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商品出口结构、特征与绩效探究

时间:2022-10-12 03:55:38

浙江省商品出口结构、特征与绩效探究

摘 要:以出口商品为研究对象,通过数据分析法、案例分析法、文献分析法等研究方法,理清浙江省商品出口的发展历史、演变过程,分析浙江省出口商品结构及特征,找出商品出口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设计产业结构优化路径,使浙江省商品更好的进入国际市场,增强浙江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对于正处于产业转型期的浙江经济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产品贸易结构;存在问题;结构优化;多元化对策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13-0279-03

一、问题的提出

浙江省处于长江三角洲地带,位于长江以南,是中国经济最为发达和最有活力的沿海省份,尤其浙商品牌更是享誉海内外。浙江省外贸发达,自20世纪80年代就出口海外,目前商品遍布全球各地,也带动了中国经济和外贸的高速发展。改革开放之后,浙江省作为中国开放最早的省份,充分利用国家鼓励沿海开发开放、发展对外贸易的政策优势,发挥当地自身优势,大力发展对外贸易,从最初的加工贸易到今天的一般贸易,出口贸易总量快速增长,在中国对外贸易额中的比重不断提升,对外贸易也成为浙江经济的新引擎,为浙江省经济发展,人民富裕,充分就业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随着时间的发展,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变化,同时根据前期的相关研究,我们发现,浙江省商品出口步伐在慢慢降速,出口压力不断增大,出口创汇能力不断下降,企业经营绩效不断降低,大批原有出口企业关停并转,库存积压严重,生产利润率不断下降,预示着浙江省外贸产业支柱的倾斜和产业风险。这些问题的产生,是否在于浙江省商品出口结构存在诸多问题,必须进行专题研究,比如,浙江省商品出口多是资源消耗型,与浙江省作为一个资源短缺的省份有否关联;产品出口劳动密集型比重多,附加价值低和出口创汇能力、出口盈利水平是否有必然的联系;出口市场过于集中是否与浙江省商品出口抗风险能力弱有必然的联系;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是否与浙江省加工贸易比重高有一定的关联度,等等问题。在这种世界市场发生新的变化下,浙江省的经济增长方式已经不再适应世界经济形势的需要,必须调整产业结构以适应新的环境,这种科学的调整有赖于对浙江省商品出口的结构与特征进行研究,本文试图解决这一问题。

二、浙江省商品出口的结构

(一)出口规模结构

浙江作为外贸发展最早的省份,历来出口产值一直保持快速增长的态势(如图1所示),1986年后出口总额平稳上升,2007年由于次贷危机的影响,短期内出口额暂时下滑,经过一定时间的恢复,出口又恢复了增长的趋势。浙江省的上升幅度和全国相比有明显差别,说明浙江出口在最近几年对中国的出口额贡献并不大,浙江省的出口与全国平均水平和其他省市相比,形势并不乐观,从侧面暗示了浙江省的商品出口出现了问题。

(二)贸易方式结构

浙江省的出口贸易方式主要有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两种。从图2看出,2010―2012年,浙江省商品出口的一般贸易呈增长趋势,但增速递减,说明近几年浙江省的出口结构存在问题,贸易发展速度放缓。

(三)出口产品结构

在浙江省的出口商品中,机电产品和纺织品占很大的比例,而其他商品诸如家具、汽车这类商品的出口占比并不大,这说明浙江省的商品出口结构过于单一。单一的出口商品结构可能会带来出口风险,如果机电产品和纺织品的国际市场出现波动,将影响到浙江整体的出口形势。从表1还可以看出每类出口商品近几年出口增长率的变化,如机电产品作为浙江省出口的主导产品,2011年的增长率和2010年相比,减少了25.75%,2012年的增长率和2011年相比又减少了13.04%。出口量仅次于机电产品的纺织品,出口增长率也是在逐年减少,2011年比2010年减少了3.01%,2012年更是呈现负增长。

