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社区与节日文化的关系

时间:2022-10-12 03:51:46

解读社区与节日文化的关系

【摘 要】近年来,随着全国大规模的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城市乡镇的面貌迅速为之一新。在改革开放深化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强化的情况下,城镇的社区文化千姿百态各具特色,社区文化成了群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群众部门如何拓宽工作面,如何把握住社区文化的特征,多方位有效的开展和指导社区文化活动,从而更深入地投身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去,这应该是我们现在要认真面对的课题。

【关键词】社区;社区文化;节日文化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accelerated pace of the country's large-scale cultural construction, urban townships in the face of rapidly new. In the case of the deepening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and socialist spiritual civilization strengthen urban community culture different styles with different features, community culture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culture of the masses. Masses departments on how to broaden the face, how to grasp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mmunity culture, multi-faceted and guidance to community cultural activities, effective, deeper plunge into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spiritual civilization, this should be our serious face issue. [Keyword] community; community culture; festival culture

中图分类号:G1

社区之说,其实古已有之。本来社与区,在古时候人们是用来划分地区单位或指一定的地域范围内的。早在春秋时期,就曾有“方六里,名之曰社”,甚至有“25家为社”的说法。汉代曾把一定地域范围的居住圈称为“社”。如此现象,在少数民族地区也不例外。如台湾高山族也有“土社”、“番社”之类的基层社会组织,吧绨司呕е良赴倩Р坏取

人类在历史实践的进程中,创造文化,就是以人为本。要是离开了人的因素,社与区的范围划分就根本不存在。其实,人类历史文化中的民族文化、民间文化、风俗文化与人们的社与区是密不可分的。可以说,先民的社区文化是客观存在的,祖先遗留下的特色民居、古塔、老桥、参天大树、庙宇碑林无不令人敬仰。

先民们在社区乡村不仅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同时也创造了独特的精神文明。古时春秋两季都有祭土神的日子,那就是社日,一般在立春、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分别定为春社和秋社。社日里,人们集结在大树下,用酒肉祭神,然后大家分吃着忌过神的酒肉。有的地区,人们在春季祭社时观看演戏。一般在庙台或野台演出,以此酬神祈福。鲁迅所描写的《社戏》就是清末绍兴一带演出社戏的情形。东晋的书圣王羲之在三月初三,伙同40位达官贵人在绍兴的兰亭集会。文人雅士们唱着歌,喝着酒“畅叙幽情”,王羲之在这时,即席写下后来被唐太宗冠之为“天下第一书”的《兰亭序》。在封建社会里,即使是宫廷贵族的文化也离不开社区风俗这块沃土。

在封建社会里,当时的社会生产力十分落后,人民的物质生活贫困,民间的社区文化除了被统治阶级利用而外,并不能为人民大众带来真正的实惠。尤其是在科学很不发达的旧社会,不少文化生活被蒙上了迷信和鬼神的面纱。只有在新社会,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尤其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群众文化才能得到蓬勃发展。现在,城镇的群众文化是以街道或乡镇文化站为基础开展活动的。在区文化馆直接辅导和市群艺馆的指导下开展社区文化活动,从此,我们的社区文化进入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新时代。

社区是人们聚居生活的范围。而社区居民的业余文化生活、理想道德、节日民俗等则构成了社区文化的基本内容。社区的文化活动是由社区的街委和居委会组织领导的,社区的文化站或文化中心具体主办各项文化活动,社区文化是别开生面多姿多彩的文化景观。

(一)、大众性。社区是居民聚集地,是人群休养生息的地方,是人们温馨的港湾。这里往往不仅只是一个行业单位,而是社会多种行业的劳动者的集居圈。要是大的专业化集中的社区,甚至可以称其为生产力的大本营。社区人们的职业是多样的。具备各种职业的文化层次和业务思想道德素质,居民从婴幼儿到老年退休者的年龄段具多层次结构。一个社区构成了社会的细胞。人们各自有独立的性别性格特征,各具不同的能量、才干和爱好。由社区文化的大众性,决定了社区文化生活的多层次和文艺活动的多样化。

(二),休闲性。社区居民的文化生活主要是休闲性。从时间和空间角度来看,人们生活中几乎大多数时间是在小区居家的空间中度过的。每星期的7天一共有168小时。上班族每周5天的工作时一般不超过40小时,剩下的128小时占每周全部的76%。其中除去杂务和睡觉的时间剩下绝大部分属于休闲时间。这都可能是社区居民的文化生活时间。如果要从小孩和退休老人的角度看,其休息时间几乎是最大含量。他们还需要诸多活动、娱乐、健身等等。由此可见,群文工作者没有理由忽视社区居民这些巨大的文化空间。

(三)民俗性。约定俗成的节日文化是最具有鲜明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的文化,是扎根在千千万万个城乡社区之中的。诸多的民间舞蹈、民间音乐、曲艺和工艺美术等都是产生于人民的劳动和斗争生活。在世代相传的过程中,经过人民群众的不断加工,各地区人民的生活、历史、风俗习惯以及自然条件是各不相同的。而其中约定俗成的节日文化是中华民族最具人民性、最具文化象征、最具历史积淀和现实意义的文化存在。许多少数民族节日中还记载着本民族迁徙和成长的历史,记忆着久远的神话传说。节日是民族文化重要的载体,是人民口传身授方式传承的活态文化,各地也是不相同的。

中华民族的节日文化体现了以人为本,文化共生的活态文化特征,因此,对于不同类型民间艺术的无形文化保持和传承,应当看到节日文化方式对于民间艺术的承载作用和民众群体节日文化心理内在需求的文化动因,应当看到节日文化共生的意义对民间艺术可持续传承的活态推动作用。

二十一世纪,中国古老的农耕文化传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节日文化也在受着深刻的影响,城市的节日文化变化最大,许多民间艺术类型已不复存在。乡村的节日文化趋向淡化和部分民间艺术类型的消失,少数民族地区的节日文化相对保持了一定的地方特色,但许多地方已流变为旅游性质的文化商业。如何传承保护作为无形文化价值的民间艺术传统,不能仅仅局限于民间艺术类型本身的拯救,源不在,河自涸。因此,节日作为众多民间艺术类型依附的载体和共生的活态文化模式,应当给予高度的关注和积极的保护。节日代表了漫长历史发展过程中积淀形成的民众群体文化心理,也代表了不同民族具有普遍性的文化信仰,这些因素是促成民间艺术传承发展下去的核心因素,抓住了核心因素,才能更有力地推动民间艺术的传承,调动民众共同参与的热情。

目前,节日文化已开始引起社会关注,以节日文化来推动民间艺术传统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急迫而又需要智慧推动的工作。节日文化包含着复杂的社会历史因素,其中又涉及文化权益、文化的自发与自觉、国家与民间的互动文化多样性与文化认同等等交织在一起的因素,绝不是一厢情愿和单一官方意志的事情。但节日文化作为文化共生的活态模式,对诸多无形文化类型的保护传承潜在着巨大的优势,也符合民间文化发生发展的文化特征。

上一篇:关于市政道路造价影响要素与控制措施探讨 下一篇:水利工程混凝土施工缝处理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