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多元化教学方式在《西方经济学》中的运用

时间:2022-10-12 03:48:29

浅议多元化教学方式在《西方经济学》中的运用

摘要:《西方经济学》是财经类院校必修的核心课之一,是经济类和管理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在教学中必须把握其特点,贯彻创新教育理念,理论联系实际,尝试多元化教学方式系统传授基础知识,奠定学生的经济理论基础,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培养他们分析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自主创新、团队协作等多方面能力。

关键词:西方经济学 多元化 自主性 创新性 团队精神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7.116

1 《西方经济学》课程特点

作为一门理论经济学课程,《西方经济学》所要实现的任务是解释市场经济中出现的各种经济现象和指导市场经济的经济实践。其课程具备以下特点:

1.1 系统性强,学派较多

《西方经济学》主要研究市场经济运行下资源的配置与利用问题,具有一套比较完整的分析方法和理论体系,并在社会实践的不断发展中又融合了许多流派的学术观点和经济理论,在动态过程中不断完善。

1.2 内容抽象,数字化趋势明显

《西方经济学》课程理论性很强,在适度的假设前提下形成其所有。抽象的经济理论需要用一种合适的语言诠释,而数学语言严谨简洁,使用它可以使抽象复杂的经济知识明了清晰,所以,经济学的所有论题几乎都使用到数学分析工具,借助几何图形、数学公式、数学证明等建立数学模型,一步步将严谨的逻辑关系精确推演出来,使各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更直观和更好理解,据此解释、预测经济现象。

1.3 实用性强,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西方经济学》以解决资本主义经济问题为目标,直接产生于现实经济生活中,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经验的总结,同时它反作用和指导着现实经济生活。近几年,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出现的新问题和新现象,《西方经济学》面提出了许多新的理论,对现实具有重要的启迪和指导作用。在本课程的学习中,我们应结合我国国情,选择性和针对性地进行吸收和借鉴。

2 《西方经济学》课程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 体系庞大,学派较多,初学者易困惑

由不同学派的学术观点和经济理论构成庞大的《西方经济学》的内容体系,其中过多的学术争议与对立给初学者带来许多困扰与疑惑。

2.2 理论抽象,缺乏社会实践,学生难理解

《西方经济学》具有理论非常抽象、数学知识和复杂图形频繁运用的特点,加上本课程开在大一和大二,低年级的大学生对社会实践了解有限,初学本课程时学生无法较好地理论联系实际,以抽象的数学推导和建立经济模型来加以论证和阐述经济理论,学习中感到理解困难。

2.3 学生学习方法不恰当,课时少,学习效果不佳

大一、大二的学生仍保留着高中时期被动的学习方式,而大学里《西方经济学》一般是合班上课,信息量大、课时少、师生之间不是中学时期的“保姆式”的关系,如果学生没有完全从中学的学习方式转变为大学阶段的主动、自由、自制地学习,学习本课程会很吃力,导致其丧失兴趣和信心。

2.4 教学形式单一

在《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中,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教师的教学方式以课堂讲述为主,单一的教学形式忽视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忽视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忽视了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和分析研究能力的培养,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考前临时抱佛脚,教学效果不理想。

3 多元化教学方式在《西方经济学》中的运用

如何在教学中既保留《西方经济学》的精髓和理论体系,又能较好地做到外为中用,并与其他学科和课程衔接,是本课程教师需要研究和探索的。为实现这一目标,在本课程的教学中采用多元化教学方式对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性,培养学生分析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的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1 讲授法和案例法并用

讲授法是《西方经济学》教学中最基本的教学方法。在《西方经济学》中有大量的经济理论知识存在,需要教师在课堂上通过讲授的方式准确、细致、具体地将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一一传递给学生,但这些经济理论抽象、枯燥、不好理解,教师需要精心准备高质量的案例,通过对真实可靠、表象清晰、生动的案例的剖析,引导学生思维加工,形成概念,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经济理论知识。例如,通过对火车票涨价、房地产价格等案例分析,讲解供需法则与市场均衡之间的关系,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巩固理论知识。讲授法和案例法并用能使教学过程中师生思维同步,有利于教学相长。

