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当代儿童动画素养的重要性

时间:2022-08-05 09:08:29

培养当代儿童动画素养的重要性

摘要:如何帮助儿童认清真实世界和虚拟世界之间的界限,客观掌握信息和经验,并且提高正确认识动画、抵御不良动画的能力,就是所谓的“动画素养”。本文作者认为:培养当代儿童的动画素养迫在眉睫。

关键词:儿童 媒介素养 动画素养 重要性

“媒介素养”在亚洲地区又称“媒介识读”,这个概念是舶来品,始于20世纪30年代的英国,英文表达是“media literacy”,当时提出这一概念的目的是为了保护英国传统文化和传统价值观念,使其不致被大众传媒中的流行文化边缘化,因为当时以电影为首的大众传媒所导致的流行文化给传统的社会生活带来了相当大的冲击。一位研究媒介素养的学者在他的论文中指出:“媒介素养跟阅读和写作的能力一样,是一种对媒介的认知、了解和评价的能力,是正确使用和有效利用媒介的能力,这也正是一种素养。”媒介素养的概念提出以后,逐渐得到了世界上许多国家的重视。目前,如英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很多国家都已把媒介素养教育纳入到正规教育体系中。亚洲的日本和我国的港台地区也一直持续关注着媒介素养教育,并且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中国大陆媒介素养课题的引入始于1997年。然而到现在为止,中国学者的研究大多还是局限在理论阐述和探讨上,并未付诸于实践,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动画素养”是笔者由“媒介素养”引申而来的概念。《媒介素养》的作者詹姆斯・波特向我们描述,现代人生活在两个世界――真实世界和媒介世界。由于在真实世界中能够获得的经验和信息有限,所以人们总是不断进入媒体世界以获得真实世界无法获得的信息。人们游离于这两个世界之间,使得两个世界的界限变得日益模糊。成年人都难免会迷失方向,认知尚未形成的儿童就更不必说了。

之所以提出要培养当代儿童的动画素养,原因有三:

第一,儿童的认知心理发展特点表明儿童,尤其是幼儿对视觉图形的认知早于其他认知,因此,以图形和色彩为主要元素的动画对儿童早期发育起到重要作用。

当代最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之一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心理发展的四阶段理论”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这一问题。皮亚杰把儿童心理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这时儿童只能协调感觉和动作活动,在接触外界时,只能形成某些低级的行为图式;

第二阶段,前运算阶段(2-7岁),表象(内化了的感知或动作)在儿童心理发展上起重要作用,词的功能开始出现,儿童能用表象和语言为中介来描述外部世界,这就扩大了儿童生活和心理的范围;

第三阶段,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在这一阶段,儿童开始出现凭借具体事物或形象进行逻辑分类和认知逻辑关系的思维能力,即具体运算思维;

第四阶段,命题运算或形式运算阶段(12-15岁),这时儿童根据假设对各种命题(合取、析取、蕴涵等)进行逻辑推理的能力不断发展,能够掌握各种科学概念和基本规律,此时,儿童思维结构已接近成人水平。

从上述皮亚杰的儿童心理发展理论出发,来解读儿童的心理和行为,我们能够发现不同阶段儿童的心理发展过程。我们在对儿童进行媒介素养和动画素养教育时,也必须谨记并运用这个理论。一方面,必须根据儿童生理和心理发展的不同阶段来对儿童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另一方面,根据对儿童心理的研究,我们发现由于动画能够以鲜艳的色彩及超乎真人世界的虚拟影像,吸引儿童进入想象空间。随着科技进步,动画设计也较以往精致立体,且能结合真人或实物表演。由于儿童视觉从出生14天起就快速发展,动画对儿童视觉刺激和吸引均相当显著。因此,3-15岁儿童对动画天生具有依赖性。虽然这种依赖会随年龄增长逐渐减弱,但儿童心理发育的最佳时期是在对动画的依赖中度过,所以动画对儿童心理发育的显著作用力是不容小视的。从这个层面上来说,我们加强对儿童,尤其是幼儿对动画认识的教育,对帮助他们正确认识动画,建立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是大有裨益的。

第二,由于父母认为所有的动画片都是面向儿童制作的,这种对动画的松懈心理,致使对儿童心理成长影响重大的动画在家长的监管中缺失。其实,这种认识正是缺乏动画素养的表现,没有认清动画的类型。

为了了解家长对动画的真实态度,笔者进行了小范围的调查,受访者是四位3-7岁孩子的家长。

①周女士,3岁女孩的母亲,会计。

周女士支持并且陪同女儿观看动画片。她认为3岁的女儿对外界事物非常好奇,卡通书和动画片能够很好地帮助女儿认识更多的事物。但是她也不希望女儿看电视时间太长,觉得会影响视力。至于女儿看什么内容,她没有太多关注。

