,这种机制的特点是“用人而不养人。”我们初步测算,这类注册演员的数量起码要达到1000名以上,才能基本满足国家话剧院的演出用人需求。新、旧两种用人制度并存,是解决目前国话表演人才“既多又缺”困境的唯一路径。我认为,经过今年一系列的招收、培训、考核等前期工作,从明年起大批注册演员的启用参演,将会给国话的艺术生产带来巨大的活力。

记才:很多观众反映,现在的话剧市场要不就是吃老舍、曹禺的“老本”,要不就是纯粹搞笑的所谓“减压喜剧”,但是如何丰富我们的话剧种类呢?

周志强:我们一方面通过建立“创意介入”的剧本生产机制,支持、鼓励和敦促本院乃至社会作家拿出好的原创作品,不再被动地“等米下锅”;另一方面还要把目光投向近年出现的优秀文学作品以及其它艺术形式的好作品,有选择地进行改编,以舞台艺术形式表现出来。我相信这样的剧目一旦推出来,肯定会受欢迎。按照这个思路,最近国话的剧本创作促进工作已经启动,剧目创作选题清单也已经列出,并按步骤开始进入实施阶段。话剧剧本的创作匮乏是目前戏剧界客观存在的实际困难,我认为问题出在机制上。必须以积极的、创新的方式予以解决。怨天尤人是怨不出剧本来的。积极的、主动性的介入式创作,是解决“剧本荒”问题的唯一途径。大量的剧本储备起来,还怕种类不丰富吗?

记者:您觉得话剧的优势在哪里?如何树立起经典的话剧品牌?

周志强:话剧的受众群体大、受众层次丰富,也就是说,什么人都可以看、什么人都看得懂。究其原因,一个是它比任何艺术形式都更加贴近生活,即使是古装戏和年代戏,反映的也都是现实的人所思考的具有现实意义的内容,更不用说直接反映现实生活的当代题材的作品。另一个,话剧的魅力所在就是观众高度的现场参与感和由此获得的巨大审美愉悦。可以说戏剧演出是在观众的参与中完成的,它是双向的。

今年8月份,随着国话北京院线的建立,我们要启动国家话剧院的品牌推广计划,将把6个国话北京院线加盟剧场包括上演剧目进行集中推广。其实单一剧目的推广费用,和整体打包推广的费用基本上是一样的。在同一时段,国家话剧院将有6部不同特点、不同风格的话剧在不同的剧场同时上演,喜剧、正剧,先锋实验剧、后现代主义戏剧等等,种类丰富,为京城观众配制出一席丰盛的戏剧大餐,真正做到琳琅满目,这是我们追求的目标。我们打算将一些经典的、受到观众欢迎的剧目进行固定演出,都是长时段、多场次的演出安排。这样,就会形成一个巨大的口碑效应,人们会惊喜地发现,原来在北京,国话有这么多好戏在上演。我们更希望的是,届时还有很多其他的兄弟演出机构也在奋力打拼,共同组成一个良好的戏剧演出市场。“买卖不怕扎堆”嘛!这些安排,目的都是为了使上演剧目真正扎下根来,在观众的剧场参与中,获得进一步的艺术完善和提升。这样的剧目,才有可能形成品牌,成为经典剧目。那种演几场就收摊儿的“短命戏”,是既成不了品牌、更不能成为经典的。

记者:在选择长期上演的戏剧作品时有什么标准?

