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音乐教材 改变“偏食”现象

时间:2022-10-12 03:47:00

尊重音乐教材 改变“偏食”现象

目前,由于受流行音乐的影响,中学生对音乐的“偏食”已到了非流行音乐不听,非流行歌曲不唱的地步,甚至要求教师音乐课堂也教唱流行歌曲,对音乐教材不屑一顾,音乐教师只要上教材内容,他们就无精打采,有的做作业,有的看课外书,有的戴上耳机听MP3……这种音乐课让很多教师头疼。于是有部分音乐教师就不想坚持上音乐教材,干脆随了学生心愿,在课堂上教流行歌曲算了,这样一来,音乐教育形同虚设。我认为音乐教育不是流行音乐可以替代的。只有尊重音乐教材,上好音乐教材。才会提高学生音乐审美水平,培养尊重教材意识,改变偏食”流行音乐的现象

一、音乐教材的重要作用

音乐教材是音乐教育大师们依据音乐课程标准坚持教育性、科学性原则,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和现状认真选材编制的,内容全面周到,反映了国家课程改革的总体要求,是大师们集体智慧的结晶,是进行音乐教学的依据。是为音乐教育服务的。我们可以根据当地的音乐教育状况,对音乐教材整合、延伸,但决不能置音乐教材于不顾,用流行歌曲来代替音乐教材的全部内容,所以,身为音乐教师,我们一定要尊重音乐教材,想尽一切办法,上好音乐教材,这也是我们音乐教师肩负的责任和应尽的义务。

二、激发兴趣。改变“偏食”现象

学生不喜欢音乐教材,究其原因是其内容远离他们的生活,缺乏时代感,难以理解,流行音乐恰恰相反,节奏感强,又容易学唱,学生自然偏爱了。那么怎样培养学生尊重教材意识,改变“偏食”现象呢?在没有升学考试的外力推动下,我认为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感兴趣的事物,学生们会主动愉快地参与、探究。因此,在音乐教学中,我把培养学生兴趣作为教学重点。

例如,在讲解《二泉映月》《梁祝》《苏武牧羊》等音乐作品前,我先用故事带动兴趣,给学生生动地讲解了《二泉映月》的作者盲人阿炳的凄惨身世和音乐成就;《梁祝》主人公美丽凄婉动人的爱情故事;苏武留胡节不辱,在冰天雪地苦忍十八年渴饮雪,饥吞毡的爱国事迹,学生听后兴趣大增,不仅很悟了作品的思想内涵,也渐渐喜欢上了这些作品。 又如,在教唱《保卫黄河》时,我充分利用多媒体,激发学生爱国情感。运用“声、像、情、乐”结合的艺术处理,把学生的思维引入三十年前,黄河两岸尸骨如山,血流成河,华夏儿女前赴后继,英勇抗日的场面后,学生早已是热血沸腾,学习热情高涨,兴趣大增。

再如,在训练发声技巧时,我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把过于专业化的语言“生活化”,化难为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把“吸气”比喻成“闻花香”或“抽泣”,“呼气”比喻成“吹蜡烛”,“口腔打开”比喻成“打呵欠”等等,学生感到非常有趣,反复练习也不觉得枯燥了乏味了。

总之,教无定法,在音乐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还有很多,作为教师,我们只有用心钻研教材,了解学情,以兴趣作引导,不断地去探索,去尝试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相信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我们一定能够改变学生偏爱流行音乐的现象。让音乐课堂真正成为师生共同体验和享受音乐美的乐园。

上一篇:怎样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下一篇:怎样帮助后进生复习,应对化学中考