三、浙江省商品出口特征

(一)出口商品种类过于集中,劳动密集型产品比重过大

浙江省出口商品主要集中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出口附加值较低,而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往往依靠廉价的劳动力、低廉的原材料,同时又会造成环境污染,但出口换汇能力,出口盈利水平都比较低。虽然浙江省工业制成品出口所占的比重很高,但是这些工业制成品也无非是一些低技术含量的生活日用产品,同样属于劳动密集型形态,即使机电产品也都是一些缺乏技术含量的小型设备,浙江省也缺少以跨国公司为主导的大型产业集团,很难摆脱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束缚。

(二)出口市场集中,产品价格低,抗风险能力弱

浙江省的商品出口市场集中度过高,增大了产品在出口市场的经营风险。比如浙江省对于欧美市场的出口太多,对这些市场的出口量大量增加,很容易引发欧美等进口国的限制或制裁,有可能导致贸易纠纷的发生。另一方面,出口市场一旦业绩较好会立刻引起其他企业的模仿。出口企业为了争夺该目标市场,往往压低自己产品的价格,通过价格战来获取竞争地位,最终出现“量增价减”或“增量不增收”的现象。

四、优化浙江省商品出口结构的对策

(一)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优化出口商品结构

浙江省必须站在政府的角度,有所作为,采用激励和约束机制,加大宣传、引导力度,激励企业进行自主创新、产品创新,推动企业由模仿型转向创新型,树立每个企业都要通过创新,开发新产品,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追求差异化生产。政府应该设立创新研发基金,鼓励具有一定规模的优势企业走出国门,变对外出口为对外投资,嵌入全球供应链体系,寻找自己最合适的坐标。通过持续的创新,以创新调产业结构,转变外贸发展方式,重新赢回浙江省在全球应有的经营地位。

(二)抓好市场的深度开发,逐步拓展多元化的国际市场

浙江出口企业在巩固欧美、日韩等传统市场的同时,集中资源深度开发东南亚市场、拉美市场、中东市场,并进一步拓展非洲市场、东欧市场、俄罗斯及独联体国家市场,渐进式的扩大国际多元化市场份额,有效拓展国际生存空间。同时积极开展国际数据交换,搭建信息交换平台,通过国际数据交换和国际市场信息共享等多种方式,与新加坡、香港、美国、加拿大等国家或地区的公共信息服务部门建立业务合作关系,为深度开发国际市场,拓宽市场空间创造条件。

(三)出口商品要转变竞争方式和盈利模式

浙江省地方政府要引导出口企业转变出口商品的竞争方式,创新出口盈利模式,摈弃传统的以量取胜、价格低廉的竞争模式,遏制浙江出口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恶性同位竞争,采取错位发展,品牌发展的盈利模式。浙江出口企业不能再简单依靠低成本来提高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尤其不能以浪费资源、牺牲环境为代价这种不科学的发展模式,而且这种原有的发展模式也和浙江省产业结构升级的趋势背道而驰。浙江出口企业不仅要靠科学的管理水平,更要靠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通过对出口产品的细致加工,配合逐步培育的品牌价值,不断地来提高外贸出口的质量和效益,从而使浙江省出口产品嵌入国际产业链和价值链的高端,攫取与自身要素投入相匹配的回报,提升经营绩效。

参考文献:

[1] 金广荣,汪彩君.出口产品结构任需优化[J].浙江经济,2011,(15).

[2] 朱慧新.对外贸易竞争力与产业结构的相关性分析――基于浙江省1989―2011年数据的实证检验[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2,(5).

[3] 金剑涛.浙江省出口商品结构特点及其优化对策[J].中国电子商务,2011,(7).

[4] 邓娟.浙江省劳动密集型产品比较优势的动态演化――经验分析[J].技术经济,2011,(3).

[5] ZHANG You-ren,XIA Xiao-jing.An Empirical Study on the Evolution of Export Structure in Zhe-jiang Province[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TRADE,2007,(11).[责任编辑 陈 鹤]

上一篇:证券市场中的羊群行为刍议 下一篇: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公寓管理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