周志强:对于选定可以安排进行长时段、多场次演出剧目方面,我们必须以观众接受为第一考量,不管是正剧、喜剧,还是其他艺术风格的剧目,选择的基本标准一定是观众能够接受并且喜欢的。在观众接受的这个前提下,我们才有可能去影响观众的审美取向。戏剧活动绝不是艺术家的孤芳自赏。孤芳自赏的结果就只能是和者甚寡,你永远也站立不起来。因为,你缺少的是观众拥戴这一重要基础条件。

我们要有计划、有步骤地从观众契合的方面来进行剧目策划。戏剧既要有艺术性,更要有群众性。国家话剧院是公共文化服务机构,这就决定了它是为“大众”而不是为“小众”服务的。我始终认为,没有观众就没有剧院,也就没有艺术家。这是一种反向的关系。艺术家是观众推选出来的。观众喜欢你,抬 举你,你才有可能获得艺术家的称号,那么反过来,你怎么才能让观众抬举呢?如果观众根本不理睬你,那你还称什么艺术家?那就去自娱自乐吧,跟唱卡拉OK一样。艺术家为谁生存?一定是为观众生存的。没有观众的时候就一定要检讨,为什么没有把观众吸引到身边来?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观众喜欢,没有观众的艺术作品如何称之为经典?在这一点上,国家话剧院和“刘老根、小沈阳”没有任何本质的区别,区别仅在于肩负的任务、责任和艺术目标的不同而已。

记者:我们如何控制演出成本问题?如何达到口碑与市场的双赢?

周志强:演出是有成本的,但这个成本是可控的。演出投资的风险就在于如果观众不喜欢,成本就收不回来,更谈不上盈利。那么,如果观众喜欢,你还用担心成本问题吗?当然作为国家级艺术院团,我们必须体现出公益性,票价要维持在大多数观众可以接受的价位。同时,剧目的制作和演出活动必须进行严格的核算与管理。这样做的结果可能就是,国家话剧院演出质量是最高的,而票价永远是最低的。国话考虑的第一不是盈利,而是剧目本身所具有的各项质量指标和观众的接受程度。观众喜欢看并且看得起,自然就盈利了。

国家话剧院应该变成一个开放式的平台,一些不合理的制度围墙要拆掉,最大限度的吸纳社会人才和社会资源,包括国际上的人才和资源。既然我们已经有了这样的思维,那我们与社会以及国际上的合作和互补,就变得水到渠成。很多人印象中,国家话剧院好像是一座神秘的城堡,里面有很多好东西,但是一般人进不去,也接触不到。现在我们要努力使国话成为一个开放的有高度的平台,既看得见也摸得着,一定让它成为老百姓自己的剧院。

记者:现在很多演出团体都与旅行社有着多种形式的合作,共同开发旅游市场,既然国家话剧院在今年有计划进行推广活动,在与旅游产业相结合方面,咱们有什么具体的推广计划吗?

周志强:在国家话剧院下一步的营销策划中,我们也有与旅游局、旅行团的合作意向,一旦一些经典剧目形成了在固定的剧场进行长时段多场次的演出,我们就有条件和旅行团进行多种多样的联系与合作,这个关系就不仅仅是接待旅行团,我们甚至可以举办戏剧旅游季,因为我们有这个能力,那么这样的规模就会大得多。这也将成为国家话剧院今后营销手段中的重要环节。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其实旅游也好戏剧也好,它共同的特点就是可以创造一种节日的氛围和活动向心力,可以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旅行社与话剧院珠联璧合,旅游、戏剧交相渗透,创造出令人陶醉的“人生梦之旅”,就可以组成一个美妙绝伦的旅游套餐产品,有何不可?现在我国很多二、三线城市基本没有话剧演出,有些城市甚至连剧院都没有,但是戏剧爱好者、国话表演艺术家们的“粉丝”却不乏其人。也许可以尝试与旅行社组成戏剧旅游专线,请旅游者专程来北京看戏,来国话做客、会友。总之,我们要“穷尽所能”,大力拓展国话的演出空间。

可以这么说:演出是艺术院团存在的唯一理由。院线是国家话剧院演出的生命线,院线建立并正常运营起来,国家话剧院才有可能以此为依托,努力使戏剧艺术的生命持续鲜活并且不断扬升。

上一篇:现代设计艺术中的人文精神 下一篇:音乐中的“情感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