“我工作比较忙,大部分时间是爷爷奶奶照顾她。有时我在家也会陪她看动画片,这些动画片大多是小动物什么的,我没有发现什么不好的内容。即使有复杂的内容,我认为三岁的孩子只是看热闹,是看不懂内容的,所以不会有不好的影响。”

②丁先生,5岁男孩的父亲,商人。

丁先生工作很忙,又经常出差,所以儿子是母亲照顾的多。但是,有一天他发现,儿子沉迷于日本动画片《奥特曼》,并且让母亲给他买了全套DVD,每天在家反复看,“我都不明白那么无聊的内容他怎么能百看不厌呢?”而且,儿子和同小区的小朋友一起玩,也是模仿奥特曼的内容,互相打杀,非常危险。他认为,儿子不可能在这部动画片中得到太多有益的信息。但是,现在已经无法限制儿子沉迷这样的动画片,因为5岁的孩子已经学会上网,也会自己放DVD来看,“就算我没收DVD,他还是有办法看到。”丁先生无奈地表示。

③刘女士,6岁女孩的母亲,全职主妇。

刘女士6岁的女儿性格比较内向。刘女士对女儿平时看什么内容的动画片没有太多关注。

“我女儿比较乖,她看动画片我是不管的,小孩子就要看动画片的嘛!这有什么可管的?”

“她很喜欢动画片里那些公主,每次我们给她买玩具,她都要芭比娃娃之类的,你看她的房间很多娃娃,所以她平时都喜欢在家玩娃娃,不大出门的。”

④张女士,7岁男孩的母亲,中学教师。

张女士说,自从儿子上小学以后,她必须限制儿子每天看动画片的时间,她觉得不管看什么,都会导致孩子无法专注于学习。“我儿子最爱看日本的《名侦探柯南》,我也和他一起看过,剧情确实挺吸引人。”张女士目前最担心的事情就是,一旦限制了儿子通过电视渠道观看动画片,他会不会通过网络收看,这样会更加影响学习。

第三,动画可能带来的部分负面影响,如果放任不管,会产生严重后果。

当传播学者麦克卢汉在上世纪提出“地球村”概念的时候,我们就知道,现在的世界早已不是“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时代了。当代儿童从出生就开始接触身边的大众媒介,随着社会经济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他们对各种媒介的接触也变得越来越便利。维亚康姆集团尼克隆登频道(Viacom's Nickeloden)于2005年11月发表了一份研究6-14岁的儿童使用媒体情况的报告。报告中指出,越来越多的儿童在同一时间内使用多种媒介,并且使用媒介的时间也比上世纪90年代有所增加。在电视业较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儿童从3岁起平均每天要看2-3小时电视。事实上,电视已经逐渐成为儿童认识世界、了解世界的重要信息渠道,并且,大众传媒会对未成年人产生长久的影响。因为,大众媒介的传播效果呈现两种状态,一是显性效果,二是潜在效果。显性效果是从受众情绪、态度、行为中可以明显感觉并观察到的效果。而传播学借鉴心理学的模仿理论,认为儿童通过观察媒介内容,然后产生模仿行为,这种模仿行为通过不断强化,形成长期行为,这就是潜在效果。我们看到丁先生的儿子就已经通过对动画片的模仿,产生了潜在效果。令人担心的是,这种不良的影响无法轻易纠正。

通过电视媒体,儿童接触到了大量动画片或以动画形式出现的广告等节目。因为儿童心理的特点,他们容易轻信外界信息,自我防御能力不强,尤其当这些信息源自他们喜欢的卡通人物。有研究表明,带有恐怖内容的动画,可能会使一些生性胆小内向的孩子产生紧张甚至激烈的生理和心理反应,严重的甚至会导致儿童自闭症;带有暴力内容的动画片,会导致儿童产生暴力倾向,严重阻碍儿童的同伴关系以及与社会的正常交流;灌输畸形价值观的动画片,还可能会引起孩子与父母在消费问题上的冲突。

儿童是未来社会的主导者,他们的成长直接影响未来社会的健康发展,任何不良后果都是我们不愿看到的。因此,培养当代儿童的动画素养迫在眉睫。

注:本论文是广东商学院校级科研项目《动漫经济与广州城市文化互动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084410592XM26

(作者单位:广东商学院艺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李岩.媒介批评:立场、范畴、命题、方式.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2]张志安、沈国麟.对中国大陆媒介素养研究的回顾和简评.新闻记者,2004(5).

[3]卜卫.大众媒介对儿童的影响.新华出版社,2002.

上一篇:音乐中的“情感涌动” 下一篇:宋代工笔花鸟画繁荣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