3.2 问题教学法

问题教学法以问题为载体贯穿教学过程,将教材的知识点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在学生的面前,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探索、交流、合作、发展的平台,使学生在设问和释问的思维活动中萌生自主学习的欲望和动机,进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优化自主学习的方法,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实际授课中,可以结合时事对前段时间发生的禽流感、中国大妈“抢”黄金、居民消费结构变化等设问,使学生感觉经济活动就在身边,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经济理论知识加以分析、讨论,逐渐提升他们对经济现象的敏感度,增强对现实经济现象的分析、总结和利用能力。问题教学法把枯燥、抽象的经济理论学习过程,转变成为自主探究的“再发现”、“再创造”的学习过程,进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问题意识,构建创新素质。

3.3 辩论式教学法

辩论式教学方法是指将辩论活动引入教学活动中,通过学生分组控制式的辩论,教师的分析归纳总结,促使学生在思想碰撞中获取心灵火花,启发对辩论主题的更深层次的领悟和升华,让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由观者变为思者,由听者变为辩者。真正做到了学而有思和学而有悟,为其今后的学有所用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西方经济学》中教学内容中有许多相互对立的理论或观点,而且这些理论和观点都有各自成立的充分理论和背景,能够成为较好地辩题,例如,公平与效率、失业与通货膨胀、竞争与垄断、均衡与非均衡、市场机制和政府调控等,在讲授某些论题时,可以列出正反两方面的论点,在学生中选出正反方辩论代表进行辩论,最后由教师作出评价和分析。辩论式教学不是辩论比赛,它与辩论比赛的根本区别在于没有胜负结果,教师对学生的辩论技巧不能作过多的点评。教师的一个根本任务在于通过对辩题的详细分析,提升学生对辩论主题的理性升华,培养学生思辨能力、表达能力。

3.4 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是指将某一特定的教学内容和要求转化为经济工作中的工作项目,在特定的教学环境中,教师组织并引导学生,围绕完成项目而展开的从理论到实践的教学活动。在《西方经济学》的教学中运用项目化教学,由教师指定或学生自定某一主题,分组或每个学生围绕主题搜集相关资料,并对资料进行整理归集、分析判断、综合总结,最终形成书面报告,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例如,在学习消费者行为分析时,可以要求学生在身边的商圈或企业选择对象,设计企业消费者行为调查任务,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形式进行调研,并根据对调查结果的整理,分析消费者的欲望、效用、偏好等,对企业如何实现消费者效用最大化提出合理化建议。项目的主题密切联系真实世界,提供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内容和展示形式的决策机会,让学生具有针对性、实用性和自主性地学习,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

3.5 团队教学法

3.5.1 教师团队

将教授《西方经济学》的教师整合组成教学团队,将同一门课程分成若干专题,设计课程教学专题时充分考虑每个教师的专业特长和科研方向,并据此分配教学任务,团队教师共同参与,发挥团队优势和集体智慧协同完成教学任务。课程团队成员相互配合,发挥各自在专业知识、教学方法和教学风格上的优势,有效弥补单一教师教学经验欠缺、专业水平有限、教学方式单一的缺点。

3.5.2 学生团队

《西方经济学》教学课时不足是个普遍现象,这就需要将知识的理解和消化作为课后活动来安排。本文所指的学生团队是学生为了获取知识、技能并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所组成的课外组。团队具有承担义务(成员对团队的整体利益的承诺和义务)、担负责任(成员间的信任及对团队活动的最后结果负有责任)、技能(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人际关系,协同工作、解决问题能力)。团队学习为学生提供了与不同的人交往、与他人协作工作、解决冲突能力的学习机会,并在此基础上促进专业知识学习。

参考文献:

[1]马丽娜.高等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探索[M].中国经济出版社,2013.

[2]独立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研究[M].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2.

作者简介:李文煌(1969-),男,湖南长沙人,经济学硕士,讲师,湖南财政经济学院财政金融系,湖南长沙 410205

上一篇:中职学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对策 下一篇:高校区域历史文化教学改革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