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新课标下的初中化学教育

时间:2022-10-12 04:06:52

议新课标下的初中化学教育

[摘 要]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初中化学新课程已走进学校、走入课堂。初中化学新教材已注重从书本走向生活;从以教师为主走向以学生为主;从注重知识走向注重活动。在新教材这样的要求下如何搞好化学教育,完成初中化学这门学科的素质教育是值得所有化学教师研究的。凭借多年的教学经验和对新课标的学习,我认为应该做到教师与学生、教材、教法三个方面的改进才能更好的搞好初中化学教育。

[关键词] 教师;教材;教法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05-080-1

一、教师与学生方面的改进

新课标下的化学教育对教师的素质要求比传统教育的要求要高,以往的以教师为主转向为以学生为主。传统的教学活动,认为只要教师教得好,学生自然会学得好。因而整个教学过程中只有教师“教”的自由,而没有学生“学”的自由,长此以往,学生习惯被动学习,学习的主动性渐渐丧失。这显然不利于学生的潜能开发和身心发展。

作为教育者我们不能把学生的思想当成一张白纸,应该把学生作为教育的核心,以学生为主体,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让他们在学习中体会学习的乐趣。传统的教育要求学生是一个知识承受者、而素质教育要求学生更多的是知识的学习者,创造者和应用者。初中化学新教材改变了以教师为主的教学倾向,按照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建立起了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和创新的教材模式,体现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让“教本”变成“学本”,变简单传播为互动的教学。

当然,强调学生的主体性,也不可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性增强了,更需要教师更多的培养、诱导和训练。教师的主导性发挥得越好,学生的主体性增强得越快,二者是互动的关系,也是因果的关系。

二、教材认识方面的改进

新课标下的教材不同于传统教材,它不再是注重知识的学习,而是注重知识的应用和探究,所以教学要从课本走向生活。

初中化学新教材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对科学过程的感受,不过分强调书本知识的逻辑关系,改变了学科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注重了科学与生活的有机整合,加强了课程内容和学生生活以及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

新教材注重从生活实际中引入课题,编入了与生活、生产和科学技术实际联系密切的内容。如空气和水、燃烧和灭火、化石燃料和新能源、金属材料和金属资源保护,化学与生活等。在具体内容中编入了如何防止空气和水体污染、如何灭火、如何防护钢铁锈蚀等解决实际问题的课题,使学生通过化学学习,能够初步解决一些与现代社会有关的实际问题,能从切身感受中体验化学与人类社会的密切关系,从而建立起正确的化学学习价值观。

新教材注重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还编入了怎样正确使用煤气炉具,用铁锅烧菜更好等生活中经常碰到却并不太注意的问题,让学生真真切切的感受到化学的实用性,化学就在我们身边;要学好化学,就一定要关注生活。

此外,新教材要求教师“依据书本”,但不“依赖书本”。要从生产、生活实际中寻求教学素材,形成由单一的书本学习延伸到书本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化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的教学要让学生从书本走向生活。

三、教材教法方面的改进

新教材要求改进教学方法,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提高实验兴趣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首先,课堂教学的过程是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两个作用紧密结合的过程,也就是传播知识、发展思维与培养能力的辩证统一的过程。如何使这个过程做到科学、优化,经过实践――反馈――再实践的过程,课堂教学初步形成“读、做、议、讲、练”结合的教法。

“读”,是各个环节的基础,也是培养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

“做”,是加强实验教学,让学生动手做实验。

“议”,是读与做这两个环节的深化,也是师生交往的阶段,旨在达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

“讲”,是水到渠成的阶段,也是知识点梳理、交代规律的环节。

“练”,是知识实验阶段,也是对知识的巩固深化、培养解决问题能力的环节,有利于学生学习情况的信息反馈。

其次,初三学生对化学这门学科的特点和学法,有一个认识和适应过程。为师者不能一味向学生灌输死的知识,而是要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交给学生学习化学的“钥匙”,让学生从死记硬背中解脱出来,提高学习的兴趣。一要引导学生多观察,多分析;二要指导学生会记忆,减轻学生负担;三要让学生学会正确的思维方法。做到这三个方面的改进后,化学教育将会进入一个新的台阶,它将更加符合素质教育的本质,实现初中化学教育的改革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范建春,吴庆轩,陈燕红.初中化学新课程教材特点分析[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S1) .

[2]刘丽珊.新课标中学化学课程教学[J].中国科技信息.2006,(06).

[3]王鸿江,黄光静.新课程背景下化学课堂的教与学[J].教育科学论坛,2007,(08).

作者简介:江晓莹(1991-),女,汉族,河南新乡人,河南师范大学化工学院,研究方向:化学。

上一篇:一周最热视频 下一篇:从经济法视角浅析监狱服刑人员发明创造及表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